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3-12-29 08:42:12
原標題:消費經濟“增長密碼”全景掃描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消費經濟“增長密碼”全景掃描
來源:中國婦女報
理性體驗:
重回線下順應“情緒消費”
結合相關調研數據來看,今年的消費一大趨勢為“理性體驗”。“理性”是指看重性價比的同時兼顧質量和實際需求,消費者經常通過多平臺比價、平替找到極致的性價比消費。“體驗”則是指一件商品能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或者滿足情緒價值,貴一點也無妨。
根據《DT商業觀察》發布的《2023青年消費調研》(以下簡稱調研),在消費者支出明顯增多的項目上,除了“使用需求增多“,還有兩個重要原因:商品或服務能夠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49.3%)、自己在今年產生了新的愛好(41.6%),這表明近一半人為情緒價值多消費。同樣,很多年輕人在判斷“商品是否值得購買時”,更認為“使用體驗”應優先于“質量”因素。從今年流行的淄博燒烤到特種兵旅行,從戶外潮、演唱會再到現在的東北出游等也對應了這一趨勢。
蹲直播間不如線下逛店也成為典型式體驗消費。調研數據顯示“重回線下”的熱度不減,雖然目前人們最常用的購物方式還是電商平臺(96.4%),但有36.6%的人同時選擇了“線下逛店”,高于直播間購物(21.3%)。
專家點評:“理性體驗”實質上是消費者,尤其是年輕群體在數智時代價值觀變遷的體現。一是“理性”消費體現了消費者自信和自我認同的崛起。在優渥社會環境和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消費者,自我價值判斷感更強,在技術的加持下希望追求與自己契合的高性價比。二是“體驗”消費趨勢反映了“悅己”個體主義價值觀的興起。消費者通過“情緒價值”“使用體驗”和“豐富自我”的消費行為強化自我追求。這些基于理性主義和個體主義的社會價值觀變化,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交互,創造出更多理性消費機遇和場景。
“懶人經濟”:
大數據催生“智慧懶”
“懶人經濟”并非指體力倦態,本質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用更高效、專業的方式,打造智慧生活體系,讓消費者充分享受“智慧懶”。除了外賣、網購、各類O2O便捷服務,即食食品、智能家電、懶人美妝等產品也應運而生,極大便利了消費者。
“懶人經濟”一部分得益于互聯網運營模式的紅利釋放,獲得了更多大數據及運力支撐,另一部分是傳統行業的轉型需求。如傳統家政服務業,為適應快節奏、短時間、高度便捷化的市場需求,培育出更多靈活就業、新業態服務人員,由此衍生出收納、帶娃、代廚、寵物代遛等上門服務。“懶人經濟”不僅是年輕人的享受需求,更有送醫、送藥、送水等服務,照顧到行動不便、失能人群的剛需。
專家點評:“懶人經濟”本質上是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驅動下,行業重塑對消費者高質量美好生活追求的滿足。一方面,消費者對生活品質和消費效率提升的需求逐步升高,更愿意為便捷、便利、舒適、自由而付費。另一方面,“懶人經濟”的興起也意味著消費過程的技術信息化和數字化不斷提升,催生出更多的消費業態、更多新市場機遇。簡而言之,“懶人經濟”在消費和生產這兩端的體現,會進一步推動社會分工專業化和細分化,加速行業迭代和重塑,引領經濟發展。
反向消費:
告別“攀比欲”“偽需求”
近期,永輝超市宣布進軍折扣業態,宣布很多新品、網紅商品及常規商品按照其原價的7折、5折及3折進行銷售,這是對反向消費的快速反應,它揭示了消費者對傳統消費觀念的重新審視以及他們在消費行為的理性回歸:消費者不再追求昂貴、奢華的商品,而是更注重實用性和價值。如“戒掉提前消費”“斷舍離”“延遲滿足”“降級或平替消費”“可持續消費“等熱點話題都是這一現象的反應。
在反向消費影響下,消費者的“比窮”風凸顯。京東今年“雙11”就以“真便宜”作為主題,商品、價格、服務主打“買貴一鍵退差價”;天貓打出了“更便宜、全網低價”等營銷關鍵點,精準發力降級消費。告別“偽需求”的年輕人,不再沖動購物、不再被消費主義所裹挾,轉而為自己的每一筆開銷尋求最優回報。
專家點評:一方面,“反向消費”更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是消費觀念更加理性的體現,帶火了一批國貨,甚至讓很多冷門生意翻紅。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注意反向消費一味向最低價方向發展,而忽視了產品質量及供給端優化升級的重要性。同時,生產者和商家為了迎合“反向消費”,可能設置各種降低價格的營銷策略和生產方式,占用提升生產和服務體系的成本,不利于產業高質量發展。因此,反向消費中要理性看待產品價格與質量的關系,不能過于片面追求最低價。
萌寵經濟:
陪伴型消費成“風口”
今年以來,萌寵經濟被推上風口。與過去相比,現在的萌寵經濟不單單是寵物交易、食品、托管、醫療等主產業鏈的豐富,更增加了餐飲類、娛樂類、親子類附加值。如各地中心商圈出現了“萌寵+”等新場景、寵物友好型街區興起、寵物鮮食甜品烘焙快餐店首開、“琳娜貝爾”等動畫大IP文創狂熱圈粉。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寵物內容價值研究白皮書》,寵物消費市場未來依然會保持增長態勢,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3924億元。
哪些人是萌寵經濟的新主力?《中國寵物消費洞察報告》顯示,“90后”寵物主占比最高,且普遍高學歷、高收入。2021年,35%的寵物主月收入超過1萬元。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95后”養寵人士花銷為“90后”的2.1倍。因為情緒壓力、情感陪伴需求,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士、高收入人群選擇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
