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01-10 08:58:01
原標題:追查撤稿論文是完善科研評價應有之義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追查撤稿論文是完善科研評價應有之義
來源:中國青年報
據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等高校網站發布的消息,2023年以來,Hindawi等國外出版機構撤回大量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對我國的學術聲譽和學術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近期已發布通知,決定在各高校開展撤稿論文自查工作。
近年來,中國學者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被撤稿的情況時有發生。已經發表的論文被撤稿,絕非正常現象,一些論文成批次被撤稿,不僅讓學術界感到震驚,更讓公眾詫異。論文被撤稿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除了撤稿,論文作者是否應當接受其他處理?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查清,從而端正學術風氣,維護健康的學術秩序。
2017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門公布《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事件的調查處理結果:被撤稿的107篇論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486人不同程度存在過錯。當時,各涉事作者所在單位對責任人作出取消一定期限內承擔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晉升職務職稱等資格,追回所承擔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經費,撤銷獲得的科技獎勵、學術獎勵、榮譽稱號等處理決定。中國工程院暫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選人資格。在社會高度關注下,這起撤稿事件最終得到徹底追查,表明了有關部門嚴懲學術不端的堅定決心。
學術論文被撤稿,不能“一撤了之”。要具體分析被撤稿的原因,究竟是作者的主觀過錯,還是論文的客觀缺陷。據《自然》報道,2023年全球學術期刊撤稿數量超過了1萬篇。這些被撤稿的論文,有的存在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等問題,有的即便不存在以上情況,也存在出版流程不正當、同行評議造假等程序問題。當然,還有部分論文屬于作者發現問題以后主動撤稿,體現了研究者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
論文撤稿以后,還要消除發表期間產生的不良影響。有的論文從發表到撤稿,已有多年時間,其間,作者已經享有論文刊發產生的不正當利益,比如科研績效考核、職稱評定、項目經費申請、學術榮譽等。只有剝奪這些不正當利益,才能維護學術競爭的公平。有的撤稿論文還會被其他研究者引用,對此,還要客觀分析撤稿論文對其他論文的影響,消除不合格論文對學術研究的誤導。
開展撤稿論文追查工作,就是為了核實論文被撤稿的具體原因,明確責任歸屬,消除被撤稿論文產生的負面影響。長遠來看,也是為了扭轉科研工作中唯論文、重數量卻輕質量等不良傾向,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科研評價制度。對于論文被撤稿后的處理辦法,學術機構應當形成制度化的程序,將其作為學術評價制度的重要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出版機構雖然頂著“國際期刊”的名頭,但存在管理混亂、發文水平不高、把關不嚴等問題,一些集中撤稿的論文也往往發表在這樣的出版物上。對此,在開展學術評價時,不能僅僅以論文的發表為依據,而要更全面地評價研究成果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推動作用。對于頻繁出現撤稿情況的出版物和發表平臺,也要及時將其剔除出關乎科研評價的期刊名錄,將常年發表粗制濫造論文的“水刊”打入“黑名單”。
此番各高校開展撤稿論文自查工作,都提到要研究建立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以科研質量、科研績效、科研貢獻為導向的分類評價考核生態。論文的發表情況,不能與科研質量完全畫等號,廣大研究者也不能以發表作為從事科研的最終目標,而要做真學問、搞真創新,以真實的科研貢獻為畢生追求。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