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1-25 09:09:01
原標題:跨界改編的典范之作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跨界改編的典范之作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話劇《老酒館》劇照 大連話劇院供圖
趙建新
人們經常把小說比作“漸變”的藝術,而把戲劇比作“激變”的藝術,這是因為戲劇的特性要求舞臺時空須高度濃縮,創作者要努力把接近故事高潮的危急時刻搬上舞臺,以此重構故事、塑造人物。從電視劇到同名話劇,《老酒館》的改編無疑也要經歷這樣一番試練。可喜的是,從“漸變”的藝術到“激變”的藝術,《老酒館》完成了一次戲劇跨界改編的華麗轉身。筆者總結其成功之處,歸納有三:一是老戲不老;二是大事不大;三是閑筆不閑。
先說“老戲不老”。說話劇《老酒館》是“老戲”,并非指此劇的題材陳舊過時,而是說它堅定秉持了傳統現實主義的風格和樣式。隨著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的發展,科技賦能舞臺的趨勢愈發明顯,顛覆和解構傳統現實主義的演劇樣式也大行其道,這對探索和豐富現代戲劇舞臺當然是有必要的。但也不得不承認,在當下很多非現實主義的戲劇創作中,舞臺形式的“炫”和“酷”難掩其價值觀的倒錯和美學精神的貧瘠,嚴肅的戲劇創作往往流于現代舞臺技術的炫耀。任何一種藝術創作方法都不會過時,它們總是按照各自特有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解釋世界。現實主義以展現生活的當下性和創作主體的客觀性為特點,無數文學藝術大師用這種創作方法在歷史上留下了眾多經典之作。話劇《老酒館》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在舞臺上展現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抗戰勝利,大連街山東老酒館長達14年的風云變化,在歷史跨度上潑墨寫意,在細節描摹上工筆刻畫,塑造了陳懷海、谷三妹和小棉襖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此劇在文本上雖然采取了“無場次”的結構,以主人公陳懷海的回憶串聯起10多年間出現在老酒館中的各色人等,在時空處理上顯得自由靈動,表面上看具有濃重的寫意味道,但一旦具體到每一個場次、場面和細節中,卻又是貨真價實的現實主義。在舞臺呈現上,觀眾久違的大轉臺把老酒館的中心場景和酒窖、內室、酒館外街道等環境融為一體,景隨臺變、自然流暢。正如該劇導演廖向紅所言,“主創團隊遵循‘再現’的美學原則,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連老街中具有典型特征的老酒館景物,來呈現關東的地域特征、風情、風貌”。從表演上看,以李鐸為代表的演員們把仁義堅韌的陳懷海、俠義直爽的谷三妹、寧為玉碎的方先生、愚忠冥頑的那正紅等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舞臺上,呈現出豪放、包容和豁達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象,舒展出一幅厚重綿長、大氣恢宏的歷史畫卷。話劇《老酒館》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當下戲劇舞臺上的一次精彩實踐,它用老方法創作出了新形象,讓現實主義更顯歷久彌新。
再說“大事不大”。所謂“大事”,首先是指該劇14年的時間跨度都濃縮到“抗日救國”這一歷史敘述中,勢必要凸顯這一大背景、大歷史。抗戰是大事,但劇中正面抗戰和對敵斗爭的場面幾乎無涉及;來老酒館的各色人等,很多都死在了日本人槍口下,如老北風、馬旅長和小棉襖等,但明場中正面犧牲的只有方先生一個。劇作家黃維若深諳吸引觀眾的不是外部事件的刺激,而是事件導致的人物關系之變化這一劇作法的不二法門,把那些看起來驚心動魄的戲劇事件都放到了暗場,強化事件對人物刺激的強烈度。例如,谷三妹炸掉日軍倉庫這一重大事件,僅用聲效和火光在背景適當予以烘托爆炸事件之后回到老酒館的谷三妹,如何在陳懷海的幫助下躲過日軍的搜捕,從而引發兩人情感發展才是觀眾關心的重點。話劇《老酒館》在文本上用“無場次”的結構把數十個精彩的戲劇場面和瞬間無縫連接,在演出中通過轉臺切割成不同的表演區域,通過旋轉不同角度完成全劇“酒館內外”整體與局部空間構筑,同時通過舞臺旋轉創造時間的流逝感,形成陳懷海主觀視角中的“老酒館”意象空間。
第三是“閑筆不閑”。“閑筆”是就戲劇作品中次要人物或輔助人物的創作而言,一般創作者對他們著墨不多,多采取點綴式的“速寫”法,而非濃彩重墨、刻意渲染。一部成功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閑筆式”的人物烘托和支撐起來的。話劇《老酒館》之所以能獲得觀眾的認可,除了成功塑造了陳懷海這個主人公,更重要的是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次要人物也栩栩如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