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02-07 09:53:02
原標題:安徽:新老品牌輝映 希望之樹常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安徽:新老品牌輝映 希望之樹常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00后女孩張慧君的成長之路上,“希望工程”四個字意義非凡。她的小學階段都是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完成的。大學畢業后,她選擇回到母校——金寨縣希望小學任教。
金寨縣希望小學位于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1990年5月19日建校,是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而金寨縣作為希望工程發源地之一,經過34年的努力,已建成希望學校134所,全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蘇明娟就從這里走出。
時光變遷,內涵不變。近年來,安徽省希望工程辦公室以“服務黨政大局、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為目標任務,不斷創新社會動員機制,努力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公益項目體系。
這是一份“愛的傳遞”
在金寨縣,提到希望工程,“希望老人”周火生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周老生前曾是江蘇昆山一名退休小學教師,1993年,他看到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照片,被深深震撼。1994年,退休后的他第一次走進金寨助學,由于舍不得花錢住賓館,就在學校附近的賓館門口坐了一夜。之后的24年里,他先后100次前往金寨參與捐資助學行動。
“絕不能讓革命老區的孩子失學”成為他的信念。
張慧君就曾經受過周老的資助。她回憶,“希望老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自己,讓她堅定好好學習的信念。她報考了安徽省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從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后,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母校,也成為一個“照亮”別人的人。
在數學課堂上,她曾布置過一項作業,讓孩子們回家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她注意到,一名女生神情比較特殊,原來她父親去世,母親去外地務工,外公患有疾病,家庭的因素讓她的性格內向自卑。張慧君就經常和女孩聊天,幫助她打開心扉,鼓勵她舉手回答問題,如今女孩愿意主動和老師談心,學會做菜做飯等生活技能后,她會第一時間和老師分享心情。
在書法和美術興趣教學中,張慧君總是分享精美的圖片和作品。孩子們和她說:“你就像光照亮了我們!”這讓小張老師感動到落淚。從曾經的受助者到現在的知識傳播者,她覺得,“自己也能獨當一面了,讓孩子們感受到希望工程這份‘愛的傳遞’。”
90后金寨人吳丹也在默默傳遞愛。她從小就聽說過希望工程,2012年,大學畢業后的她曾去蘇州教育機構短暫工作,2016年9月,她考到金寨希望小學成為特崗教師。
有化學專業背景的她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在數學和科學的“雙減”課程活動中,她帶學生做手工折紙,教育他們保護生態環境,她還組織孩子們走進科技實驗室上編程課。在她看來,如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很幸福,相關活動逐漸豐富,山里孩子們走出去的機會也變多了,很多學生從“怯生生”變得“落落大方”。
探索點單式公益 物質和精神幫扶并重
2016年2月,安徽省首家希望公益服務中心在金寨縣掛牌成立,金寨縣希望公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安徽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授權,以實施“希望工程品牌”、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為主的公益社會組織。目前,團金寨縣委兼職副書記、返鄉青年周玉梅任中心理事長。
幼年時,周玉梅曾因貧困多次面臨輟學,在希望工程資助下順利完成高中學業。她隨后前往上海打拼,用15年的努力擁有了穩定且高薪的工作。2016年,周玉梅回到家鄉投身公益事業,先后幫扶來自100多所學校的7萬多名困難學生,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梅姐姐”。她曾獲評“中國好人”“希望工程30年突出貢獻者”等榮譽。
周玉梅說,近年來,針對山區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動和項目有了新的特點。活動結合學校和學生需求,更有針對性、更為精準,注重點單式公益,避免愛心資源浪費。
2018年,她發現,有的孩子打水時容易被燙,也有孩子亂買飲料喝,于是,中心對接社會資源,實施“給山區孩子一杯水”項目,共籌集凈水設備412臺,覆蓋全縣所有中小學。學生們按下按鈕,就能直接飲用適宜溫度的水。
2022年,在中心啟動“希望書桌點亮未來”項目前,周玉梅了解到,一些孩子由于家庭困難,直接在飯桌上寫作業,燈光也比較昏暗,為此,中心聯系愛心企業為困境青少年定制書桌、配備臺燈。
此外,家校共育工作也更加常態、緊密。各學校會結合希望工程活動,定期請家長們來到學校交流互動,也會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了解家長的工作環境,看祖國大好河山,參與社會實踐。
周玉梅把受助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時刻牽掛著他們的每個成長階段,盡力做好每一件事。“看到資助的孩子變化、成長,感覺一切辛苦都值了。”周玉梅還觀察到,除了物質幫扶,希望工程的活動設計也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幫扶效果,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和情感,實現公益育人。
