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01-10 08:58:01
原標題:山東:暖心之舉繪就希望工程鮮亮底色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山東:暖心之舉繪就希望工程鮮亮底色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當期待已久的臥室第一次映入眼簾,山東省棲霞市東荊夼村的曉雅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和興奮,昔日破舊的房間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變得煥然一新。這是獨屬于她的空間。淡白色的書桌、衣柜、墻板,粉色系的被褥、床鋪,還有擺放在床鋪上的皮卡丘玩偶,這一切令她愛不釋手。
2022年5月8日,12歲的她永遠記得這一天。
在距離棲霞市700公里的菏澤市東明縣土地張村,屬于袁航的房間則是以淡白色和淺藍色為主色調,書桌、衣柜、床鋪等一應俱全,墻上貼著多年來獲得的獎狀,書桌上整齊地擺放著教輔書籍和課外讀物。
袁航目前就讀于東明縣沙窩鎮一中八年級,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他而言,這間干凈整潔的小屋正是他奔赴夢想的希望所在。
在山東,這樣的房間有一個統一且溫暖的名字:希望小屋。
蘊含溫暖和力量的“希望小屋”
“這里是我的書桌,平常我在這里學習,書架上有我喜歡看的書籍,還有我和媽媽、姐姐的照片,這邊是我的榮譽墻,是我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有我從小到大獲得的獎狀,這4枚金牌是我今年在學校舉行的春季運動會上贏得的……”站在自己的“希望小屋”里,就讀于東明縣沙窩鎮一中的何凱言語中充滿著驕傲、自信和開朗。
2020年6月,為幫助改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成長、學習、生活環境,推進山東省希望工程轉型升級,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山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山東省青基會”)聯合啟動實施“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針對無獨立居住和學習環境的6至14歲困境兒童,依托原有住房打造獨立學習生活空間,并配套愛心志愿者結對幫扶,探索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的新模式,促進實現從“小屋煥新”到“精神煥彩”的轉變。
2021年6月,經過3個星期的施工改造、裝修設計,屬于何凱的“希望小屋”完工交付。第一次走進裝修一新的“希望小屋”時,何凱形容自己眼前一亮,“可高興了!”
在那之前,何凱和姐姐也是住在這里,只不過以前這是被稱為“倉庫”的廂房。2018年,何凱父親因病去世,留下巨額債務,本就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也給他的心靈造成沉痛打擊。
“希望小屋”項目啟動后,2021年,團東明縣委經過實地走訪、摸排,將何凱列為幫扶對象,并為他建造了“希望小屋”。
那一年,何凱正上小學五年級,嶄新的生活、學習環境讓他逐漸開朗、樂觀起來,學習成績也始終名列前茅。
如今,何凱在班里擔任班長,不僅自律、勤奮,還在班里成立“幫困小組”,主動幫助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
“希望小屋”建成后,會有結對志愿者定期過來了解何凱的學習情況、檢查小屋衛生、送來生活和學習用品、詢問訴求等。
團東明縣委書記李棟雁說,東明縣已建成503所“希望小屋”。如今,在完成以建為主的階段后,團東明縣委堅持把持續跟蹤關愛、服務作為“希望小屋”項目的下半場,通過愛心志愿者與受助兒童建立一對一、多對一幫扶關系,確保志愿服務不斷檔。
2020年幫扶的第一批“希望小屋”孩子中,2023年已有部分初中畢業。為此,團東明縣委特地向考入縣重點高中的13個孩子捐贈了各1000元獎學金,鼓勵他們繼續奮發向上。
3年來,山東“希望小屋”項目已累計募集資金超2.7億元,已建、在建小屋21497間,惠及困境兒童2.2萬余名。
山東省青基會負責人表示,在“希望小屋”項目實施過程中,以“組織化+社會化”雙輪驅動,依托廣泛覆蓋的團青組織體系,通過“認領小屋+捐贈善款”方式,確保最大范圍社會參與。“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把質量擺在第一位,建立希望小屋項目執行標準體系,明確46項建設標準。”
如今,“希望小屋”項目已成為山東共青團關愛困境兒童成長的民心工程和凝聚社會愛心的公益品牌。該模式已經走出山東,落地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地,援建“希望小屋”472間。
一臺AED:守護青年健康“有備無患”
在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街道舜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放置著一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一年來,其安靜地閑置一隅,從未啟用,卻是山東省青基會和舜井社區工作人員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2022年10月,為進一步推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基會發起實施青年健康計劃,首個行動便是將100臺AED投放安裝于濟南市分布人口較多的社區,用于保障和服務青年及周邊群眾的生命健康。
