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1-12-06 11:49:12
原標題:全域旅游,激活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來源:魯網
濟南大明湖 周里 攝
濟南大明湖 周里 攝
近日,四川、湖北、河南、海南等省份陸續公示了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旨在通過示范區的實踐探索為文旅創新發展提供更多有價值、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自2015年“全域旅游”作為概念在國家層面首次被提出,至今已有6年。什么是全域旅游,如何摒棄功利性的貫徹,在實踐中真正把握全域旅游的精神?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全域旅游依然是當下最有談資的話題。
旅游業的“破圈”之舉
“全域旅游”成為“網絡熱詞”,與國家的兩個文件及會議有關。
2015年8月國家旅游局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作為概念在國家層面首次被提出。引發全民關注,則是因為出現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當年“全域旅游”被列為當年政府工作報告的12個新詞之一。
地區的相關實踐和探索其實更早。浙江被看做是最早提出并踐行全域旅游的省份,彼時的提法是“全城旅游”。作為旅游資源大省,山東也較早地開始實踐全域旅游。2012年,蓬萊市明確提出“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并把“旅游興市”列為三大發展戰略之一,沂南、五蓮等縣也開始將“全域旅游”確立為發展方向。2014年,山東在省級層面提出跨區域建設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旅游。
那么,到底什么是全域旅游?記者注意到,國家層面出臺的文件中對全域旅游有明確的解釋,即在一定行政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和社會共同參與,通過旅游業帶動乃至于統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的提出,背后折射的是旅游理念和模式的變遷。
在山東省文旅產業創新研究院智庫專家,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原中國旅游報社總編輯高舜禮看來,分析全域旅游還應該把它放到發展的大環境和新形勢下進行,“一是旅游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以觀光為主的資源開發走到瓶頸期,只有通過一系列觀念突破和思想解放才能有新的和更大的發展;二是旅游業觀光型發展的路子走了40年,再不拓展旅游發展的思路,傳統性資源就面臨困頓或枯竭;三是數十億人次的客源市場的需求,必須予以多樣化、全域化的滿足;四是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與形勢在不斷變化,對它的要求已從最初的以創匯創收、拉動消費等經濟功能為主,提升到更高和更廣的層面,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幸福產業等,像山東省就讓它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浙江就讓它推動共同富裕,這客觀上就要求旅游發展也必須破圈,而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變。”
在這個背景下,全域旅游的提出正是對觀光游的局限性所作的破解和跨越,也是旅游資源觀念的開拓創新,是旅游發展更高水平的階段。“以前,一說到發展旅游,往往就認為是要開發景區景點,需要有好的風光、好看的資源;現在旅游資源的概念和范圍拓展了,開發旅游就未必是開發景區,而是要開發‘旅游吸引物’。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就是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倡導從全域的范圍去認識和開發資源。至于‘旅游+、+旅游’,則是對這一概念的另一表述,這個‘+’就是諸多產業、業態和資源,旅游發展的視野和領域一下子拓展了。”高舜禮說。
山東省文旅產業創新研究院智庫專家,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張振鵬也表示了相同的觀點,認為全域旅游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旅游需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旅游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有利于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旅游消費需求。同時,可以增強地方旅游市場吸引力和美譽度,提升地方品牌價值,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地方發展紅利。”張振鵬說。
全域旅游是發展理念,而不是階段性任務
今年上半年“展望‘十四五’”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表示,全域旅游不是一塊牌子,而是一條創新發展的路子,在“十四五”時期,山東將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
在文旅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正確理解全域旅游,才能摒棄功利性的貫徹執行,才能在實踐中真正把握全域旅游的精神。
“要把全域旅游作為旅游發展理念,而不是階段性任務。”高舜禮說,上世紀末的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也曾贏得過很好的反響和輝煌,可悲的是幾輪創建之后,就復歸于沉寂,其教訓值得結。
針對各地積極評選全域旅游示范區,高舜禮表示,“全域旅游要取得擴大性的成效,就得深刻汲取以往發展經驗和教訓,不能僅為創建而創建、為達標而創建,創建拿了牌子就停歇下來,而是要把握全域旅游的精髓和理念,多來幾次‘回頭看’或把創建活動不斷地升級,讓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深深植根于旅游發展的沃土。檢驗一個地方全域旅游的發展成績,既要看旅游業發展所取得的若干實在成就,也要看‘示范區’到底取得了哪些足以對外宣示的改革創新成果,還要看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所發揮促進作用的大小。”
“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不是目的和結果,而應該成為地方生態、產業、文化、民生等領域全面優化升級的過程和推動力,實現從旅游景點景區建設到旅游目的地打造的轉變,從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到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軟硬兼顧的轉變,從旅游業發展到多業態融合發展的轉變,從旅游部門主導到全社會協同推進的轉變,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張振鵬說。
全域旅游,應既“全”又好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助力文旅業轉型升級、全面發展,增加有效供給的重要手段,山東也一直在持續推動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截止目前,山東共有8個縣(市、區)成功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數量全國并列第一;在省級層面,已評出兩批共25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如何讓全域旅游創建的效應持續下去?在業內人士看來,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在于“全”,即全時間、全空間、全產業、全過程,在具體路徑上,要結合供給體系、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業態融合等維度全面構建。
“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準(試行)》分值分布來看,供給體系、公共服務、創新示范分值最高,可以看出國家對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更注重全域旅游發展的內涵式發展、創新性突破、主客共享式服務。”張振鵬分析。
“要保證全域旅游創建的效應持續,需要打造高質量的旅游目的地,從而實現全域旅游的常態化發展,具體包括五個方面:高質量的旅游產品、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高質量的保障體系、高質量的產業發展、高質量的綜合效應。一方面形成全時間、全空間、全要素、有特色、有魅力、高質量的產業體系,一方面發揮全域旅游的社會效應。”張振鵬表示。
高舜禮認為,做好全域旅游要堅持融入全局性戰略。“全域旅游所提出的從‘景點旅游’向‘全域目的地旅游’轉變,就是搞好旅游供給側的改革。要擯棄過分倚重景區的理念,逐步完善旅游產品結構,通過梳理業態現狀,找準產品薄弱環節,優化發展要素配置,逐步健全景點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康體養生等產品結構。要堅持全產業的要素提升,不是只對照達標性要求,通過配齊產業要素,彌補短板或空缺,加強輔助要素改善,積極營造旅游氛圍等方式,全域旅游才能既‘全’起來,又好起來。”
毫無疑問,全域旅游需要全行業的關注,更需要持久地貫徹。“只有‘永遠在路上’,全域旅游發展方式才能確立。”高舜禮說。(文/山東省文旅產業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寇建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