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1-25 09:09:01
原標題:推動夏代史研究走向深入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推動夏代史研究走向深入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供圖
本報駐河南記者 張瑩瑩
地處河南東部平原的周口與中國歷史上的夏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古以來,這里便流傳著“太康失國”“后羿代夏”的傳說。周口沙潁河流域也被認為是連接夏文化的核心分布區——鄭洛地區與“禹會諸侯”的安徽蚌埠淮河流域的關鍵通道。
2023年12月12日至13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周口市委宣傳部、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主辦的“夏時期的周口”近年考古發現交流咨詢會在周口市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以及山東省、安徽省、河南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淮陽朱丘寺遺址、蔣臺遺址及太康劉莊遺址等夏時期考古新發現,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開展學術研討。
近年來,周口市高度重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不斷強化與省內外院校、機構的合作,大力開展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加強市域范圍內夏代遺址考古發掘和夏文化研究闡釋,努力形成、深化周口“夏代遺址群落”的文化影響力。
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靳松安表示:“通過這幾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周口市考古部門的通力合作,河南基本上摸清了周口市境內古代遺址的分布情況,為夏文化時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礎性材料?!?/p>
歷史文獻記載和已有的考古成果表明,河南中西部是夏文化探索和研究的核心地區,河南省是解決“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完整展現夏朝歷史”問題的關鍵地區。
近年來,河南在“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課題統領下,以全面復原夏文化的誕生背景、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為研究目的,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夏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開展了大量考古科研工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表示,通過田野發掘獲得具象考古材料,包括器物、遺跡、聚落等,夏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源流、夏代社會結構、國家形態都需要通過這些材料來闡釋。中國考古學家通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已經在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河南已經開展了二里頭遺址、王城崗遺址、瓦店遺址等10個夏文化重點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和洛陽盆地、潁河流域、沙汝河流域等區域的系統調查。
▲ 出土于洛陽二里頭遺址的乳釘紋銅爵
“夏文化探索一直以來都秉承著多學科協同攻關的思想?!敝芰偡Q,通過多學科手段獲得的深層次信息在夏代史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介紹,2020年國家文物局啟動的“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就設計了“環境、資源與生業經濟研究”“人類生存狀況研究”等子課題。在2021年夏文化論壇上,學者對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出土的冶金遺物、偃師商城水資源利用體系和二里頭文化時期綠松石的生產與流通等課題的研究成果已經在環境、資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收獲。2022年的夏文化論壇則在生業經濟研究和人類生存狀況等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并且確立了多學科聯合攻關重點遺存的指導思想,為夏文化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通過各考古科研單位的共同努力,近年來,夏文化探索已取得重要進展?!焙幽鲜∥奈锟脊叛芯吭涸洪L劉海旺表示。平頂山市葉縣余莊遺址面積125萬平方米,是目前河南最大的龍山文化遺址,大量高等級墓葬的發現,尤其是具有顯著禮制色彩,數量以九、七、五為一組的陶禮器隨葬品的出現,說明影響后世的中原禮制可能已經在龍山文化晚期或夏初期開始形成。周口淮陽時莊遺址為首次發現功能明確的夏時期早期小型糧食倉儲城址,是具有區域國家政權性質的管控力已經形成和發展的證明。南陽方城八里橋遺址面積130萬平方米,是夏王朝的區域政治中心,發現了夯土建筑基址、墻垣、環壕等遺跡,出土有玉器、綠松石嵌片和鑄銅相關的遺物,文化面貌與二里頭遺址保持高度一致,說明遺址所在的南陽盆地屬于夏王朝的直接控制區,反映出夏王朝國家治理已出現都邑中心、區域中心和小型聚落等多層級結構。
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作為夏都,通過道路和墻垣把遺址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宮殿區居于核心。這種嚴謹有序的布局,突顯宮殿區的核心地位,反映出社會階層、等級劃分非常嚴格,是進入王朝國家的重要標志,也反映出都城在國家社會中的特殊地位。
河南一系列考古發掘為填補夏代史研究的空白提供了諸多實物資料。未來,河南將繼續在夏代史研究方面發力,為完整展現夏朝歷史貢獻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