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4-01-15 10:32:01
原標題:“小賬戶”背后的碳變革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小賬戶”背后的碳變革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馬梅若
在與“碳”有關的各種概念中,“碳普惠”是距離我們日常生活最近的那一個。
捐贈舊衣物、盡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騎共享單車出行……這些關乎“衣食住行”的日常“綠色”行為,正成為一種新的風尚,而由此獲得的綠色積分、綠色能量,可以種一棵樹、兌換一杯咖啡、獲得商品優惠券……
其中,作為首批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衢州于2018年就開始了相關探索。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分行牽頭創設衢州個人碳賬戶體系,指導轄區銀行機構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綜合折算個人碳減排量,計算碳積分,推動銀行個人碳賬戶的場景應用,實現個人碳賬戶在金融場景應用領域創新。
“在諸多探索中,衢州模式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廣泛參與。”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據了解,截至目前,衢州市共建立個人碳賬戶218萬戶,覆蓋常住人口比率達95%,依法采集入庫數據7600余萬條,累計減少個人碳排放5.92萬噸,已成為大眾參與碳減排的重要載體。
多元化創新 碳普惠平臺初試鋒芒
碳普惠、碳賬戶并非一件新鮮事。
在政策層面,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綠色低碳全民行動”被列為“十大行動”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實踐層面的啟動則更早。2015年,廣東省落地碳普惠試點。近年來,多種類型的碳普惠機制越來越豐富。武漢、北京 、成都、青島等多地也都搭建起碳普惠平臺,鼓勵引導居民綠色低碳生活。
《金融時報》記者觀察到,近幾年,我國在個人碳賬戶領域的探索實踐步入活躍期,不少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及企業平臺紛紛布局試水碳賬戶,運營中的部分碳賬戶平臺則在現有基礎上展開了進一步的體系完善和多元化創新,積極探索以碳賬戶作為綠色金融授信的數據支撐,推出覆蓋面更廣的綠色金融產品。
所謂“碳賬戶”,是一個記錄了用戶諸多“碳足跡”的賬戶。2018年最初設立時,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分行在“個人銀行賬戶”基礎上融入“綠色”理念,在全國首創銀行個人碳賬戶,通過挖掘個人銀行賬戶蘊含的綠色支付等大數據,從節約紙張、燃料、用水、用電等維度折算個人綠色行為減少的碳排放量。
2021年,衢州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大力推進碳賬戶體系建設工作,將銀行個人碳賬戶迭代升級為個人碳賬戶,數據來源從單一的銀行數據擴展到“線上服務(銀行、保險、政務)、交通出行(公交、自行車、新能源車)、循環利用(垃圾回收)和節水節能”四大場景,建成了一個集數據層、管理層和應用層為一體的個人碳賬戶系統,創設了“個人碳報告”,并建立了以“個人碳報告”為載體的碳效評價機制。
不要小瞧這份碳報告,憑借它,符合條件的用戶可以享受公交、共享(電)單車、停車、新能源車充電等一系列的活動。“這些小福利能吸引更多社會公眾來關注、激活、使用自己的個人碳賬戶。”《金融時報》記者從柯城農商銀行了解到,該行在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分行的指導下,對行內客戶的線上轉賬、理財、信用卡、移動支行等金融業務辦理,線上交警罰沒款、法院案款等費用繳納,代收水、電、電視費等代扣代繳,豐收驛站業務、ETC、公共交通、積分等交通減碳,共30余項低碳行為進行無感采集,歸集至衢州市個人碳賬戶系統進行行為匯總、減排核算、碳效評價,然后生成“個人碳報告”。
“我個人也是個人碳賬戶的受益者,2023年領取了22次的個人碳賬戶綠色出行‘碳惠券’,既得到了實惠,也踐行了綠色和低碳。”柯城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總行行長張德建表示。
利率更優 “個人碳足跡”助力破解融資難題
與很多地方不同的是,衢州的個人碳賬戶不僅有各種日常消費優惠類的福利活動,商業銀行還會把多源“碳足跡”數據匯聚為“個人碳數據”,按碳減排量對個人碳賬戶主體分“深綠、中綠、淺綠”進行三色評價,把“個人碳數據”運用到融資流程的準入、授信、用信、貸后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當中。
在柯城區府山街道縣學街社區生活的85后市民廖先生,近日體驗了一次綠色金融的便捷之旅。廖先生心動于一款新能源汽車的綠色魅力,但苦于一時間沒有充足的資金購買,恰巧在朋友圈看到了柯城農商銀行“碳惠貸”的推廣信息,他便立刻通過云閃付的個人碳賬戶發起了預約申請。
“碳惠貸”是浙江衢州柯城農村商業銀行的一款綠色融資產品。該行工作人員在接到廖先生的申請后,迅速查詢了他的個人碳報告。結果顯示,廖先生在個人碳賬戶的標識為“深綠”,是一名“減碳大使”。通過系統測算,在未增加任何資產證明的情況下,廖先生的碳惠貸授信額度由30萬元提升至50萬元,貸款利率由4.05%降至3.4%。他不禁贊嘆:“沒有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線上辦理業務、公共交通出行、參與垃圾回收的習慣,竟會為自己帶來這么意外的實惠。如今,不僅貸款額度提高了,利率也降了不少,連銀行網點都沒去就辦好了。我也告訴了身邊的親友,希望大家一同行動起來。”
