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01-06 10:03:01
原標題:博愛尚善的人文關懷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博愛尚善的人文關懷
來源:中國教育報
■陶繼新論道名校系列之五十九
李靜,在小學執教31年,歷任教務處主任、業務副校長、臨清市小學教研室主任、臨清市逸夫南校校長,被評為首屆臨清名師、臨清市拔尖人才、聊城市教學能手、聊城市優秀教師、聊城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聊城市教育創新人物、聊城市“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反饋教學研究先進個人;多次講授各級示范課,獲得聊城市優質課一等獎;所主持的省級課題4項、市級課題1項均已結題,并受到實驗學校師生的一致好評;曾在《山東教育》《現代教育導報》等多種報刊上發表論文。
2020年李靜走馬上任山東省臨清市逸夫實驗小學南校(以下簡稱“逸夫南校”)校長之后,不長時間便提出了學校“博愛尚善”的育人理念。更重要的是,正像王陽明所說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樣,在理念提出之后,與之相應的行動也便開始了。
教師心情愉悅地積極工作
教師在學校里是不是感受到一種溫馨和諧之美,與學校本身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也與校長是不是具有人文情懷分不開。逸夫南校“博愛尚善”的育人理念,落實到教師身上,就是讓他們在工作中有一種歸屬感,忙雖忙矣,卻樂在其中。
1.平等相待
在逸夫南校,校長與教師不是簡單的上下級關系,而是一種兄弟姐妹般的親情關照,真誠平等地相處。這種觀念投射于行動,彰顯于言談,無形中拉近了學校領導與教師在工作與生活中的距離。
在李靜校長看來,從就任校長步入逸夫南校的第一天起,這里就是她的第二個家。她看著教師們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緊張高效地在校工作,愉愉快快地離開學校,心里便不由自主地洋溢出一種喜悅感,甚至在看到一株樹、一朵花、一磚一瓦,都有一種親近感與愉悅感。美好的情感是相通的,教師何嘗不是如此呢?從小家來到這個大家,從這個大家再回到小家,每天往返路上的匆匆行走,都想盡快步入“家”中,融入這個兄弟姐妹相稱的大家庭里。
2.柔性管理
教師父母有病住院,又心系教學工作,在兩者不可得兼的時候,未免心生煩憂。
于是,學校明文規定,父母住院又不愿耽誤工作的教師,在完成學校教學任務之后,可以到醫院照看父母。面對外界對此規定是否會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效果的疑問,李靜校長很感慨地說,老師們特別自覺,他們雖然用了一些時間照看父母,可是,他們不但按時上課,而且備課特別認真。因為他們感謝學校的“照顧”,于是,即使加班加點,也會把課備好,把課教好。有的教師在父母住院期間,帶著學生作業,在父母休息的時候,就一心一意地批改起來,以至讓護士及其他病人和看護人員,在心生感慨的時候,亦不由得向這樣的教師投以敬佩的目光。即使是醫院、學校兩頭跑,也盡可能顧及每名學生,讓學生家長感動不已。
3.人文關懷
教師家庭婚喪期間,校長與工會主席積極關懷問候,并組織其他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
學校領導參加教師的婚禮,“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喜悅的時刻送上熱烈真摯的祝福;在教師親人的喪禮上分擔沉重的哀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致以語重心長的安慰。
學校領導與教職工同喜同悲,令教師們很安心,也很幸福,工作也更加努力了。
4.錯時考勤
學校中青年教師多,上有老下有小。全員統一8點之前到校考勤,曾經為教師帶來了較大壓力。
于是,學校的一條新規定應運而生:負責管理學生早自習的教師,早晨7點25分以前到校,上午10點50分即可提前離校,與11點放學的一年級學生正好有10分鐘的時間差,避免了擁擠,也更加安全;早晨第一節沒有課的教師,8點20分到校即可,此時學生已經全部走進教室,教師可以安然地通過教學樓,從容地走向辦公室。
錯時考勤制度實施后,教師心態平和了,時間充裕了,工作效率也高了。一方面,教師在無形中將良好的心態傳遞給學生;另一方面,從容的工作節奏也促進了教師家庭和諧,可謂一舉多得。
5.精簡會議
逸夫南校三年只召開了三次全校教職工大會。這在一般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
學校主張會議應當精簡,一是沒有重要的具體事項,就避免打擾教師正常工作;二是不講空話套話,大道理教師人人明白,過分宣講沒有意義;三是把工作及時細化分解到分管教學、德育、后勤、工會、黨建、安全等工作的負責人那里,簡明扼要地提出要求,要求他們積極領會落實。
工會主席裴紅偉表示,副校長與中層干部各司其職,盡心盡力,與教職工親密無間,大家工作起來既主動積極又和諧愉悅,自然也就有了工作的高效率與高效益。
學生在關愛中快樂成長
