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4-01-26 09:02:01
原標題:官署衙門建筑的法制理念表達
來源:人民法院報
原標題:官署衙門建筑的法制理念表達
來源:人民法院報
圖為河南內鄉(xiāng)縣衙。資料圖片
建筑設計作為一種特殊語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生活的豐富,建筑逐步超越了其基本功能而融入了人文倫理的色彩,成了某種象征和凸現(xiàn)特定社會結構、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的無言的載體,從而建筑本身升華為一種理念,并逐漸形成一種系統(tǒng)或體系,也就是建筑文化。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在他的《我國偉大的建筑傳統(tǒng)與遺產(chǎn)》一文中說道“歷史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隨著這文化而興盛衰亡。”綜觀中國的建筑文化,講究應天之時運,地之氣養(yǎng),所以,自造物之初就是把整個世界包括自身、他人、建筑和環(huán)境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即“天人合一”的哲學自然觀在建筑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德國當代哲學家康納有過這樣的一段論述:“在亞洲,他們文化的各方面都是匯入整個生命之流中。離開了道德和政治的智慧,沒有玄秘的感受可言。”據(jù)宋敏求《長安志》記載“長安最外為大城,又稱城郭。外郭內中軸線的最北端依龍首山建皇城,皇城又稱子城。”這種棋盤狀的“里坊制”,使“王者居中為尊,對百姓繩之以禮”,整齊有序的建筑理念昭示的是嚴格的等級制度。
建筑文化通常是營造一種具有潛在引導性的空間感受,以促成人們的介入。這種潛在引導性的空間感受則是該場所精神的一種直觀表現(xiàn)形式,即體現(xiàn)屬于一個特定領域或團體的特征感。作為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類建筑在深受法律思想和觀念影響的同時,也反過來型塑一個時代的法律思想觀念。
與現(xiàn)存的宮殿建筑和傳統(tǒng)民居相比,官署衙門的建筑在總體布局上具有宮殿建筑的縮影,同時兼有當?shù)貍鹘y(tǒng)民居的風格特征,強調自然、人文、技術在本質上的統(tǒng)一。在建筑布局原則上,一方面受到堪輿學說的制約,不可隨意變更而禁忌。另一方面要符合皇家建筑布局、規(guī)制的要求,主體建筑物均布置在中軸線上,且不可追求奢華。在建筑設計上,不僅關注其使用功能,也非常重視其在建造中引入禮教道德,同時類似于是圖書館作為具有一定人文內涵的設施,與生俱來地具有某種教化功能一樣,司法類建筑必須“能體現(xiàn)司法的精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理解了法制設施,才可能進一步認識附著于其上的更深層次法制文化。
一般而言,司法往往由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司法文化便也更多地被政治文化所影響和塑造,故司法空間(建筑、公堂等)的構建既包含了王權至上的政治倫理、宗法倫理、宗教倫理,也包含了司法理念的修辭和象征,上述內容共同組成了司法建筑的內在。司法類建筑風格總體上雖務求樸實,但同時高大、方正、軒昂、莊重,總能夠把建設設計與官衙的威嚴統(tǒng)一起來,而具體設置方面的構思和象征意義的表達,譬如照壁有適當隔絕與民眾之間的空間距離,以營造司法神秘感之功能;獬豸,作為上古象征正義的神獸,既能彰顯司法的莊嚴,又有辨是非、斷善惡之意;八字衙門,為三開兩進,以顯示其公開性和輻射性;正堂閣前坪上有兩塊跪石,東為原告石,西為被告石,為訴訟雙方過堂時所跪之處等等,均是在司法權力規(guī)范體系下營造的法制意涵與程序要求,并進一步呈現(xiàn)出廉潔與公正與莊嚴與威懾的二元功能。盡管有論者指出,“法院建筑的寓意在于通過鮮明的造型風格意象來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對正義的追求”。但歷史地看,在古代官署縣衙中,莊嚴與威懾的建筑特性在實際的斷獄訟中功能發(fā)揮更為明顯,感受到威懾感的人對在其中操作的司法者,常懷有驚恐之心,雖然也可能對青天的垂憐充滿期望,但并無信任的基礎可言。
官署衙門作為國家權力之象征,既是古代地方政治生活的中心,又是司法權力的建構和運作之場所,“決訟斷辟”“檢舉郡奸”“誅討暴殘”等司法權均要在官署衙門內行使,故首先在選址上即要體現(xiàn)出其中心地位,古代以北為尊,孔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正如王貴祥先生在《明中國古代縣衙的坐落與規(guī)模》中,對明代城池的規(guī)模與等級制度進行探討。通過對明代河南省的縣城形狀及平面布局的考察,可以看到有一半以上的縣城,縣衙都位于城北。在其構造及設施上要體現(xiàn)出“深不可知、威不可測”的意味,所有的官署衙門,中軸線上重重疊疊的大堂、二堂、三堂,從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內鄉(xiāng)縣衙結構來看,一堂,即正堂,亦稱“公堂”,是訴訟、審訊的場所,森嚴肅穆。后面為二堂,是議事辦公和會客之地,主要是集中處理民事案件,同時也是大堂審案時退思休息的場所。三堂,又稱“三省堂”,意指縣官要每日三省,反思案件審理過程。同時三堂還是縣令與眷屬的內宅正寢。