AED是一種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用于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便攜式醫療設備,在心跳驟停后的“黃金四分鐘”內對患者進行AED除顫和心肺復蘇可以有效挽救生命。
位于濟南市老城區核心地段的舜井社區,是一個集商務、文旅、產業等要素于一體的商圈型社區,分布著各類企業商戶2000余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客流量大,青年占比高。
舜井社區黨委書記張潤文表示,在AED配置初期,山東省青基會專門協調專業人員開展AED使用方法及心肺復蘇等應急救護知識的培訓,進行示范和模擬訓練,要求社區工作人員能夠熟練掌握。
為了確保設備不僅“會使用”,也能“找得到”,山東省青基會積極與高德、騰訊、百度等地圖平臺聯系對接,推動AED實現上線常用地圖App,并依托微信平臺制作AED導航小程序,打造了一份救“心”地圖。
記者注意到,在AED設備上,還貼有兩個二維碼,分別為“急救演示視頻”和“AED使用教學視頻”,以便在日常或緊急情況下,可隨時掃碼觀看、學習相應知識和方法,提高施救的成功率。
山東省青基會負責人表示,今后,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基會將繼續多渠道募集愛心資金,分批次、分領域在人口密度高、人流量大的區域、場所陸續投放設備,繼續完善地圖信息和AED導航小程序,招募志愿者開展應急救援培訓,做到守護青年及群眾健康“有備無患”。
30年,從“人”到“眾”
1990年9月,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啟動建立“山東省希望工程助學基金”,正式開始實施希望工程。
1992年7月,山東省第一所希望小學臨沂平邑希望小學落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4月,山東省第1000所希望小學落成儀式在臨沂郯城五湖海爾希望小學舉行。
如今,山東省青基會已累計籌款12.1億元,援建希望小學1240所,資助困境青少年62萬余人。
30余年來,山東希望工程從“人”到“眾”,越來越多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參與其中。
在山東省菏澤市,34歲的愛心人士李宇欣已有近30年的公益經歷。幼時受在共青團工作的父親影響,參加希望工程愛心活動,捐出10元、20元的零花錢,高中時,她從每月200元生活費中拿出50元捐給困境家庭大學生,雖然不多,但是從未中斷。
從2017年開始,以團菏澤市委開展的“圓夢行動”“認親會”為契機,李宇欣開始常態化助學,每年捐款5000元幫助一名大學生、捐款1000元幫助一名小學生,并按時提供生活費用。
在李宇欣的帶動下,全家都投入到希望工程愛心活動中,其11歲的女兒也經常用自己的零花錢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同齡人,為他們購買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
在山東省棲霞市蘇家店海爾希望小學操場邊,立著一座愛心碑。2020年6月,海爾集團向蘇家店海爾希望小學捐款30萬元,其中8萬元用于電腦采購支出,22萬元用于學校基建支出。
學校經過研究,最終決定將這22萬元匹配到地方政府相關款項中,投入到學校的足球場、籃球場和排球場建設中。
2021年,棲霞市蘇家店海爾希望小學正式掛牌。新交付的26臺電腦替換了部分14年前配置的老舊電腦。蘇家店海爾希望小學校長林立松說,根據實際需要,26臺電腦全部分配到了教學一線。不久前,由海爾集團捐贈的價值3萬元的海洋探秘系列科普圖書送抵學校,充實到圖書館,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了更多選擇。
海爾集團與希望小學的淵源始于近30年前。從1994年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學萊西武備海爾希望小學開始,海爾集團已在全國各地累計援建385所希望小學和1所希望中學,其中山東省內建有103所希望小學。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之際,海爾集團發起“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中國隊最終以51枚金牌收官,海爾集團也援建了51所希望小學,并在地區選擇上適度向汶川地震災區傾斜。
隨著時代發展,從援建整所小學到援建校內基建設施,海爾集團緊隨希望工程步伐轉型升級。2011年,海爾集團正式啟動每年捐建20所希望小學、每所學校30萬元的計劃,該項目13年來從未中斷,迄今共惠及260所希望小學。
近些年來,海爾集團積極探索、創新“科技+公益”新模式,在建設智慧校園、打造科技課堂上發揮企業資源優勢,聯合山東省青基會,持續升級教育公益內涵,推動青少年教育從“有學上”向“上好學”升級。
如今,“海爾兄弟科技小課堂”“海爾科技少年創新大賽”等項目已逐步啟動并落地,助力希望工程建設在新時代邁向新高度。
(文中曉雅、袁航、何凱均為化名)
(本文圖片均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川拍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