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japanese少妇高潮潮喷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全部

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構建“選育留用”全鏈條人事管理新機制

來源:閃電新聞

作者:

2025-09-15 17:07:09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近年來,聊城市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人才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自然資源管理現代化需求,創新推行“制度鏈、能力鏈、生態鏈”三鏈融合模式。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近五年來累計培養專業技術骨干178人,推動14項工作取得改革創新,為全縣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破立并舉,構建科學化“制度鏈”

針對傳統人才評價中存在的“重資歷輕能力”“重評審輕實效”等問題,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構建動態管理體系。

組建涵蓋土地規劃、生態修復、測繪地理信息、林業管理等領域的局專家庫,在職稱評聘中引入專業評價,確保人才選拔“專業人評專業事”。

創新實施“伯樂舉薦制”,拓寬潛質人才發現渠道,彌補傳統選拔盲區。由15個股室負責人、14個事業單位負責人和4個分管領導組成舉薦委員會,發現和推薦具有潛質的青年人才,目前累計發現儲備青年人才58名,平均年齡43周歲,全局干部形成梯隊培養機制。

打破“一聘定終身”制度,實行年度動態考核,將取得科研成果、改革成果等納入硬指標,每年年底進行定期工作匯報,結合日常工作數量、質量、取得成績及所作貢獻等進行綜合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對后位人員進行動態調整。通過量化考核和競爭機制,倒逼干部從“被動守成”轉向“主動作為”,提升全局整體工作效率。2025年以來對33人進行崗位調整,多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推動全局辦事效率大幅提升。實戰賦能,鍛造專業化“能力鏈”

堅持“以用為本”,推動人才能力與崗位需求精準匹配。  

實施“導師+項目”跟蹤培養計劃,對新考錄的青年人才,在局內選派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足的中層領導作為“導師”進行工作幫帶。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工程、耕地保護、不動產登記等一線崗位鍛煉,促成專業技術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多年來借助“自然資源大講堂”平臺,組織參加專題培訓21期,覆蓋專業技術人才1200余人次。  

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建58人的儲備人才庫,試行全周期動態跟蹤管理,通過量化記錄人才參與項目、工作質效、創新貢獻及服務對象評價等關鍵指標,結合思想動態分析,構建多維度的個人能力綜合畫像,形成可視化評價報告,實現人才成長軌跡可追溯、能力短板可預警、評聘依據可量化,有效破解傳統評價中“重資歷輕實績”的難題,為精準選人用人提供數據支撐。2025年,我局依據畫像數據向有關部門推薦12名同志獲得提拔重用。

厚植沃土,營造活力化“生態鏈” 

通過優化環境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形成“引育留用”良性循環。

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加強對年度考核、動態調整考核等的結果運用。對連續考核優秀的人才,在崗位調整、參加培訓時進行優先考慮;對排名靠后的由分管領導進行約談或調整崗位。對優秀人才在參加更高層級職稱評審時,給予加分,最大化發揮考核作用。另外,在崗位競聘時,采取“競崗述職+考核結果”雙評議制度,打破傳統的“唯資質”“平衡照顧”。讓考核從“終點”變為“起點”,讓“躺平者”躺不住,讓“奮進者”有舞臺。2025年,對在年度考核中被評為“一類單位”的事業單位和股室人員,在職稱評審中給予3分加分并進行5%名額傾斜;通過“雙評議”制度完成3個崗位的競聘。

針對縣級資規局業務面廣、人手緊張的特點,推行"項目制+導師制"培養模式。將年輕干部下沉至鎮中心所、重點項目一線實踐鍛煉,安排業務骨干擔任導師,通過參與野生動物保護、耕地保護、林權制改革和房地一體化登記等具體工作積累實戰經驗。建立"基層服務檔案",將一線表現作為調入機關、晉級、晉升和調崗的重要依據,從源頭解決縣級單位"人崗不適"問題。目前累計下沉干部122人到鎮中心所鍛煉,建立基層服務檔案122份。今年以來,結合“基層服務檔案”調整中心所負責人2名。

下一步,將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能上能下”實施細則,針對管理崗、技術崗和工勤崗建立不同的崗位勝任力標準。探索“縣鎮聯動”培養模式,計劃2026年新增儲備人才15名。真正實現通過制度創新釋放人才紅利,最終形成“能力為本、貢獻為尺、動態發展”的現代化人才治理體系。

閃電新聞記者   通訊員 白福娟 報道

[責任編輯:孔冠軍 張衍峰 劉欣 田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