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1-29 13:34:01
原標題:中國寶“藏”|實現自給自足 西藏主糧生產迎來歷史性轉變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拉薩1月28日電(記者王炳坤)藏歷新年快要到了,雪域高原許多人家都在精心準備切瑪盒——一種祈福的器物,里面盛滿了青稞麥粒和糌粑面,插上五彩青稞麥穗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
這是2020年9月9日拍攝的位于拉薩河谷的青稞田(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青稞大戶扎西去年種了103畝地的青稞,收獲8萬多斤。“去年風調雨順,收成不錯。”扎西高興地說,祈求今年也能像豐盛切瑪盒預示的,五谷豐登,青稞滿倉。
青稞是青藏高原標志性的主要糧食作物。記者從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了解到,2020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103萬噸,其中青稞產量83萬噸,較2015年分別增加2.37萬噸和12.15萬噸。
拉薩布達拉宮對面的金色麥田。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這是西藏糧食生產連續6年保持在100萬噸以上,其中主糧青稞的供應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基礎地力低,年均降雨量少,中低產田比例高。“加上傳統耕作方式粗放,即使是和平解放二三十年后,西藏的糧食生產仍處于較低水平,許多年份連青稞都需要國家調運。”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二級調研員周強說。
在位于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嘎吉林村安置點的家中,村民羅追按習俗吃“切瑪”,祈福新年吉祥(1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為提高糧食產量,西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青稞雜交育種。進入21世紀,西藏圍繞耕地改造、良種推廣、技術支撐等多個方面,不斷提高口糧自我保障能力。
“十三五”規劃以來,西藏整合“三項補貼”資金,5年累計投入近8億元,引導農民做好耕地地力提升,每年糧油作物綠色優質高效示范推廣和測土配方施肥各190萬畝,其中2020年全區化肥施用量減少11%,商品有機肥施用量達到13萬噸。
全區以35個糧食主產縣為重點,深化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確保高質高效農作物種植面積穩中有升,其中2019年的青稞播種面積就比2016年增加9.22萬畝。
自治區還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麥類作物良種推廣、加大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工程,目前已累計投入45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225萬畝。最近5年全區累計推廣麥類作物良種1069萬畝,其中青稞良種覆蓋率由2015年的85%提高到2020年的90%以上。
青藏高原延續千年的傳統耕作模式,近年來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西藏山南市扎囊縣松卡居委會的居民在收割青稞(2019年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拉薩市協榮村去年4600多畝青稞喜獲豐收,每畝單產比2015年提高50多公斤。村干部曲珍介紹,村里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單戶的土地集中連片耕種,原先“二牛抬杠”的耕種場景,已經被耕地機、旋耕機、平地機等農業機械所取代。
數據顯示,到2020年底,西藏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91.5萬千瓦,比2012年底增加227.5萬千瓦,全區已有170家農機合作社和1086家農業專業合作社中,很大一部分從事糧食種植。目前,西藏糧食每畝單產已由2015年的374.94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387.33公斤,增加12.39公斤。
在產量穩增的基礎上,西藏努力創建糧食品牌,推進深加工品種研發。截至目前,全區通過農業農村部認證的青稞地理標志產品和綠色食品達到7個,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已經研發青稞深加工產品4大類80多個品種。近年涌現的眾多糧食深加工企業,也創建了一批著名商標。
“如今,產自‘世界屋脊’的青稞、小麥等,正在變成糌粑、白酒、面包、餅干、方便面的幾十種食品,源源不斷地走出高原,走向全國。”周強說,高原糧食在滿足當地日常需求的同時,未來將在百姓增收致富中扮演新角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