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里的山東抗戰》編導:崔方方
“灌辣水,往肚里打氣,死于火棍酷刑下的同胞不知凡幾?!?939年的報紙,記載了濟南淪陷后百姓遭受的苦難。
“至本月二十五日止,累計收容病工三百五十七名,死亡者五十七名?!?945年的《勞工日記》,記錄了青島勞工訓練所的勞工遭受日本人的殘酷迫害。
1939年3月《大眾日報》文章《勞工日記》
“英勇的戰士們用手榴彈、磚頭擲向敵人。”聊城保衛戰中,范筑先與700多名守城健兒全部英勇殉國。
“有的一個炮眼放三天,有的只打毛不打金線……使敵人得不到金?!薄读岘嚨V區工人工作及礦業發展情況》,是膠東黨組織帶領工人從日軍“虎口”奪取黃金的珍貴見證。
張維翰發表文章《憶民族英雄范筑先》《玲瓏礦區工人作業及礦業發展情況》
翻開厚重的檔案,我們清晰地看到:日軍在山東犯下的累累罪行,齊魯兒女的同仇敵愾,山東軍民的浴血奮戰、不屈不撓、取得的戰績、付出的巨大犧牲,以及血肉相連的軍民情深。
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檔案是歷史的見證,銘記歷史,更好鑒照未來。
“讓珍貴的檔案‘活起來’,充分發掘檔案背后鮮為人知的抗戰故事,講述波瀾壯闊的山東抗戰歷程。”《檔案里的山東抗戰》項目啟動之際,創作團隊確定方向、分集,以檔案里的烽火記憶,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一、深挖檔案,觸摸更多真實的細節。
在山東省檔案館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挖掘到一些具有代表性、此前從未公開或鮮少公開的檔案,其中《為追悼馬石山慘案告全膠東同胞及士兵書》、《勞工日記》、日本戰犯的筆供檔案等極為珍貴。我們精選紙質、實物、聲音、影像等多種類型的檔案,附加當事人的回憶文章、珍貴采訪等重要的輔助檔案,還原歷史原貌,觸摸更多的歷史細節。第1集選用《支那事變畫報》這一日本侵略中國的鐵證,其中大量的真實圖片,再現了濟南淪陷、山東各個地區淪陷的全過程。講述膠東黨組織帶領工人“虎口”奪金時,用檔案中記載的“金礦區大小據點26處,大小炮樓88個”體現日軍對招遠黃金的瘋狂掠奪和“虎口奪金”的艱難。第30集選取鮮少公開的《勞工日記》,里面詳細記載了從1945年3月22日至4月25日每天的勞工患病人數、死亡人數等,大量真實的細節,再現勞工的苦難遭遇。
翻開檔案,走進檔案,民族的苦難、英勇的抗爭、如磐的信仰,全部映照在眼前,悲痛、震撼、奮起,種種情感涌在心中,我們再一次受到洗禮和激勵。讓檔案“說話”,讓這部文獻紀錄片有細節、有血肉、有情感,是為了更好地銘記,更好地緬懷。
二、史實準確是準則。
考證每一處史實,每一種說法,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數據,甚至每一個字,這是我們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費工夫的一項工作。要做一部史料價值極高的紀錄片,我們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書籍,幾乎字斟句酌,一字之差,意思可能謬以千里。我們秉持無比認真嚴謹的態度和無比的敬畏,書寫英雄的故事,展現山東抗戰的歷程。
三、講好每一個故事。
偉大抗戰精神,是流淌在中國人血脈里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怎樣深刻詮釋偉大抗戰精神,就要讓每一個故事都“落地” “生根”。在呈現劉洪秀用生命守護一面黨旗50年的故事時,我們將1989年劉洪秀老人把黨旗交給黨組織這一細節充分展現,當劉洪秀老人一邊顫抖著撫摸黨旗,一邊流著淚說:“這不就是我的生命了嗎”時,這一幕,無須加任何解說詞,就是軍民情深極為生動的體現;講述4萬名中國勞工在日本遭受的悲慘遭遇時,突出了劉連仁的故事。在日本的4萬名勞工想盡辦法逃跑,逃走的只有劉連仁一人,然而,逃進日本北海道深山的他,對日本投降一無所知,在日本躲藏了13年,被發現時,已經形如“野人”,劉連仁的個人故事,更加劇了對勞工苦難的渲染。
四、銘記歷史,鑒照未來。
歷史如鏡,我們通過檔案將血與火交織的抗戰歲月展現在觀眾面前,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定格那些不能忘卻的歷史瞬間。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銘記歷史,珍視和平,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