專家點評:“萌寵經濟”是人們為了陪伴、解壓等精神需求而形成的一種新消費主義。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進程的大幅提升,家庭規模不斷縮小、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們情緒越來越需要有效抒發和撫慰,而萌寵正為舒緩現實壓力、提供高質量陪伴、療愈心理問題提供了出口,人們越來越愿意為這種自然情感付費。隨著萌寵消費市場規模的不斷增加,服務內容也必然越來越豐富化、專業化和精細化。
國貨復興潮:
物美質優堅守“初心”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京東“雙11”開啟當晚,小米、榮耀、華為等多個國貨手機品牌的成交額1秒破億元;天貓“雙11”85個國貨品牌開賣即破億元,超7萬個國貨品牌首日成交額翻倍。2023年隨著電商直播的助力,很多新老國貨品牌走上臺前,表現強勁。以家電、手機、電腦、新能源汽車及美妝、服飾等大宗消費品為首,物美價廉的國貨品牌創新入場,圈粉大批“90后”“00后”消費者。
消費市場的高度認可進一步支持國貨復興。相關市場調研顯示,“消費習慣”這一因素首次超越“民族情懷”成為支持國貨的第二大因素,六成受訪者因“國貨更符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而支持國貨。在推薦分享國貨原因的調查中,“質量好、產品耐用”位列第一,其次是“性價比高”和“助力國貨品牌發展”。國貨品牌發展正與市場需求形成雙向奔赴的良好互動。
專家點評:當前已經進入了“國潮3.0”的時代,產品力成為國貨品牌的核心價值所在。很多國產品牌不僅通過為產品創新注入文化內涵來制造與消費者的文化共鳴,同時還加大了硬核科技的研發投入,通過品質來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同時,數字時代催生的新概念、新渠道、新業態也為國貨復興推波助瀾。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一些“新中式”網紅點心店的閉店潮也提醒我們,國貨消費不僅僅是“追熱點、講情懷”,更要關注其品牌和品質的塑造,在文化自信的同時做到理性、科學消費。
“多巴胺”消費:
把個性和愛好裝進購物車
“高飽和度的色彩、五顏六色的配飾、豐富的搭配元素”,這種大膽出位的組合被稱為“多巴胺”搭配。今年夏天,“多巴胺”消費風從時尚圈吹到了餐飲、美妝等行業,多巴胺穿搭、多巴胺妝容、多巴胺咖啡、多巴胺茶飲等迅速流行起來,如星巴克推出了多巴胺配色新品粉粉生咖、幻紫生咖;瑞幸咖啡提出“多巴胺冰咖”概念;泡泡瑪特在社交媒體上以多巴胺為話題,給新品造勢……
今年“雙11”,以電競、騎行、滑雪、潮玩等為代表的“多巴胺經濟”開始暴發,這也預示著更多新品牌涌現。“多巴胺“概念的進化與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于積極情緒的潛在需求,相比傳統消費觀念,“多巴胺經濟”正在引領消費,年輕的消費者越來越愿意把個性和愛好裝進購物車,為情緒消費,為快樂買單。
專家點評:“多巴胺是”一種傳遞興奮及開心信息的神經傳統物質。從消費心理學角度來說,“多巴胺消費”就是通過激發人們的快樂感覺來促進消費,其本質上屬于一種情緒營銷手段。“多巴胺消費”趨勢的流行表明,人們對于精神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消費注意力開始從傳統的、大眾化的消費向個性化、體驗性的消費轉變。大家越來越愿意購買能讓人感受到情感價值的產品和品牌。當然,“多巴胺營銷”主打以情感激發人們的消費“快決策”,因此也需要注意情緒營銷造成的一些不理性支出和沖動消費現象。
首店經濟:
助力城市消費升級
今年以來,“扎堆上新”的首店在北京、上海、重慶、成都、杭州等多地掀起打卡熱潮,促進消費潛力釋放,助力其以“常逛常新”的面貌重迎客流,加速推動經濟復蘇回暖。自2018年上海正式啟動“全球新品首發地”建設,首店經濟百花齊放,持續為各地商圈注入新活力。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發布48個關于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政策與措施,為首店經濟快速發展保駕護航。例如,深圳市明確提出要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北京市出臺新政,用“真金白銀”補貼支持首店、旗艦店、創新概念店;南京市宣布對品牌首店及相關商業載體給予獎勵。
首店經濟與網紅經濟、社交經濟、新商業生態緊密掛鉤,不僅以“造節”“造景”等多元化元素提升商圈的社交屬性,吸引消費者走出家門,重拾線下體驗,更有首店將科幻、AI、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新場景,做專做精、做深價值,以新業態、高質量發展為城市消費升級增加底氣和信心。
專家點評:“首店經濟”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新型經濟形態,首店數量和質量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力和商業魅力的重要標志。首店經濟不僅能夠滿足城市商業升級轉型的需求,而且能夠有效提升城市空間的差異化與凝聚力,促進消費服務高質量發展。可以說,“首店經濟”對于打造新的消費場景,提升商業規模化效益,將品牌印象與空間載體深度綁定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消費者在追逐“首店”熱鬧與新鮮的同時,也更加注重首店消費的服務品質。如何避免“首店效應”曇花一現,讓首店流量變“留量”,持續激發消費新動能,是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夜市經濟:
