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01-26 09:07:01
原標題:漁歌唱晚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漁歌唱晚
來源:光明日報
碧海金波,夕陽耀目,白鷗帆影,漁歌繚繞。
2023年的秋天,我來到了廣東汕尾。晴空麗日,清風旖旎,三角梅姹紫嫣紅。
一天下午,我房間的門被人輕輕敲響,打開門的瞬間,我眼前一亮。五個衣飾鮮艷的女子站在門前,個頭高矮錯落,年紀長幼不同,她們一身漁女裝扮,穿著自家織制的藍白雙色相間的戲服,領口袖頭綴著精致刺繡。姑娘們明眸皓齒,像五朵美麗的鮮花,將整個房間都照亮了。
她們都是汕尾漁歌隊的隊員,剛剛排練結束,聽說從北京來了作家,就一起過來,邀請我去看她們晚上慶祝豐收節的文藝演出。
那是難忘的一晚。在海邊臨時搭起的簡易舞臺上,一群穿著漁家彩衣的女子,載歌載舞。她們的歌聲,仿佛帶著海水的味道,時而悠揚深情如微波蕩漾,時而粗獷狂放如驚濤駭浪,此起彼伏,宛若天籟,在深邃幽藍的夜空久久回響。
我想到了王勃的《滕王閣序》:“漁歌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生動驚艷的一幕,令我心醉神迷,嘆為觀止。
這群唱歌的漁家女子中,就有下午來房間找我的那幾位,她們是一家人四代同臺,最年長的曾祖母八十多歲,最小的曾外孫女,年僅六歲。
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是分布于廣東汕尾的疍家漁民世代口耳相傳的古老民歌,與廣府咸水歌、客家山歌并稱廣東三大民歌。汕尾漁歌,被譽為海洋音樂的“活化石”。2014年,汕尾漁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汕尾漁歌何時起源,歷史上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專家們的研究也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汕尾漁歌來自海上生活的疍民。
端詳“疍”這個字,頗有可解之處。
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曾說:“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疍也?!边@大約是關于“疍”字較早的釋義。疍民以舟船為家,舟船的外形看上去酷似漂浮在水面的蛋殼,“蛋”與“疍”同音,故稱“疍民”。我認為,這個字也許還蘊含著另一層的深意:疍家人晝夜與風浪同存共依,生命如蛋殼般脆弱。
汕尾自古為閩粵水陸交通要道,疍民居住在水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之前。當地海域遼闊,海岸線綿延漫長,疍家人以船為家,以海為生,憑借交錯縱橫的水道,溯河進退,出海勞作,不論是嫁娶還是往來,都在風推浪涌的舟楫間進行。
開門見水色,閉戶聞濤聲,疍家人彼此的交流主要通過歌聲,他們用歌聲互通信息,表達情意,驅散寂寞,激勵精神。情有所感,心有所動,迎風踏浪間,且吟且頌,皆發成歌,所謂“來航去舶,擢歌相聞”。(明《嘉靖志》)久而久之,漁歌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表達。
元、明時期,汕尾漁歌在沿海地區廣為流傳,大約在清代時,漁歌傳唱達到鼎盛。這一點,從清初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可見一斑:“疍人亦喜唱歌?;橄芍巯嗪希懈鑴賱t牽女衣過舟也?!边@段描述生動有趣,可見那時適齡男子在婚娶時,除了家世、出身、體力和捕魚技藝之外,能唱善歌是另一個重要加分項目。
漁歌的興盛,也引發了文人墨客的贊譽。明天順年間,惠州進士吳高把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為“海豐八景”之一,還起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名稱:“龍津漁唱”,并賦詩云:“曲曲清溪繞屋斜,數聲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處,余韻風飄出蓼花。”
自此,汕尾漁歌有了正式美好的名稱。
我國有遼闊的海域,漁歌也有廣泛的分布,且風格多樣。例如,分布在舟山群島一帶的東海漁歌,以大連、煙臺為主要分布區域的渤海漁歌,旋律簡潔,曲調奔放,音域高亢,多用于協調統一勞動的節奏,類似勞動號子。汕尾漁歌則與其他地區的漁歌不同,它旋律柔美,曲調婉轉,以纏綿抒情見長,美妙動人。
1927年,“中國民俗學之父”鐘敬文,出版了《疍歌》一書,將“表情真切、旋律諧美”的漁歌以文字記載下來,“養在海上人未識”的疍家漁歌,被世人進一步了解。
不少現當代音樂名家創作的歌曲,都曾從中汲取養分。20世紀80年代,一首《軍港之夜》一夜之間風靡全國,家喻戶曉。當時,我在西安上大學,西安是全國大專院校較多的城市,各高校之間的聯誼活動非常多。每次活動期間,都有一場場的晚會,而《軍港之夜》是我們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們晚會上必唱的歌曲。直到2023年秋季來到這里,我才知道,原來那首《軍港之夜》的旋律,竟然來源于汕尾漁歌。