正堂正門外通常要懸掛“匾額”和“對聯(lián)”,“衙門聯(lián)”或警誡他人,或明志自勉,宋朝時,每個州府縣衙的大堂前,都有內容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對聯(lián),曾國藩做直隸總督時,所作勸誡州縣官的廳聯(lián)是為“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既有為官之道,亦有作臣之理。衙門聯(lián)往往能夠體現(xiàn)出行政長官(司法長官)的司法理念,整體上可以概括為“明察是非”“公正”“廉潔”“忠君”“愛民”等方面。而公堂之上所設的“明鏡高懸”的牌匾,“清似海水,明如日月”朝日圖,則作為國家對于司法制度和司法實踐所要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進行的整體性宣示,也是儒家民本思想、法家嚴刑峻法和道德政治在司法場域中的體現(xiàn),同時代表著皇權對于其“代理人”——權力的運用者與實施者,提出的統(tǒng)一性要求。另外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如果縣官無法達到“親民或愛民、廉潔與明察、無為與公正”等要求,民眾可以通過越級訴訟、使用“登聞鼓”或直接上表訴訟等方式打破地方官員的干擾或限制。
官署衙門的正大門被民間稱為“衙門八字朝南開”,系因官衙正大門左右沿門側呈斜線分列兩道30度角的墻體,形成一個“八”字,八字墻,通常是“最高指示”和各類公告、布告等信息的發(fā)布中心。但凡有需要讓百姓知道的“圣諭”,大多掛或貼在八字墻上。以縉云古縣衙為例,建筑規(guī)模宏大,始建于唐,歷經(jīng)千年保持不變。據(jù)清光緒《縉云縣志》記載,坐北朝南的縣衙嚴格遵循左文右武,前朝后寢的封建禮制布局。大門前有照墻,中軸線上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正堂、宅門、二堂、內樓等六進廳堂和五個院落。
縣衙的照墻兩側,還建有東西相互對稱的兩座亭式建筑,乃明太祖朱元璋倡立的“旌善亭”和“申明亭”。所謂“申明”,即鄭重宣明、反復開導和辯解申訴之意,其實質則在于申明教化,懲莠顯惡。故“申明亭”內懸掛木制黑漆的牌匾,稱“板榜”,由衙門定期公布本地壞人壞事以及如何懲處的決定。周有柵欄阻隔,使觀者可望而不可入,以防壞人擦去丑名。與“申明亭”公布壞人壞事的功能相對應的“旌善亭”,亭內懸掛紅漆板榜,專門用來表揚本地“如孝悌、救急難、助婚喪、解紛息訟、化盜為良、賑饑施藥、修橋路、施棺木葬無主之骸、拾遺金而不取”(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等好人好事,以期教育百姓趨善避惡,凈化人心,和諧社會。
“衙門八字朝南開”也便于民眾參與到訴訟和審訊的活動中,建立以“衙門劇場”為符號意象的人造建筑空間內進行司法活動,在解決個案糾紛的同時相應建立起更廣泛層面的示范性效應。易言之,通過讓民眾親身參與到審判的過程能夠讓民眾曉諭司法規(guī)則,并在輿論的傳播中強化司法權威及司法規(guī)則對于更多群眾的教育、引導、預防、警示和震懾的作用,從而幫助行政長官更好地、更經(jīng)濟地進行社會治理。事實上,清人汪輝祖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
“蓋內衙簡略,可以起止自如,大堂則終日危坐,非正衣冠、尊瞻視不可,且不可以中局而止,形勞勢苦,諸多未便。不知內衙聽訟,止能平兩造之爭,無以聳旁觀之聽,大堂則堂以下佇立而觀者不下數(shù)百人,止判一事,而事之相類者,為是為非,皆可引伸而旁達焉。未訟者可戒,已訟者可息。故撻一人,須反復開導,令曉然于受撻之故,則未受撻者潛感默化,縱所斷之獄未必事事適恰人隱,亦既共見共聞,可無貝錦蠅玷之虞。且訟之為事,大概不離乎倫常日用,即斷訟以申孝友睦姻之義,其為言易入,其為教易周。”
在司法建筑的設計上,便民訴訟也是重要考量之一,明人王士晉闡明厭訟理由,即“訟事有害無利:要盤纏,要奔走;若造機關,又壞心術”。為民眾參與訴訟提供便利條件,更有利于彰顯統(tǒng)治者所標榜的仁政理念。如清人曾七如在其筆記《小豆棚》記載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蒞任之初,署中墻壁悉令人挖孔百十,以通于街。人問之,曰:出前官惡習俗氣耳”。所謂惡習俗氣,大概為前官為達成“無訟”的社會狀態(tài),對訴訟途徑采取了壓制的態(tài)度,使得民眾訴訟無門。
除了作為整體性的司法建筑之外,作為具體構成部分的法律器具也反映了不同層次的法律文化內涵,最典型的是驚堂木。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司法官員就開始在審案過程中使用驚堂木,據(jù)《國語·越語》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驚堂木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之作用,但未被賦予太多的文化因素,唐及后朝,驚堂木大多采取代表皇權的龍圖案,乃象征皇權之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法學會;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