張德建詳細給記者解釋了這一流程:“在我們剛推出‘碳惠貸’時,客戶可以通過浙里辦APP或者銀聯云閃付APP主動向我行發起‘碳惠貸’產品融資申請,我行通過后臺輔助系統的授信模塊進行額度測算。”他介紹,“LPR利率定價系統是對內的客戶經理使用端,在接到客戶的申請后,客戶經理需要登錄LPR利率定價系統進行測算,依托自建的定價模型,系統會根據‘碳惠貸’產品申請客戶的個人碳賬戶貼標情況給予深、中、淺綠,30個基點、20個基點、10個基點的利率優惠,并確認最終的貸款利率。”
隨著相關業務的發展,該行的“碳惠貸”業務不斷優化迭代。“當前,我們按照申請主體的不同,通過客群細分形成了A、B、C三款子產品,每款產品按照碳賬戶的深、中、淺、非四種顏色分別制定了不同的基礎利率。其次是提高了授信的額度,隨著產品的不斷完善,對于‘碳惠貸’產品的風險耐受度也相應地有了提升,1.0版本時期的‘碳惠貸’個人信用授信最高只有30萬元,現在碳惠貸A款的信用授信最高可以達到100萬元。”張德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此外,對于符合條件的客戶,該行還會進行每年一次的主動提額工作。在剛剛結束的2023年,柯城農商銀行對11712戶個人碳賬戶客戶進行了授信提額,總授信提額3.34億元,其中,4194戶深綠客戶平均授信提額2.98萬元,6571戶中綠客戶平均授信提額2.83萬元,948戶淺綠客戶平均授信提額2.41萬元。
一組數據顯示出,“碳惠貸”深受歡迎。“截至2023年12月末,我行的‘碳惠貸’占全部個人信用貸款的戶數和余額比例分別是9.6%和11.92%,作為一款推出僅兩年的個貸產品,這個占比已經非常高了。”張德建表示。
不僅僅是柯城農商銀行,《金融時報》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分行了解到,目前,該市銀行機構共推出個人碳貸款產品28款,全轄除村鎮銀行以外的27家銀行都實現了個人碳貸款云閃付“一鍵申請”,累計發放利率優惠的個人碳賬戶貸款8.89萬筆、金額180億元,余額106億元。
標準待統一 頂層設計需完善
在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副秘書長吳宏杰看來,目前,個人碳賬戶的探索大多是“自下而上”,各地政府、企業、平臺、金融機構自發、積極開展這方面的實踐,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是件好事。“從政策方向上來看,國家支持個人碳賬戶建立。建立個人碳賬戶的本質,是推動每個人建立低碳意識并落實在行動上,有助于摸清個人碳底數,讓個人低碳行動有據可依”。他表示。
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個人碳賬戶的探索是一個多贏局面:一方面,可引導個人培養低碳行為來獲得一定的優惠政策,增強個人減排降碳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客戶聚焦使用銀行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幫助打造營銷新場景,實現雙贏、多贏、共贏的正向循環。
但是,這種“自下而上”的百花齊放也客觀上造成了標準不統一、接口難對接等問題。從用戶體驗上來看,各個標準令人眼花繚亂。衢州市柯城區的吳女士告訴記者,“有時候我會看看銀行的平臺,有時候會去看一些互聯網平臺,這樣不僅費勁兒,也讓很多積分分散化,享受到的優惠也較少。希望能有個統一的平臺來負責統計、核算相關的內容。”
“消費端碳減排場景復雜零散,且碳排放足跡分散、面向消費端的減排政策起步較晚,低碳場景難以有效覆蓋不同用戶的多樣化消費需求。”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分行副調研員童春英告訴記者,建議建立統一的消費端減碳場景分類和標準,將不同行業和領域的減排行為進行系統分類和歸類;此外,要加強個人碳減排數據管理,建議通過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化手段如實記錄和核算個人碳減排數據,保證數據的實時性、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并提高個人數據流轉全流程加密等級,確保個人數據信息安全。
從機構角度來看,獲取“碳足跡”還面臨著多維度數據的獲取難題。“這些數據的獲取需要用戶的授權,也需要和多部門協同配合。”張德建告訴記者,“碳減排行為數據分散在各個不同的部門、平臺,如何合理合法的獲取客戶的行為數據尚無相應的制度辦法可以依照。”此外,隨著“雙碳”的不斷深入與推進,可被納入“碳減排”的行為可能還會不斷地豐富,如何計量并轉換為碳賬戶積分缺乏具體標準。
在具體的業務層面,打通平臺之間的接口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目前,‘碳惠貸’與理想的‘一鍵獲貸’還有一定的代差。”張德建談到,從目前的系統來看,暫無法實現由云閃付APP向取款平臺的直接聯動與打通。此外,衢州地區的個人碳賬戶是由衢州市內的各項信息數據生成,是地方性的一個統計分數,未能實現全省的覆蓋,如后續個人碳賬戶體系進一步推廣的話,也面臨著系統對接的問題。
這正是中國人民銀行衢州市分行著力解決的問題。據童春英介紹,該行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衢州市個人碳賬戶建設推廣工作的通知》,指導金融機構做好個人碳賬戶數據報送接口等方面的對接改造工作,由市政府大數據局的公共平臺統一歸集基礎數據,實現數據連續性采集、數字化歸集;此外,圍繞多方都提到的碳排放核算標準,衢州市在參考北京市綠色交易所等成熟公開的碳排放標準基礎上,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可參考的個人低碳金融行為碳排放折算體系。
“下一步,我們建議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個人低碳領域相關政策法規。”童春英對記者表示,在個人碳賬戶方面,希望圍繞個人衣、食、住、用、行、游等綠色生活場景,全面覆蓋個人各類低碳行為,并建立科學的標準對碳減排量進行量化、核算;同時,建議拓展個人碳賬戶在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應用方式和渠道,建立可持續的激勵機制,引導更多社會公眾參與、使用個人碳賬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