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4-02-02 10:00:02
原標題:尋龍中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尋龍中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尋龍中國
( 2024-02-02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說人解史
東北的江面上,駛過一支支冰上龍舟,選手們喊著口號奮力向前,嚴寒遮不住熱烈。西南的鄉村里,人們舉著炮龍奔跑,光亮照耀臉龐。龍窗花、龍春聯、龍燈籠、龍玩偶……龍年將至,一切和龍相關的事物,正裝點著中國人的生活。
放眼寰宇,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像中國人這樣熱愛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將龍視為文明象征、精神圖騰。
龍,誕生于想象之中。但在中國,想找到一條龍,俯仰之間即見,四海皆能尋蹤。
中國龍
昂首,曲頸,弓身,前爪趴,后爪蹬,狀似騰飛。那是一條6000多歲的龍。人們用蚌殼擺塑了它,安放在逝者身旁。1987年,人們打開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的一處墓葬,它重見天日,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從西水坡遺址出發,逐黃河之奔流,來到二里頭遺址。人們在這里發掘了一只3700多歲的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擁有2000多片不同形狀的綠松石“龍鱗”,色彩極為鮮明。
這件龍形器物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學者們萬分激動地將它稱之為——“中國龍”。
這條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向人介紹最多的文物。
“當時考古隊在清理3號墓發現綠松石時,一開始都以為是一塊15厘米綠松石銅牌飾,沒想到竟然長達70厘米。綠松石片很細小,清理起來極為困難,稍不留神,甚至用嘴吹一下,周圍的土屑都可能會使綠松石片移位,一旦有較大的移位就不可能復原了……”每每講述起“中國龍”的清理過程,趙海濤仍心潮澎湃。
以“中國龍”的時代為坐標,環顧歷史,前有古人后有來者。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中國龍”,附身于各式各樣的精美文物,鑄于青銅,制于陶瓷,琢于玉器,熔于金銀,繪于書畫,繡于華裳,它們或威嚴遒勁,或華美富麗,或飄逸靈動,或憨態可掬。
它們訴說著同一個答案——“何以中國”。
商代青銅爬龍器蓋,展示了三星堆先民的精神世界;漢代龍紋瓦當,寓意祥瑞,鎮守一方安寧;金代銅坐龍,造型獨特,系民族交流融合的產物……千年往矣,神龍猶在。它們象征著強盛、安寧、吉祥、美好。
民間藝人妙手生“龍”
竹篾扎制龍頭、龍尾,砂紙裝裱,麻繩串聯龍身,龍布裝飾。僅龍頭就有1000多個捆綁點,這一條炮龍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半個月才能完成扎制……
龍年新春漸近,廣西70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鄒玉特每天坐在一堆“龍”中間,爭分奪秒扎制炮龍,迎接“中國炮龍之鄉”廣西賓陽縣新春炮龍節。
賓陽縣位于廣西中南部。賓陽炮龍節是當地漢、壯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俗節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正月十一晚上舉行。“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每年炮龍節,數十萬民眾涌來觀看舞炮龍。一條條炮龍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鑼鼓聲和歡呼聲中起舞,舞龍者光著膀子、頭戴斗笠,在鞭炮的“海洋”里一路向前。
在傳承中,賓陽炮龍一改用墨水來畫龍眼睛的古法,為龍眼裝上了手電筒。舞龍時,龍眼光芒四射,竟如蛟龍騰云駕霧般生動,演繹著現代畫龍點睛的傳奇。
龍年在即,泥塑之鄉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民間藝人妙筆生“龍”,筆鋒游走間,威風凜凜的龍躍然泥坯之上。河北省滄州市非遺“張氏面塑”傳承人,制作出一個個形態各異、造型逼真的“面塑小龍人”。山東諸城,剪紙非遺傳承人通過巧手剪制出不同造型的“龍”元素剪紙作品……
三千三百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人在龜甲獸骨上刻下了龍字,虛擬的神獸被人們以最樸素的方式,正式記錄下來。時至當下,今人繼續將國泰民安、和平幸福的憧憬,千千萬萬次地賦予龍。
龍守護的家國
水似龍游,山為龍脈,中國是龍的故鄉。
人們以祥瑞之龍冠名鄉土。“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黑龍江,既為省份名,也為江流名;“山似游龍勢欲奔,山中有路透天閽”,龍脊山、龍頭山、龍虎山、龍潭山、龍門山、九龍山等眾多名山星羅棋布;以龍為名的鄉鎮、街道、建筑不一而足……
在中國傳統建筑上,龍的形象也很常見。
山西大同九龍壁與北海九龍壁、北京故宮九龍壁合稱為中國三大九龍壁,其中大同九龍壁是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五彩琉璃構件拼砌成的九條巨龍,在波濤云海間奔騰600余年,照應人們心中所期的云雨。
一邊是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九龍壁保存完好,一邊是古城商業街晝夜繁忙、人來人往。龍,見證著現代化進程的穩步推進,也佐證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在我國東南部,人們相信龍能保佑一方安寧。廟宇屋脊喜用龍飾,瓷片鑲嵌,色彩明艷,龍形別致,千姿百態。
臺北內湖碧山上,開漳圣王廟“碧山巖”內,彩龍居于飛檐翹角之上,俯瞰臺北盆地和蜿蜒的淡水河。透過龍的側影,極目遠眺,臺北101摩天大樓在遠處佇立,傳統與現代在無數個晝夜進行著“對話”。
2024年的農歷新年,是甲辰龍年,也是春節獲列聯合國假日的首年。中國龍,塑造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合一的中華民族精神,也正深刻影響著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偉大進程。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尋龍中國。龍,與山河同在,與歷史同游,與眾人同行,與中國同興。
(本報記者談昦玄 陳鍵興 史林靜
陸波岸 王學濤 參與采寫:李雪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