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4-01-26 10:04:01
原標題:風調雨順“龍抬頭”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風調雨順“龍抬頭”
來源:金融時報
由國慶 戎錦
富富有余的愿景,自古以來就沒變過。甲辰龍年春節就要到了,龍與“隆”諧音,事業隆盛、人財兩旺,更讓人盼著好年景。
這就不得不說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的填倉節,是北方許多地區百姓尤其惦記的祈福豐收祥和的好日子。清晨,人們要將前一天打囤(畫似糧囤圖)時包的糧包或錢包,壓在自家炕褥下面,討個錢糧到家的吉利。此日,天津的傳統食俗是喝魚湯、吃米飯。“衛嘴子”熬魚湯講究用不大不小的鮮活鯽魚,把魚鱗、內臟全部料理干凈,以免湯有腥味。煎魚要用文火,兩面煎金黃。熬湯時用涼水,加姜片、蔥、鹽、味精等佐料,慢慢熬到湯呈奶白色才叫好,湯濃清香。魚湯、米飯是老天津人幸福小日子的象征之一,傳承至今。
除此食俗外,昔日天津有的農戶人家在填倉節特別講究包一頓肉餡餃子,俗稱填倉;或包一些合子,俗稱蓋倉。“倉”內裝滿肉餡,比喻富富有余,再加上圓片狀的蓋子,真可謂顆粒歸倉了。
時間進入農歷二月,初一舊俗講究吃太陽雞糕,關于這種小吃也是說來話長。中國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國度,陽光哺育萬物生靈,直接影響農作物耕作與收獲,國人自古就對太陽充滿了無限崇拜。清代,京津冀等地百姓用白米面加糖做成太陽雞糕,在二月初一這天祭祀太陽,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清代的《春明歲時瑣記》中說,相傳此日是太陽真君的生辰,人們要向太陽焚香叩拜,供奉糕干模樣的夾糖糕,糕面上有小雞的圖案,稱作太陽糕。
在古人的思想中,雞是象征陽氣和生命力的神鳥,且諧音“吉”,所以在太陽糕上印雞的圖案,是人們珍重陽光、熱愛生命的心理使然。直至20世紀30年代,京津市面上還有賣太陽糕的,以后才逐漸消失。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農歷二月初二,民間普遍認為這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抬頭的日子,因此二月二又叫“龍頭節”。此時春暖花開,百蟲蘇醒,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時節,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北方地區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就是盼著風調雨順大豐收。還有一種說法,閃電的形狀酷似龍形,有了閃電,就有了雨水,就意味著風調雨順。千百年來,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有極崇高的地位,滿盈祥瑞之氣,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的形象早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脈,迎龍求雨祈豐收的風俗在民間有著深厚傳統。
這日清晨,老天津家家戶戶都要舉行“引龍”儀式,就是用灰末、谷糠或黃土,由家里撒到河邊,然后再撒回來,俗稱“引錢龍”。以此表示把“懶龍”引出去,把“勤龍”引回來。新的一年人人勤勞致富,勤儉持家,風調雨順,蟲害消除,五谷豐登,財源不斷,有著強烈的農耕文化色彩。
舊時,有正月不剃頭的習俗,“龍抬頭”這天緣此成為剃頭理發的好日子,人們討吉利、求喜氣,美其名曰“剃龍頭”,意喻從“頭”開始,煥然一新,干干凈凈、清清爽爽開始新年生活。這天,婦女一律不做針線活,俗稱怕針“扎龍眼”。各地還常常把吃的東西都附會加上“龍”的頭銜,祈龍賜福。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油糕叫吃“龍膽”,吃餛飩叫吃“龍眼”,這些食俗都是人們對龍文化的崇拜,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二月二,煙臺、丹東、天津等地的百姓還講究一個習俗,叫“煎燜子”。何謂“燜子”? 有人說燜子原為山東臨清的特色小吃,運河文化對天津民俗影響很深,歷史上的天津與臨清交往頗多,吃燜子的習俗也許與此有關聯。民間還有一種傳說,說很久以前有兄弟倆開粉坊做粉條,一次趕上連雨天,粉條滯銷,情急之下的兄弟二人只好用油煎粉坨拌著蒜泥吃。沒想到那香氣引來了鄰居,大家一嘗不由得交口稱贊。于是兄弟倆便賣起了這種吃食。人們問這小吃叫啥名字,兄弟倆一想用油又煎又燜,就叫“燜子”吧。
以天津食俗為例,燜子講究用綠豆淀粉,口感最好。熬制燜子所用的綠豆要提前浸泡,用手搓開見微微發芽時便可盛出,打豆出漿入大缸,攪拌均勻靜置一段時間后,熬制燜子的原材料才算準備完畢。有的作坊還用著家里祖傳的“引子”,俗稱“老根”。
燜子切成四方小塊下入煎鍋,煎出了金黃色的脆皮,這時,燜子也由白色變成了半透明,油光透亮,柔滑爽嫩,趁熱澆上麻醬、蒜泥、蝦油、老醋、醬油、辣椒油等,真是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此時節正是冷熱不定的早春,熱食涼性的燜子,從而達到一種平衡。
銀白色的燜子片排在一起像龍鱗,又被煎成金黃色,民間俗說這表示對“懶龍”的懲罰,希望它盡快起身,保佑豐收。此一日吃的餅又叫龍鱗餅,意思是保護龍身。吃的面條叫龍須面。吃燜子、吃烙餅的同時,人們還要吃炒雞蛋、炒豆芽菜、拌春菠菜等清淡菜品,對消解一個正月的油膩大有益處。這天,有的婦女還會敲敲炕沿,念叨著“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不露頭;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露面”之類的吉祥話,意思是避毒蟲,也是一種對新春健康的期盼。
如今,吃燜子已少了傳統“約束”,麻辣燜子、麻醬燜子(還有配香菜的)及搭配各種夜宵美食的“混搭”燜子等,讓各路食客無論何時都能嘗上一口。懲罰“懶龍”的傳說也少有人提及了,但這段民間故事仍然是很多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民俗情感和記憶。(作者由國慶系民俗專家、傳統廣告文化研究與收藏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