打造消費新“夜”態
夜經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圍繞“食、游、購、娛、體、展、演”,新“夜”態不斷推陳出新,夜市攤位、舞臺演繹、游戲互動等主題變化多樣,也延伸出夜市招聘、夜游文化、后備箱集市等新看點。如武漢開展“夜上黃鶴樓”主題游園活動,讓市民游客沉浸式領略詩文魅力;合肥舉辦體育夜市專場活動,引導群眾參與健身運動和體育消費;西安推出“長安夜·我的夜” 夜游嘉年華活動。
中國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60%的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追求有品質的“八小時以外”生活。如今的夜市,不僅延長了消費時間、拓展了消費空間,更創造出多元的消費場景,既有潮流音樂會,也有話劇、交響樂會或小眾畫展,不斷滿足大眾消費需求新趨勢。
專家點評:夜經濟成為豐富城市夜生活、吸引游客、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激發夜經濟的關鍵在于增加有效供給,不斷創新夜間體驗項目,豐富夜間經濟業態,拓展夜間消費場景,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層次、品質化的夜間消費需求。各地大力支持夜市經濟發展,結合自然稟賦、文化特色、當地美食等業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夜間體驗消費項目,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更大潛力和動能。
“AI+”消費:
彌補傳統電商觸感及體驗不足
今年,被稱為人工智能(AI)電商時代“元年”,AI技術正在成為消費領域中的重要力量。如AI可以個性化推薦,精準定位消費者需求;虛擬購物助手、智能貨架、自助支付系統等無人化的購物體驗正在掀起新的零售革命;面部識別、指紋識別等技術增強了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時,AI可以定制化生產,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快速制造,這將極大地挖掘消費新藍海。
通過AI技術,零售商可以進行庫存簡化和倉儲管理,為顧客提供沉浸式購物體驗,從而引導消費習慣。相關市場調研顯示,近1/3的人愿意為植入AI技術的品牌或零售商額外花費20%甚至更多的錢,以得到更個性化、更方便的線上購物體驗。很多消費者認為,更快地搜索、個性化服務以及智能體驗彌補了傳統電商觸感、體驗不足的缺點。
專家點評:AI是一種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具有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物流運輸、提高消費體驗、輔助教育學習等作用和功能。未來AI技術的發展將會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適應。同時,需要政府、行業組織、監管部門、公眾和教育機構等共同努力,建立起安全、可靠和可持續發展的“AI+”消費生態系統。
綠色消費:
“二手買賣”引領新風尚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在大宗消費市場,以舊換新、置換消費成為消費新熱點。數據顯示,綠色智能家電成消費者首選,超90%的家電自營商品及50多個品類的家居商品參與以舊換新服務,環比增長141%。多地也采取舉措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如北京發放綠色家電消費券,對指定綠色家電發放微信立減金優惠券;重慶免費為市民檢測、清洗家電,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以舊換新進鄉鎮、進社區、進小區“三進入”活動;江蘇省以高溫降暑為契機,全面啟動“綠色節能家電消費節”。
除了綠色家電熱銷,二手商品也成為一種新潮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消費群體喜愛。如很多品牌推出“回收的空瓶用于制作環保藝術裝置或再利用”活動,增強消費者環保意識;快遞企業推出減量包裝、循環包裝等舉措,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在全國推出了快遞包裝回收兌換的活動。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新技術、好體驗的綠色低碳產業興起,為全面推進綠色戰略、共建綠色美好生活貢獻力量。
專家點評:綠色消費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消費活動。綠色消費作為一種積極的消費理念和行動,通過采取舊家電回收、物品循環利用等舉措,鼓勵消費者選擇環保、可持續的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同時,推動企業向著更加綠色智能安全的方向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共生。
本版策劃:《發展周刊》編輯部
本版撰文: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徐陽晨
受訪專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孫秀麗,山東女子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孫穎,中共大連市委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楊曉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