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1-17 08:52:01
原標題:以藥材為筆繪就中醫藥文化傳播畫卷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以藥材為筆繪就中醫藥文化傳播畫卷
來源:人民政協報
“以往對中醫的了解只有苦苦的中藥,沒想到中醫藥文化如此豐富多彩!”近日,“小小李時珍——中醫藥地圖拼貼畫”活動在位于寧波市鎮海區的寧波幫博物館舉行。25名孩子化身“小小李時珍”,用巧手將中醫藥知識融入藝術創作,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攜百草入畫 傳中藥文化
產自浙江的貝母,產自河南的茯苓,產自山東的金銀花,產自安徽的白芍……50余種中藥材羅列在桌面上,讓人看花了眼。
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創意,開始進行地圖拼貼畫創作。他們或單獨或分組,仔細選擇合適的藥材標本和圖片,粘貼在畫紙上。有的孩子選擇制作一幅展示中藥材種植地的地圖,有的孩子則選擇制作一幅展示中藥材加工過程的地圖。他們以中藥材為畫筆,描繪頭腦中的奇思異想與生活里的五彩斑斕。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用中藥材進行拼貼,也是我第一次認真觀察它們的形狀。”任欣穎拿起面前的藥材嗅了嗅,驚喜之情溢于言表,“不同的藥材有不同的味道,這樣拼出來的畫也有中草藥味啦。”
在孩子們的巧手下,一幅幅色彩斑斕、充滿想象力的拼貼畫逐漸成形。畫棵大樹,樹干用前胡填充,樹枝用紫蘇點綴;畫個太陽,用紅棗填滿;畫片大海,海水用木蝴蝶鋪滿……拿著自己親手做的拼貼畫,孩子們互相展示,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以前我覺得中藥味道好苦,而且都是干干的,看起來不好看。”顏琛舉著自己的拼貼畫,興奮地說,“今天我用它們貼了一幅中國地圖,覺得好神奇,這些藥材變得一點也不討厭啦。”在場的好多孩子都和顏琛有一樣的感受,中藥的魅力可見一斑。
“中醫藥文化是怎樣傳播的?”“為什么中醫在國外如此火爆?”看著拼貼完成的“中藥地圖”,不少孩子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或許看完這個展覽后,你們就有答案了。”講解員的話吊足了孩子們的胃口。
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華僑華人
“寧波曾是國內中藥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歷史上,自唐宋至明清,寧波醫藥名士輩出,涌現出諸如陳藏器、董水樵等百余位名醫,創設于清朝光緒元年的大生堂藥鋪,就開在我們鎮海鼓樓附近。”活動當天,正值“僑行萬里 一脈岐黃——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在寧波幫博物館展出,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孩子們看到了華僑華人在海外傳播中醫藥文化的種種事跡,感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限魅力。
“這不是我們常喝的王老吉涼茶嗎!原來它在1925年就出國參加展會了。”
“原來武術在國外這么火也跟中醫健康養生功法有關。”
“原來我看病的鎮海區中醫醫院也傳承了‘董氏兒科’的治療理念。”
孩子們七嘴八舌,還搶著給身邊的朋友搭脈,頗有一副“小小李時珍”的樣子。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有華僑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醫藥。
從北京的同仁堂到上海的中法大藥房,寧波幫人士在中醫藥領域的建樹可圈可點。遍布全世界的寧波幫同鄉和商會組織,更是將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帶到了世界各地,將中醫藥的魅力,展示在了更大的舞臺上。
“原來有這么多的華僑華人都在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助力。”就讀于鎮海區崇正書院的鹿宇博平時是一位寫作愛好者,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他了解到以千頃堂謝家為代表的寧波幫人士,將中醫藥文化以出版物的形式,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其出版的中醫藥書籍被多個國家收藏。
在鹿宇博看來,中醫藥像是一扇窗,讓更多的不了解中華文化的地域和人群,可以一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想成為一名作家,用筆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與歷史文化。”鹿宇博說。
一部華僑華人遷移史,也是一部中醫藥海外發展史。當前,中醫藥是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互鑒的重要內容。
“今天的活動,旨在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們更加直觀地感受中醫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學價值。希望有朝一日,他們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一分子,像當初的寧波幫人士那樣,運用現代理論講述和闡釋中醫藥文化理念,向外國民眾講好中醫藥背后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讓更多的海外民眾理解并接受中醫藥。”寧波幫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