來源:齊魯網
2020-03-06 21:55:03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提高公民環保素養,引導公民逐步轉變落后的生活風俗習慣,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作為生態危機的突出表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以眾多生命為代價,向全社會下達了革除“反生態”陋習的攻堅令,也打響了共筑生態文明的信號槍。“疫”鳴驚人,我們應當從生態反思中引“疫”為戒、舉“疫”反三,從而“疫”勞永逸。
“疫”鳴驚人,生態反思應當引“疫”為戒
新冠肺炎疫情“禍起野味”,究其根本,源于我國傳統民俗中廣泛存在因“音似”求取吉利的表象化文化。如“鹿”與“祿”同音,“蝙蝠”與“遍福”諧音,因而被奉為“野味佳肴”備受追捧。誠然,在資源匱乏的年代,將野生動物視為“資源”加以利用,是歷史的客觀選擇。但在今天的中國,濫食野生動物早就與補充蛋白質的必要性無關,而是一種追求“野味”滋補、獵奇炫耀的畸形消費觀,不知不覺就會觸發“病毒庫”的“潘多拉魔盒”。據統計,70%以上的新興疾病來自野生動物,其中傳染性極強、致病率極高的SARS、MERS、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等自然宿主更是直指蝙蝠。嗜食生猛野味、生存空間重疊等人類對野生動物的“自發性接觸”,使各類病毒和病菌在人畜之間加速擴散,極大增加了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潛在風險。野生動物并非食物、藥物、玩物,引“疫”為戒,才能避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人間悲劇再次上演。
“疫”鳴驚人,生態反思應當舉“疫”反三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舉“疫”反三,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法治”剛性力量。“抗疫”期間陸續出臺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及各地各部門相關法律法規等,均意在破除發展積弊,以法治引導約規行為。另一方面,要善于運用“德治”柔性約束。傳統民俗雖產生于民間,是千百年來形成并傳承的生產生活經驗及智慧,但在社會轉型期,一些民俗現象落后于時代發展,甚至具有“反生態”局限性,應在當代生態環保建設新要求下辯證看待、去粗取精,以“移風易俗”賦予其“新時代生命”。
“疫”鳴驚人,生態反思應當“疫”勞永逸
“疫戰”過半,勝利在望,要避免“好了傷疤忘了疼”。非典時期“什么都敢吃”的教訓,時隔17年又重現中華大地;甲流時期“用公筷”“分餐制”大行其道,很快又在“時過境遷”中銷聲匿跡。“疫”勞永逸,要注重從源頭上提升生態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其他生物互為存在、和諧相處、共榮共生。自以為站在生物鏈“頂端”的人類應當始終牢記:循序自然規律、善待其他生命,才能確保自身生存發展,否則就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的嚴懲。“疫”勞永逸,要倡導從根本上踐行生態行為。要從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節約糧食、垃圾分類等一些具體道德行為做起,不斷向生態修復、生態審美、生態責任等高層次道德規范邁進,以實際行動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行動自覺”的殷切囑托。
引“疫”為戒使我們吸取教訓,舉“疫”反三使我們革故鼎新,“疫”勞永逸使我們行穩致遠。“疫”鳴驚人敲響了警鐘,也提供了契機,我們要化危為機、積行成習,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添一抹“生態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