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3-12-28 13:56:12
原標題:當破解看病難被裝上“推進器”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當破解看病難被裝上“推進器”
來源:健康報
本報記者 崔芳
通訊員 胡德建 楊舸
晨光熹微,不夜的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院又開始了新一天的繁忙。一早到濰坊市人民醫院就診的人們或許發現不了,為應對近期增多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發熱門診無論是剛下夜班的還是上白班的醫務人員都增多了,但是一定能感覺到掛號、看病并沒有想象中的擁擠;或許不會坐停車場的擺渡車一站直達門診樓,但一定能注意到擺渡車會為每一個行動不便的就診者停留;或許不清楚門急診變得越來越便捷順暢背后的門道,但一定會真心為這樣的變化欣喜……
“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難,提高醫療服務滿意度,從根本上講,就是要立足老百姓的實際需求,提供優質高效、有人情味、有性價比的服務。”濰坊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蘇茂泉表示,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調動醫患雙方的積極性,實現互利雙贏。而濰坊市人民醫院在不斷探索中,找到了實現這一良性循環的“推進器”。
快一點,再快一點
3月16日12時8分,濰坊市人民醫院卒中中心接到“120”通知:一名有腦梗死病史的患者在12時出現言語含糊、左側肢體無力癥狀。12時30分,該院卒中中心副主任醫師莊甲軍趕到患者家中,經檢查后確定治療方案;12時41分,為患者行靜脈溶栓,邊治療邊返回醫院。在患者發病1小時19分鐘、接受治療38分鐘時,一場危急的腦卒中救治宣告成功,患者完全恢復到發病前狀態。
“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說,及時進行靜脈溶栓是跑贏死神的關鍵,因此每一秒鐘都十分寶貴。”莊甲軍介紹,在傳統的急救模式中,患者從發病地到醫院,不但需要一定時間,而且入院后再接受檢查很容易浪費早期救治的黃金時間。作為國家高級卒中中心,該院從今年3月起投用5G移動卒中車,將卒中救治部分關鍵診療步驟提前至院前階段,實現了“患者上車即入院、入院即治療”,大大提高了急救成功率。
急診提速只是濰坊市人民醫院近年來服務效率提升的一個方面。“我們已經實現了電子健康卡全流程應用。”該院信息網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魏曉鵬說,這意味著就診各個環節都可以實現線上預約、精確時間就醫。
“如果患者需要住院,我們這里可以一站式搞定。”在該院住院準備中心,主管護師郭蓓蓓表示,非急危重癥、非急診手術患者入院前后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要預約并進行各種術前檢查、預約住院時間、確定護工服務等,往往需要患者及其家屬多次往返。
“今年我們成立了住院準備中心,醫技檢查預約、血標本采集、心電圖檢查、院前宣教、陪檢和護工服務及住院預約等多項工作,可以在這里集中快捷辦理了。”郭蓓蓓說。
“老百姓看病難、入院難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就醫環節多、耗時長,這既影響醫療服務質量,又拉低患者就醫獲得感。”蘇茂泉分析,讓患者就醫快一點,再快一點,需要讓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便捷順暢帶來的好處。他舉例說,該院在上線5G急救車的同時加載了物聯網技術,患者一上車、戴上手環就開始綁定相關信息,每進行到一個節點會自動采集相關信息和時間,后期填報信息可以一鍵上傳。這一舉措不僅大大減輕了醫務人員的信息填報負擔,還便于科室和醫院進行急救質控。而門診的提速服務、住院準備的一站式集成,則大大優化了診療環境,將優質診療資源效能釋放得更加充分。
“這樣的快,讓所有人樂于配合、樂見其成。”蘇茂泉說。
細一些,再細一些
“醫院里竟然有這個?”剛出濰坊市人民醫院停車場,看到一輛輛循環運行的免費便民擺渡車,帶著老父親來就診的市民王先生有些驚訝。隨后陪著老人坐車到達門診樓的他發現:醫院的各個樓層都設有雷鋒志愿服務崗:下雨了,志愿者跑出樓撐傘護送患者;需要轉運、搬運患者時,他們第一時間上前搭把手;患者行動不便,他們推著輪椅全程陪診,每到一層,都有人無縫銜接……
