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1-15 08:50:01
原標題:傳習驛站“最美零公里”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傳習驛站“最美零公里”
來源:中國文化報
▲ 孩子們在傳統文化傳習驛站參加體驗 臨沂市文化館供圖
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齊魯園小區居民宋祥偉對小區傳統文化傳習驛站的活動非常認可:“周末或者節假日,驛站經常舉辦體驗活動,如傳拓技藝、木版年畫、平鋪剪紙等,大人孩子都喜歡。”他口中的傳統文化傳習驛站,是臨沂市近兩年創新開展的一項工作,核心目標是豐富社區、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靈活設置民俗文化傳承空間,讓全市非遺項目扎根群眾身邊。
從民眾反饋入手
臨沂市傳統文化傳習驛站(簡稱“傳習驛站”)項目于2021年下半年啟動。在此之前,臨沂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傳承與科學普及研究會進行了長時間調研,發現非遺傳承在基層社區面臨的主要障礙是“露面的機會太少”。
臨沂市文化館館長張彥文介紹,一些社區居民反映,每逢年節只有在廣場才能看到非遺展演,平時想看、想體驗并不容易。為此,在臨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統籌指導之下,當地文化館系統開始調研,初步確定在基層社區打造固定的非遺展陳體驗空間。
2022年9月,臨沂市首家傳習驛站啟用。截至2023年12月,在建或者已經開放的傳習驛站達150家。傳習驛站之所以能迅速鋪開,與當地的科學謀劃有關。
“傳習驛站在社區落地,離不開空間、人員、內容三個方面。”臨沂市文化館非遺辦公室主任王喬介紹,所謂空間,就是尋找一處距離民眾近,能夠舉辦非遺主題展覽、大賽、培訓的地方;人員,即哪些人能幫助策劃開展非遺展播活動;內容,是在傳習驛站到底開展什么活動,如何才能吸引民眾參與。
如今,上述問題都已經解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藝術培訓機構等主動提供場地,非遺傳承人、退伍軍人、教師等紛紛加入,以社區文創大賽、非遺民俗體驗等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廣受好評。
著力豐富內容
臨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當地傳習驛站累計開展線下活動265場,直接參與群眾超過1萬人,打造了沂蒙文化大集、走進非遺大師工坊、非遺禮儀形象大使、中華服飾展四大品牌活動。
“傳習驛站的初定理念是‘最美零公里 傳習在基層’,推動理念落地,還得靠活動支撐?!迸R沂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岳偉告訴記者,過去兩年,全市的傳習驛站圍繞民眾需求,在傳統服飾設計、中醫藥傳承、美食制作技藝等領域,開設了很多培訓班次。同時,通過定期展演,對居民在家門口的培訓成果進行展示,取得很好的社會反響。
豐富且貼合需求的內容,是傳習驛站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比如,針對部分社區年輕人生活節奏快、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實際情況,臨沂市的傳習驛站聯合當地健身達人,開展“傳統站樁”等公益健身活動。針對孩子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訴求,傳習驛站發揮優勢,將非遺研學體驗納入驛站公益活動內容。
蘭山區齊魯園小區傳習驛站的負責人田源介紹,小區歷來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居民也非常認可。傳習驛站落戶基層社區,不僅為非遺傳承傳播找到一個落腳點,也極大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
形成長效機制
臨沂市將傳習驛站設在社區、鄉村,在推動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同時,另一個考慮是提升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張彥文表示,在社區、鄉村建設傳習驛站,能夠推動城市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聯動社會各方面志愿服務力量,推動全市公共文化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
臨沂市羅莊區白鷺社區傳習驛站的負責人張迪娜對此有切身體會:“以前社區組織文藝活動,居民自身的藝術水平有限,想從外邊請又沒有資源?!睆埖夏缺硎荆瑐髁曮A站是連通社區與全市文化藝術界的一個窗口。2023年以來,先后有10多位非遺傳承人、民族舞教培老師走進白鷺社區,提高了民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臨沂市正在打造傳習驛站的長效發展機制。比如,臨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將傳習驛站的建設與紅色精神的傳承結合起來,驛站必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同時,要廣泛吸納民辦培訓機構、傳統文化領域的創業人員加入,形成驛站的源頭活水。依托全市近1.6萬名文化旅游志愿者,組建傳習驛站志愿服務團隊,確保每一項活動有始有終。
今年春節,臨沂市計劃在傳習驛站持續開展沂蒙文化大集,讓居民在小區里學習傳統文化,感受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新變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