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4-01-16 10:12:01
原標題:從區域“高光”看發展榮光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從區域“高光”看發展榮光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馮瑤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這一年,我國經濟在爬坡過坎中前行,在攻堅克難中奮進。從年頭到歲末,全國各地瞄準關鍵領域,“高光”時刻輪番上演,匯聚成奪目的高質量發展榮光。
科創照亮發展前路
2023年5月,經過約2小時的飛行,由C919大型客機執飛的航班在北京首都機場平安降落,C919圓滿完成商業首航,意味著我國大飛機事業已從研制階段轉入產業化發展階段。
大飛機是高端制造業的標志。行業壁壘高、資金需求大、研制周期長,同時具有高不確定性,獨立制造大飛機的能力直接體現國家的科技能力、工業水平和綜合實力,大飛機也因此被視為大國重器。C919大型客機首次商飛成功,不只是一個飛機型號的研發碩果,還有望帶動我國航空產業乃至裝備制造業的躍升。
多個省市借力國產大飛機發展東風,適時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有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已經有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了C919大型客機研制,16家材料制造商和54家標準件制造商成為大型客機項目的供應商或潛在供應商。作為第二總裝基地的江西南昌,在深度參與國產大飛機制造過程中,逐漸形成集研發、制造、運營于一體的航空產業鏈,涵蓋整機研制、發動機、零部件加工、新材料、試驗試飛等多個環節。技術突破帶來的產業增量實屬可觀,各地對科創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在技術領域探索未知和可能性,那么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科創金融同樣在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以期與科技創新和諧共舞。2023年5月,《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印發,至此我國已在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7地設立了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其中,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圍繞《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于2023年創新推出“滬科專貸”“滬科專貼”兩個科創專項再貸款再貼現產品,精準支持小微、民營類科創企業;會同有關部門,探索完善“股貸債保”聯動的科創金融生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金融支持力度,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綠色發展開花結果
2023年12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備實驗條件,這座有著“世界最深、最大”標簽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運行。
該實驗室位于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錦屏山隧道中部地下2400米處,這讓錦屏水電站受到更多關注。作為四川清潔能源的重要代表性工程,錦屏水電站的建成投產在能源保供方面作用顯著。該工程建成后綠色電能替代節約的燃煤超過1.6億噸。
發展清潔能源是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包括四川在內的多個省份“重拳”出擊,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占比,并不斷延伸綠色發展的外延,構建綠色產業體系。2023年,《四川省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提出全面開發水電、大力發展新能源、推進非化石能源非電利用、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山東肩挑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對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進行全面部署。
如今,各地踐行綠色低碳的決心愈發堅定、腳步越來越大,與其高度契合的綠色金融亦碩果累累。2023年,多個省份實現綠色金融產品在轄區的首筆落地:甘肅首筆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在嘉峪關落地、河北首筆“碳中和掛鉤”貸款落地雄安新區、西藏阿里地區達成西藏首筆草原碳匯交易……
更為體系化、綜合性的綠色金融實踐在全國10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有序推進。目前,試驗區在制定綠色金融標準、完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強化政策激勵約束、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廣泛開展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績。去年以來,包括上海、山東威海等在內的多地正在積極申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其中,威海正式上線運行全國首個基于清算平臺的地方碳賬戶體系——“威海市個人碳賬戶”,首次從系統架構上解決了傳統個人碳賬戶體系無法同時實現政府部門、公用企業、金融機構、清算機構個人低碳數據數字化采集的難題,實現了社會公眾衣、食、住、行等日常低碳場景全覆蓋和低碳出行、廢品回收、低碳生活等低碳數據全采集的目標。
鄉村振興穩步推進
去年歲末喜訊傳來: 2023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3908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27個省份實現糧食增產。
2023年是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深化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這一年,我國出臺首部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啟動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這為不少地區挖潛農業提供了方向。
其中,河南發布《中原農谷發展規劃(2022—2035年)》,提出發展可移動日光溫室、新型保暖大棚及鋼骨架大棚等節能、節地、環保設施,到2025年,設施農業、畜牧養殖、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均達到55%以上。黑龍江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獲國家批復,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率保持在98%以上,穩居全國第一;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達3.1萬臺、開展飛防作業面積4.6億畝次,均居全國首位。這些設施著眼產前、產后,既能解決小農戶的技術、成本難題,又有助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效益。
地方金融機構提前布局,推出多維度支持舉措,著力解決發展設施農業的資金問題。2023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農業銀行辦公室印發《金融助力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發展設施化規模化養殖,加大對畜禽規模養殖場中長期貸款、固定資產貸款等支持力度;大力拓寬抵質押品范圍,將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畜禽活體納入可接受押品范圍。地方銀行機構推出“大棚貸”“農機貸”等信貸產品,有效解決農戶發展設施農業的資金問題;非銀金融機構利用融資租賃等模式,服務大型農機銷售、租賃企業,在支持機械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農業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各類金融機構利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政府引導基金、風險共擔機制,有效拓寬金融服務渠道。
過去一年,區域發展亮點頻現,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展望未來,全國各地活力迸發、前途光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