“我們每天都查崗、進行工作量考核,定期梳理流程,開展專業知識和相關專科業務培訓,評選志愿者明星,努力把志愿服務做好。”該院團委工作人員梁婷表示。
細致貼心,是濰坊市人民醫院醫療服務的突出特點。這方面的例子,來醫院就診的患者還能列出很多:門診、急診樓區域的廁所翻新了,增設了無障礙衛生間,增添了一鍵報警功能,配置了窗簾,還有背景音樂、霧化香薰等,變得更加清新整潔;候診區的椅子都換了,以前都是金屬的,冬天涼得讓人不敢坐,更換后的新椅子舒適不冰涼;病房內加裝了折疊椅,晚上一拉開就可以變成陪診床……
蘇茂泉感慨,老百姓是特別能注意到細節的。“你想得越細、改得越貼心,老百姓對醫療服務的好感就越明顯。做到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醫務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需要醫院通過優化管理、績效獎勵激發每一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內生動力。”蘇茂泉介紹,“比如,我們不讓志愿者‘自己背著干糧做公益’,會根據表現情況給予補貼,這樣大家干起活來才會有干勁、有奔頭。”
多一段,再多一段
“王護士,我愛人今天走了,臨走的時候沒受罪,謝謝您之前細致入微的照顧。”收到患者家屬發來的信息,濰坊市人民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二區護士王文麗感動但不意外。
作為醫院“互聯網﹢護理服務”中接單最多的護士,王文麗得到過很多對她工作的肯定評價,也對醫院這項護士上門服務給患者帶來的舒適和便利感觸很深。醫院通過搭建信息化平臺給護理服務插上“智慧”翅膀,只要患者通過網絡一鍵下單,護士們“必有回響”,將優質、專業、高效的護理服務送到患者家中。
“從業以來,我從未見過那么糟糕的創面。”回憶起2021年那次走進居民家中的公益出診,濰坊市人民醫院門診部副主任曾慶霞至今難忘。“那次,我們去了一名獲得‘山東好人’稱號的大姐家,她照顧因交通意外癱瘓的丈夫和腿部殘疾的夫兄多年。給兩名患者查看身體時,我發現他們的褥瘡面積之大、潰爛壞死之嚴重讓人吃驚。”曾慶霞說,這位大姐在盡力照顧兩人,但確實缺乏專業知識,不會科學護理。
回院后,曾慶霞和創面修復中心的同事一起成立團隊,啟動“慢性創面防治進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將醫院的慢性創面治療功能前移為“社區預防”、后延為“社區康復”。醫院社工、醫護志愿者融合,聯合社區行政、社區組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機構,探索“醫院—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的醫療服務模式。“目前,我們這個項目已經入戶探訪1253戶,開展個案工作240例,累計服務10萬人次。”曾慶霞說。
“志愿服務可以在醫院,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市井中。”在蘇茂泉看來,走出醫院,把服務多送出一段、多延展一程,雖然較院內服務更辛苦、更分散、投入更多,但帶來的成果是巨大而豐富的。在員工支持下,這些健康服務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各專業、多科室經驗豐富的醫生通過在居民區菜市場、城市夜市等地出攤“健康早市”“健康夜市”,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免費、科學、專業的就醫指導。截至目前,2023年,醫院共開展“健康夜市”“健康早市”10期,110余個科室的500余名醫護人員參與其中,義診市民數萬余人次。此外,醫院不斷加大對口支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力度,定期組織義診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得到基層群眾的廣泛好評。
“老百姓最渴望的還是看好病。所以,我們也在診療技術提升、學科能力建設方面持續發力。”蘇茂泉表示,“下一步,醫院將在升級精細化服務的同時全面提升診療質量,在學科整合、專業細分、科研平臺建設和項目推進、高水平人才引進等方面有一攬子計劃在進行,更多‘推進器’正在加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