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01-12 08:53:01
原標題:一碗炸醬面承載百年華僑記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一碗炸醬面承載百年華僑記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提到韓國人最喜愛的中國料理,炸醬面當之無愧。在韓國仁川中華街上,有一間炸醬面博物館。
炸醬面博物館共兩層,涵蓋炸醬面的起源、發展和文化等內容,每年還會舉辦各種主題的特別展覽。
這間博物館的前身是“共和春”中餐館。1912年,華僑于希光在仁川創辦這家中餐館,取名“共和春”,意在紀念辛亥革命勝利。“共和春”被公認為韓國第一家以“炸醬面”為名售賣這道中華美食的餐廳。
如今,炸醬面依然廣受歡迎,但食客來到仁川中華街的選擇越來越多了,東坡肉、干烹雞、北京烤鴨、牛肉面、小籠包……中國各地菜系匯集于此。
仁川華僑協會副會長周禧豐介紹,仁川中華街的餐廳早期以魯菜為主,現在韓國流行的許多中國料理都是由當年的魯菜演變而來。例如,“溜三絲”是將“三絲魚翅”中的魚翅換成其他海鮮和肉類,“糖醋肉”就是將“糖醋里脊”中的里脊換成更常見的豬大腿肉。
每到春節、元宵節、中秋等傳統節日,仁川中華街上都會有許多來購買傳統點心的游客。
在當地華僑華人眼中,仁川中華街不僅是一條美食街,還承載著深深的歷史記憶。
周禧豐說,仁川中華街所在區域早在140年前就是繁華地帶。1883年仁川港開港后,現中華街所在的仁川市善隣洞一帶吸引了大批華商、華農。其中,來自山東膠東地區的華僑最多,因為那里與韓國隔海相望,環境氣候相仿。
華僑在韓國兢兢業業,事業風生水起,促進了當時韓國本地比較落后的生產和經營能力。同時,大量華農為韓國引進了許多蔬菜品種。周禧豐說,韓國泡菜用的白菜(用于需要腌制兩個季度以上的泡菜)、大頭菜、胡蘿卜、洋蔥、青椒等,最早都是由華農在韓國栽培的。
從仁川中華街炸醬面博物館的展覽中可以看到,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炸醬面還被視為一種高級料理,一般人只有在特定節日或慶典才會吃。1948年山東華僑開發的“獅子牌春醬”,制作方法便捷、價格低廉,也更符合韓國人的口味,讓炸醬面逐漸成為韓國人的日常美食。
如今,仁川中華街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還是炸醬面。從仁川站去往第一牌樓的一整條街,兩旁都是以炸醬面為招牌的餐廳,被稱為“炸醬面街”。
在這里,游客們可以品嘗到白炸醬、百年炸醬等特殊的炸醬。白炸醬面的醬是白色的,由黃豆制成,味道較韓式炸醬面更清淡。百年炸醬面外觀酷似中國炸醬面,味道更像韓式炸醬面,但比韓式炸醬面稍咸,醬味濃郁,幾乎沒什么水分。
經歷了新冠疫情期間的艱難時光,目前仁川中華街正在逐漸復蘇。周禧豐介紹,除了韓國本土和中國的游客外,許多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游客也很喜歡仁川中華街的美食和文化。
2023年10月,仁川中華街舉辦了為期兩天的慶典活動,推出多項體驗中華文化的活動,如中國傳統音樂表演、月餅制作體驗、關公像巡游等,以銘記中華街100多年的歷史,并充滿活力地開啟更美好的發展新階段。
(據中新社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