上學期間學生白天主要在學校學習與活動,是否每天受到關愛,以及真正快樂成長,不但會直接影響到其當下的生命狀態與學習質量,而且還會無形中在其心里種下未來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的種子,影響到其未來的發展。逸夫南校對學生關愛有加又讓他們快樂幸福,可謂一件功在當下、利在未來的大事。
1.搭建“愛心雨棚”
放學的時候,如果下起雨來,一些未帶雨具的學生只好冒雨而行,如果家長因事而不能及時來接,淋濕衣服甚至感冒也時有發生。
學校發現這個問題后,便萌生了一個在校外就近搭建一個雨棚的想法,而且很快付諸實施。這樣,即使有的家長因事晚接孩子,學生也可以在雨棚里安閑地等著。
于是,有的家長便昵稱這個雨棚為“愛心雨棚”。即使如此,如果雨下得較大,從教室到“愛心雨棚”的短短路程里,個別未帶雨具的學生也有可能淋濕。于是,在校園值勤的校領導和教師都會自覺地為未帶雨具的學生撐傘,將其送到“愛心雨棚”。
這雨棚和雨傘,為學生遮住了雨水,更溫暖了他們的心,并感動了家長。
2.關注學困生
逸夫南校的“博愛尚善”,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有一脈相承之美。在學校看來,不管什么樣的孩子,都是應當教育的,都是可以成才的。100個孩子就有100種成功方式,教育就要為每一個人走向成功開辟出一條路來。
為此,李靜校長要求每一名教師都在晨會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昨天記憶深刻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學困生,不管在哪個方面有了亮點,都會被鼓勵走到全班面前大膽表達。然后,教師則會及時貼切地予以表揚,同學們也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從而讓學困生在激動不已的同時,自信心也悄然升起。
事實上,有些學困生,在某些方面有著出類拔萃的表現,只不過有的時候不被大家關注而已。而晨會一講,大家才眼睛一亮,并改變了對學困生的看法。
所以,在逸夫南校,學生不管成績優劣,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廣博地愛每一名學生,善待所有的學生,不但在教師那里形成了共識,而且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名學生心里,形成了一種“有愛有善”的學校文化。
3.關懷殘障學生
如果說學困生在逸夫南校被一視同仁甚至“高看一眼”的話,那么,殘障兒童在這所學校受到了潤物無聲的關懷。
有一個隨班就讀的六年級殘障學生,因走路不便,每次到四樓上課,都很費周折。
學校了解情況后,馬上采取行動,為此變動了三個年級教室的樓層安排,目的就是方便這名學生。
而這一變,變的不僅是教室的物理安排,也讓學生們之間產生了“化學反應”,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與這名學生建立了友好的互助關系,相處得更加和諧,這名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不斷攀升。
學生家長對此十分欣慰,逢人就講,把孩子送到逸夫南校,家長心安,孩子幸福。
對殘障學生的關愛,是學校“博愛尚善”的核心理念結出的一顆真善美的果子,心之所想,自然而行,播撒和傳遞的愛心與善心,有著無限大的價值。
4.愛心持續“外溢”
如果說“博愛尚善”是逸夫南校重要的精神文化的話,它不僅在學校里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還“外溢”到學校之外的社會上。
學生在愛自己的老師、家人和同學的時候,也在愛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談及此事,分管行政工作的副校長莊世杰很是自豪。他說:“我們學校的學生走出校門之后,即使不穿校服,人們也能從孩子的言行上知道是我們的學生。比如在路上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前去幫助。他們在公共場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事情,比如說到大型的城市廣場打掃衛生,帶著小禮物去敬老院為孤寡老人表演節目等。所以,他們不但成了敬老院的常客,也成了最受歡迎的人。”
《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而這里的“慶”,不但會降落到逸夫南校師生的身上,也會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這種“余慶”之美。
在走訪逸夫南校師生們的時候,見其臉上自然外化出來的喜悅之情,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樣態,就有一種欣喜涌上心頭,因為當師生們在愛的海洋里游弋的時候,快速而又優質的發展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勢。
(陶繼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