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4-02-06 09:40:02
原標題:軍校學員的寒假“自命題”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軍校學員的寒假“自命題”
來源:解放軍報
① ② ③
迎著冬日暖陽,軍校學員步入了心心念念的寒假時光。他們中,有去年剛剛入學的新生,滿心歡喜地迎來第一次軍校假期;有面臨畢業的學員,在校的“假期余額”已所剩無幾。如何把這個寒假過得有意義,是他們的一次“自命題”。
本期我們聚焦海軍航空大學的幾名學員。冬去春來的日子里,成長和蛻變正在悄然發生。訓練場上,他們追逐“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海空夢想;走出校園,他們在紅色場館中汲取奮進力量;研學活動,他們投身實踐不斷淬煉專業能力……
面對寒假這一開放性命題,學員們在不同的旅程中,看到與平常截然不同的風景。一路遇見,一路收獲,他們步履不停,用行動寫下青春多彩的答案。
追尋夢想——
振翅高飛,在祖國海天劃出一道道青春航跡
北風呼嘯,海軍航空大學某機場,氣溫接近-20℃。飛行學員魏子卿坐在直升機座艙里,全神貫注地緊盯儀表盤,將指示參數在腦海里一遍遍印刻。
特訓、加訓、復訓……對于飛行學員來說,他們的寒假往往意味著強化訓練的開始,真正的假期只有春節前后幾天時間。營區里的節日氛圍日漸濃厚。走在通往機場的道路上,魏子卿被周遭喜慶的裝飾勾起思鄉之情。但是,坐上駕駛位準備飛行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情緒立刻煙消云散。
這是魏子卿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假期,今年春節,對他來說像一個“倒計時”——年后開始的單飛計劃中,魏子卿將獨自挑戰天空。于是,年前所剩不多的飛行日,每一個架次都顯得彌足珍貴。
走下戰機,魏子卿一頭鉆進講評室,甚至來不及喝口熱水,便開始快速背記動作要領。“穩、回、帶、停……”他用手勢一遍遍復盤上一組飛行的情況,口中呼出的哈氣也隨之飄散。把嚴寒當“朋友”,把風雪當“勁敵”,要想順利放單飛,必須經受住冬訓的考驗。
先有地面苦練,才有空中精飛。為了闖過單飛這個“關卡”,學員們沒少吃苦頭。一有時間,魏子卿就拿著飛機模型到訓練場給自己“加餐”。模擬跑道上,他緊握手中模型,將飛行過程在腦海中反復推演,體會每一個動作細節,牢記每一個處置方法。
即使在假期,魏子卿依然自律,嚴格限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有時候拿到手機打開微信朋友圈,看著放假的地方同學曬出各地美景,他也會有點羨慕。但是,于高空之上看到的壯闊景象,更加令魏子卿感到向往。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夜晚,一字一句寫下豪情滿懷的決心書,魏子卿又投入到第二天的飛行準備中。
千里之外的另一座軍營里,海軍航空大學某團飛行學員楊浩,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2024年元旦剛過,楊浩就順利通過了單飛考核。本可以輕松過年的他,主動向教學團隊申請進入艦載課目。原來,楊浩想用一次完美的模擬艦載起降,為家人送上最獨特的禮物。
為了幫助楊浩快速達到艦載課目的訓練要求,教官林文文和各專業骨干一起,為他訂制了一套“特訓計劃”。
“腰腹力量是抗過載能力的關鍵。”教官林文文對此深有感觸。駕駛戰機陸基模擬著艦,巨大的載荷曾讓他眼前瞬間一黑,腰部、頸部承受迅猛沖擊。
于是,在林文文的指導下,楊浩開始進行艦載體能專項訓練。在對抗“重力”的過程中,楊浩付出了超常的努力:訓練器械上的啞鈴片不斷增加,一次次進行30米折返跑直到精疲力盡……每天回到宿舍時,他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濕。
楊浩有一個黑色筆記本,是他的飛行“寶典”,上面密密麻麻摘抄著艦載課目知識。在這個黑色小本的夾層里,放著一張全家福。楊浩說,每次看著這張照片,他心底都會升騰起一股力量,讓他在充滿挑戰的“戰場”上,始終能夠堅定前行。
雛鷹振翅,志在海天。這個冬日,年輕的飛行學員們頂風冒雪,如火如荼地展開飛行訓練。時光不負趕路人,藍天之上多彩絢爛,那是青春劃下的道道航跡。
追尋初心——
走進紅色場館,將歷史的拼圖帶回校園和部隊
“這是一次尋根,也是一次探路。”休假第一站,大三飛行學員郭盛君來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參加一場志愿講解的業務培訓。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出發前,曾在海軍博物館擔任過志愿講解員的學員隊隊長鄧沖,專門給郭盛君布置了一項任務:尋找屬于海軍航空兵的歷史記憶,探尋海空雄鷹夢想的起點。
近年來,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難度持續加大,嚴苛的標準和殘酷的淘汰,讓郭盛君和戰友們感到壓力倍增。挑戰一個接著一個,緊張的學習和訓練之余,不少學員找到鄧沖傾訴煩惱。
這次放寒假前,看到海軍博物館再次面向社會招收志愿講解員的公告,鄧沖立刻將消息告訴大家。他對學員們說:“走進歷史、感受歷史,你們一定能夠獲得無畏前行的力量。”
置身海軍博物館的那一刻,郭盛君被浩如煙海的文物與照片吸引了目光。穿行在這條深邃的歷史長廊,他不僅找到了我國海軍航空兵成立以來日趨強大的全部主戰機型,更觸摸到了海軍航空兵發展的動人歷程,重溫了一場場捍衛祖國藍天的生死較量。