那個夜晚,在海浪聲與點點漁火中,我聽著漁歌,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回響,一些模糊的面容漸次浮現,令人恍若隔世。
沿著綿長彎曲的海岸漫步,面對遼闊的大海,我不得不感嘆,汕尾漁歌的產生,真是得天獨厚。
在汕尾采訪期間,我聽到了許多關于汕尾漁歌的奇聞趣事。
早期的漁歌并沒有文字記錄,只在疍家漁民中靠口傳心授、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一位來自省城的專業音樂人,為了搜集和記錄漁歌來到汕尾,某日夜晚,他偶然遇到一戶人家娶親。疍家人嫁娶新娘是半夜出門,祖母、母親等家中的成年女性,倚門送嫁,為女兒唱“叮嚀歌”,教導女兒出嫁后要勤勞賢德。音樂人聽到這纏綿悱惻的歌曲大為感動,可苦于自己的外人身份,不得已只好躲在船下偷聽偷記,卻被前來接親的男方當成了偷魚賊。誤會很快解除,漁哥漁女們沒想到,他們世代傳唱的漁歌,竟然是了不起的音樂“活化石”。那晚,船頭船尾上高掛的大紅燈籠格外喜慶,新郎新娘欣喜異常,當然,他們的漁歌也唱得特別酣暢淋漓。
20世紀50年代初,汕尾發生了一次嚴重的臺風,巨大的風力引發了海嘯,近海的漁船也遭受了嚴重損失。臺風剛過,一大批人民解放軍就趕來,為受災的漁民們建起了安置的茅屋。之后的若干年里,當地政府又陸續將這些茅屋安置房改建成磚瓦結構的永久性住房。
世代在海上生活的疍家人,從船上登了岸。政府把漁民們組織起來,建立了漁業大隊。
據說,第一次組織漁民們開會時,出現了一個狀況:疍家人世代在海上生活,他們敏于行而訥于言,再加上不熟悉陸地上人們的語言,開會布置工作時,新上任的漁民組長們面紅耳赤,但沒能說出一句完整流暢的話。情急之下,一位年長者干脆拉開嗓子唱了起來,把要表達的工作內容,用疍家人的口語方言填在了歌詞中。他這一唱,身旁的幾位搭檔也立刻以歌聲應和了。一來二去,你來我往,工作會開成了演唱會,工作任務也順利傳達了。
無獨有偶,我在汕尾的這次采風,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形。
漁歌晚會的第二天,在東風漁業村文化活動中心,我約了漁歌隊老隊長、汕尾漁歌傳承人徐圓目采訪。
出生在船上的徐圓目,如今已八十高齡,盡管之前我做了不少關于她的功課,但是見面訪談時,我還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徐阿姨不識字,幾乎不會說普通話。她一口“甌船話”,我幾乎一個字也聽不懂。情急之下,她開始輕聲哼唱,起初是我問,她以唱代答,過了不多久,我就不再說話了,因為她的歌聲完全征服了我,她起伏婉轉的歌聲,包含了所有我需要的答案。
提及汕尾漁歌,就不能不提漁歌隊。1958年,汕尾新港漁歌隊在作曲家施明新、“汕尾漁歌王”黃琛等音樂工作者的建議和指導下成立,這是一支自發組織起來的業余隊伍,成員全是純粹的疍家漁人,徐圓目也是其中一員。她們定時排練,定時學習,還經常去外地交流演出。
1960年,廣東省舉辦全省業余文藝匯演,一群身穿藍白兩種色塊相間的大襟衫、梳著發髻、別著銀頭釵的漁家女子站上舞臺,別具一格的觀感和天籟般的歌聲令人耳目一新。一曲終了,所有觀眾都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這是汕尾漁歌隊第一次走出汕尾。
2018年,“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汕尾漁歌晉京專場展演舉行,徐圓目、鐘獻元夫婦攜兒子、孫女一家三代以新港漁歌隊隊員的身份登上舞臺,與百余名漁民歌手一起,用漁歌演繹了一幅疍家的民俗風情畫卷,汕尾漁歌出圈了。
汕尾是一片古老豐饒的土地,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里是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發源地、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全國十三個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這片土地鐫刻著革命歷史的紅色印記,特殊的地理區位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汕尾漁歌增添了豐富的內涵。
如何把一種地方性的文化形式,變為能夠被更大范圍的人們所接受的文化,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守護好傳統文化,并從中提煉出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汕尾人做出了值得重視的努力。
如今,汕尾漁歌已逐漸走向全國,甚至影響到海外,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正在重新煥發青春,顯示出它獨特的魅力。
雖已離開汕尾多日,但那些伴著海浪濤聲的歌曲,還一直在我心中回響。
(作者:張子影,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