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寧日報
2025-09-14 15:43:09
原標題:馓子香里,藏著濟寧的日子
來源:濟寧日報
原標題:馓子香里,藏著濟寧的日子
來源:濟寧日報
■濟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娜
在濟寧,時間是有味道的。
它不單是孔孟之鄉典籍里泛黃的墨香,也不僅是運河古道上粼粼波光映照的千年帆影。它更具體,更溫熱,更熨帖人心——它是一縷縷金黃酥脆、細如發絲的馓子,在滾油中舒展綻放時升騰的煙火氣,是咬下去那一聲清脆的“咔嚓”,在唇齒間瞬間化開的咸香,以及隨之涌上心頭的、關于家與年的溫存記憶。
這縷在濟寧街巷縈繞的馓子香,其實早從千年前的時光里就開始醞釀。
春秋戰國時,寒食禁火三日,人們便以“寒具”——一種環釧狀的油炸面食充作無火之炊,那便是馓子最早的模樣。蘇東坡曾為其賦詩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贊其 “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千年流轉,寒食的規儀早已淡去,但這縷酥脆卻未曾斷絕。它從歷史的深巷里款款走出,帶著古人的智慧與滋味,落進了濟寧尋常百姓的灶臺與心坎。
在濟寧,馓子從不是尋常吃食,而是流淌在市井肌理里的生活印記。它看過運河帆影往來,聽過老街坊的家長里短,陪著一代又一代人從垂髫小兒長成鬢角染霜的模樣。傳說濟寧老字號王家撒子曾是清朝貢品,得乾隆御口親封“馓子王”。故事雖無正史佐證,卻藏著當地人對這門手藝的偏愛——能讓尋常吃食與歲月傳奇相連,那口酥脆里,早融進了匠心的厚重。目前,“王家馓子老店” 已傳承四代,經過不斷改良,形成獨具濟寧特色的細條馓子,以香、酥、細等特點聞名,成為本地以及周邊地區家喻戶曉的特色品牌。
如今走在濟寧老街巷、農貿市場,仍能看到不少鋪子支著油鍋、揉著面團,縷縷油香伴著面香飄出巷口,勾著過往行人的食欲,也延續著這份刻在城市骨子里的味道。老輩人說,做馓子,本就是一場與時光的匠心相守。配料極簡,不過面粉、鹽、雞蛋、清油,卻應了那句大道至簡——真味從不在繁復里藏著。老師傅的手是靈魂,揉面需至“三光”——面光、手光、盆光,那是力與柔的完美交融。晃條、纏股,細長的面絲在靈巧的指間如金線般穿梭、盤繞,最終投入滾燙的油鍋。火候是無聲的密語,多一分則焦,少一分則韌。唯有經驗老到的匠人,才能讓每一根馓絲都炸得通體金黃,薄如蟬翼,酥到極致,入口那聲 “咔嚓” 輕響,像咬碎了初冬的陽光,滿口香烈卻毫無油滯,只留清醇在舌尖漫開——那一刻,運河的風、老街的暖,仿若都化在了這口酥脆里。
馓子在不少濟寧人心中,是最惦記的味道。掰碎了撒在熱騰騰的湯粥里,脆殼吸飽了湯的鮮,咬下去先是酥香,再是暖意漫到胃里——那是藏在記憶里幸福的味道;卷進剛出爐的燒餅或煎餅里,抹上點豆瓣醬,再夾根青辣椒,“咔嚓” 一聲咬下去,辣椒的辣、醬的咸、燒餅的麥香,全被馓子的酥給串了起來。當歲末的炊煙裹著寒意漫過街巷,馓子便從尋常食盒跳進了年節的儀式里。不必說家家戶戶窗臺那盤壘得像小山似的金黃,單是老人們念叨的 “金條拌生菜,來年發大財”,就把日子里的熱望揉進了酥脆里。
在快節奏的今天,濟寧的馓子鋪依然堅守著那份傳統。師傅們不追逐浮華,只專注于那一口鍋、一雙手、一份傳承。對于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一口酥脆的馓子,就是打開鄉愁的鑰匙。那熟悉的味道,瞬間就能將人拉回運河畔的老屋,拉回母親踮著腳從高處取下珍藏馓子的溫暖午后,拉回圍爐夜話、笑語喧嘩的團圓時刻。它不是山珍海味,卻比任何珍饈都更能撫慰人心,因為它承載的,是血脈里流淌的故土記憶,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是孔孟之鄉在“食”這一最日常的維度上,對“禮”與“情”的無聲詮釋。
濟寧的馓子,是運河水滋養出的金線,是時光窖藏出的味道。它用最樸素的食材,最繁復的手藝,最恒久的滋味,編織著這座城市最溫暖、最堅韌的生活底色。當你在某個尋常日子,或是在年節的喧鬧里,拈起一根金絲馓子,聽它在齒間“咔嚓”綻開,那聲音,便是千年運河邊過日子的實在聲,是手藝人傳了一輩又一輩的真滋味,更是人間煙火里,最踏實、最綿長的幸福滋味。
這縷金絲,纏住了味蕾,也纏住了時光,更纏住了每一個濟寧人心中最柔軟、最不可替代的故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