在一座專題展柜前,郭盛君駐足良久。潔白的頭盔上閃耀著鮮紅的五角星,看到“海空衛士”王偉的遺物,在場的參觀者們無不動容。郭盛君凝視著那黑色的護目鏡,仿佛感受到先輩在戰斗時那堅毅的眼神。與之對望,他心中熱血激涌。
從一沓沓烈士生前鉆研的戰術書籍,和一本已經翻皺泛黃的飛行筆記中,郭盛君看到了一位堅定前行的奮斗者。飛行道路上,讓激情持續燃燒的,是從一而終的信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那天,他在博物館里從頭到尾走了一遍。“海空雄鷹團”的榮譽錦旗、在海上擊落敵軍的照片、殲-15戰機首次陸基模擬著艦使用的尾鉤……整理手機里保存下來的珍貴照片時,郭盛君一點點拼湊起那張奮進深藍的歷史拼圖。
為了能將先輩的故事講得更生動,郭盛君還在博物館中錄制講解視頻。他想用鏡頭和語言,將這里的故事帶回到校園和部隊,帶給一同拼搏的戰友們。
“大家好,現在我所處的位置是青島市萊陽路8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燈光熄滅,講解員郭盛君的身影出現在屏幕中。
在這次講授中,郭盛君沿著設計好的路線行進,通過實物展示配合解說,為大家講述中國海軍發展歷程中的動人故事。
視頻里,博物館的參觀者們聽得認真,一個個感人故事打動心靈,淚水不時涌上眼眶。屏幕前,官兵們壯志滿懷,他們走進歷史,仿佛一伸出手,就能觸碰先輩們浴血奮戰過的藍天,一閉上眼,便會聽到戰機馳騁海空的吼聲。
“如今,接力棒已經握在了我們手中。”走出博物館,郭盛君步伐堅定有力。不畏挑戰,勇毅前行,浩瀚海天正等待著他們出征的身影。
追尋答案——
學無止境,在不懈探求中收獲成長的喜悅
鈴聲響起,研究生學員賀亞男拎起電腦包一路小跑,趕赴北上的列車——他要去部隊尋找畢業課題的答案。
那里即將舉辦一場故障研討會,邀請了院校、工廠和部隊的各路“大咖”。如果不能及時趕到會場,賀亞男將錯過攻克難關的難得機會。
曾經,賀亞男大部分時間都“貓”在實驗室里,少了些來自基層一線訓練場的“硝煙味”。去年,他研發的應急供電系統新鮮出爐,興沖沖地邀請正在學校參加培訓的一級軍士長唐普紅前來試用。
“只有一條供電線路哪能行!實戰中發電系統是敵方攻擊的重點,萬一應急系統也遭到破壞,電網還是沒法正常工作……”賀亞男原以為能得到老班長的稱贊,沒想到被唐普紅的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
系統基于理想狀況模擬,與實戰環境不符,脫離部隊實際需求的產品,只能換來基層官兵的“吐槽”。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賀亞男的神經——必須讓“硝煙味”吹到科研中來。于是他決定,利用寒假時間到部隊去多學多看,將理論與實踐應用緊密連接起來。
研討會現場,賀亞男向專家虛心請教,經過與部隊官兵充分交流,他重新設計了系統模型。
研究推演階段,賀亞男利用一線數據校正試驗,優化方案。一次次頭腦風暴,一次次積極嘗試,全力以赴連續攻關,他成功解決了困擾自己近一年的問題。
“這回成了!”看到賀亞男的研究報告,唐普紅興奮地打來視頻電話。屏幕那頭,不少官兵圍攏過來,對他巧妙的設計表示嘆服,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不同的旅途中,學員們走到哪里學到哪里,在不懈探求的過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放假回家,研究生學員狄凌松剛一進門,就從行李箱里拿出兩本證書——全軍軍事建模競賽特等獎、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他說,這既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家人的回報。
狄凌松是工作之后又去讀研的,作為學員隊的“老大哥”,他處處要求自己做表率、當第一。然而,與應屆研究生學員相比,狄凌松離開學校的時間較長,很多專業知識都要從頭學起,競賽方面的經驗更是幾乎為零。
上一次報名中國機器人大賽時,狄凌松首次接觸無人智能領域。盡管他下苦功自學專業知識,但因為經驗不足,最終鎩羽而歸,后續多項比賽也接連受挫。
狄凌松不甘心。今年寒假,為追趕優秀的同學們,他將書房改造成實驗室,抓緊一切時間,為即將在年后舉辦的中國機器人大賽做準備。
備戰競賽的日子里,無論白天家中多忙,深夜時分,都是狄凌松雷打不動的攻關時間。他一遍又一遍嘗試不同的裝配組合,不厭其煩地完善代碼,直至找到最優解。“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學,不怕千萬卷。”競賽小組的同學們進行視頻研討時,看到“老大哥”身上這種拼搏的精神,大家都十分欽佩。
“合理分配假期時間,家中的親人也都很信任我,非常支持我的學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狄凌松的作品已達到比賽要求。全家人也約定好,明年一定要到現場去看他比賽。每每想到這里,狄凌松的嘴角就不由自主地上揚。
一段時光,如同一個等待開啟的禮盒。在追尋“最優解”的過程中,軍校學員不負時光,奮力奔跑。成長有無限可能,愿你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圖①:冬日,海軍航空大學某團學員進行飛行訓練。圖②:學員開展座艙實習。圖③:學員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進行義務講解。
劉昭遠、郭盛君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