金寨縣希望小學副校長張傳亮舉例介紹,學校將感恩教育融入日常點滴,讓孩子們感受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廣播操時,孩子們還會表演手語版《感恩的心》。讓他欣慰的是,這些年,曾受資助的學生在各行各業反哺社會,其中有一大部分人選擇擔任中小學教師。
在距離金寨希望小學不遠處的另外一所八一希望學校——丁埠實驗學校,年輕教師結合歷史學科和政治學科特點,融入紅色文化教育,每學期開展紅色教育專題課,設計紅色主題教案,還將紅領巾小講解員講的紅色故事錄制成音頻在學校廣播播放。每逢清明、“六一”等時間節點,學校會組織學生誦紅色經典、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每個班級都會報送兩個以上節目。
該校初中部和小學部共有200余名學生,生源以農村留守兒童居多。校長陳文政介紹,在德育文化氛圍中,孩子們性格積極陽光向上。任何一位老師、家長走過,學生們都會主動熱情問好,他們還會隨手撿起垃圾保持校園衛生,會自己動手種樹種菜。師生精神面貌好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也上去了。2017年以來,學校曾有6年獲全縣“教育教學先進單位”。
更多希望品牌 影響更多人
這些年,除了教育幫扶,安徽的希望工程也延伸出許多品牌,并影響和帶動很多單位和個人參與其中。
2023年,團阜陽市臨泉縣委開展縣希望工程2023“愛心圓夢大學”摸底走訪,一名就讀于安徽省臨泉一中的男生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男生父母雙雙去世,自己和奶奶大伯生活在一起,姐姐因身體原因患有精神類疾病,家庭經濟狀況極度困難。經團縣委實地走訪調查最終確定該生符合資助條件并予以資助。
特殊的家庭環境并沒有擊垮這個少年。2023年高考,他以639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山東大學。“得到臨泉縣‘愛心圓夢大學’的資助,減輕了家里的負擔,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自信。我將來一定會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將愛心傳遞下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他說。
2023年,阜陽市各級團組織共募集愛心捐款約270萬元,資助800余名家庭有困難的大學新生求學追夢。
安徽希望工程“愛心圓夢大學”助學行動是由團安徽省委、省文明辦、安徽省青基會于2006年正式實施的愛心公益項目。18年來,在廣大企事業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共籌集愛心捐款3.7億元,資助優秀困難大學新生11萬余名。
在安慶市大觀區,中建五局安慶山口安置房項目團支部書記方婷帶領項目“超英志愿服務隊”長期結對幫扶一對貧困生姐妹,每逢“六一”和秋季開學前都會上門送去新衣、新課本和愛心捐款,鼓勵孩子樂觀生活。之前,在參與安慶市“愛心圓夢大學”助學行動后,該項目受到公益力量感召,建造“超英愛心書屋”、設立“超英愛心獎學金”,開展“點亮孩童微心愿”等活動幫扶困難兒童。
不僅安慶市內的團屬組織、駐外協會、愛心個人、企業積極參與困難大學生愛心幫扶,在外的安慶人也在積極參與,比如由愛心人士組成的安慶杭州經濟文化促進會連續3年為安慶困難大學生提供幫助。
安徽省青基會還廣泛聯動資源,從助學、基礎教育環境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體育公益、環保公益等角度出發,開展幻方助學計劃、東潤啟航獎學金、援建科技實驗室、希望工程“彩云行動”“明眸行動”等品牌活動,匯集多方力量,扶助困難青少年成長。
新背景 新品牌 新希望
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新技術、新理念也被運用到希望工程中。2022年10月,上海、六安兩地共青團共續新時代青春“山海情”,研定《上海共青團與六安共青團對口合作實施方案》,兩地青基會共同打造“互聯網+教育”平臺,做強做優“希望網校”公益項目品牌。截至目前,“希望網校”已在六安16所希望小學開課,線上累計授課1220課時,涵蓋英語、音樂、美術、朗誦、科普、法治等課程。2023年以來,來自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的三批次15名志愿者赴六安基層的希望小學開展支教。六安則組織42名希望小學教師赴滬參加教師培訓。
2023年2月至10月,華東師范大學研三學生陳如夢線上線下為六安裕安區蘇埠鎮盧灣時代希望小學的學生教授美術課。她和支教團隊認真備課,將課程內容聚焦在中國傳統文化、非遺、節日、兒童創意繪畫等主題。
她還前往盧灣小學實地支教兩周。臨別時,有兩名女學生畫了彩陶畫作為禮物贈送,還寫了一封感謝信給她。
六安市葉集孫崗鄉中心小學“希望網校”的朗誦課和科普課由華東師范大學的胡皓婷和上海師范大學的胡夢竹完成。該小學少年宮輔導員韓越回憶,胡皓婷在授課期間,尊重學生的個性,會引導學生分角色上臺試讀。胡夢竹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教孩子們學習科學小知識。
韓越回憶,上學期,孩子們在上最后一節網課時,氣氛明顯低沉了下來,大家眼神依依不舍。最后,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和兩位小老師告別——全班起立,齊聲用洪亮的嗓音、輕柔的動作朗誦了詩詞《如果》。
一年多來,六安和上海結對發展碩果累累。團六安市金安區委爭取長三角地區愛心企業捐贈希望小學資金60萬元,與團上海市松江區委聯合開展“世界地球日”“點亮微心愿”等共建活動;團六安市裕安區委組織鄉鎮團委和少先隊組織與松江區點對點結對辦活動;團上海市青浦區委分赴六安金寨、舒城、霍山三縣開展“手拉手 心連心”愛心捐贈活動……
近年來,安徽省青基會積極融入長三角青基會希望工程一體化發展,一方面援建“希望廚房”“希望圖書室”,持續關注農村中小學生膳食營養健康和思想文化建設,改善希望學校辦學條件。同時開展“安徽希望工程·健康守護計劃”等品牌活動,為家庭經濟困難青少年保駕護航。
安徽省青基會負責人介紹,未來,將持續加強與滬蘇浙三地青基會的聯系力度,推動四地在學生資助、學校援建、紅色教育、應急救助、綠色希望工程等領域合作實現新突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