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4-02-13 09:10:02
原標題:過年歸鄉是中國旅游的原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過年歸鄉是中國旅游的原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過年歸鄉是中國旅游的原型
( 2024-02-1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要聞
每年春節,都有千千萬萬人響應家鄉親人的呼喚、響應自己內心的呼喚,選擇出行。“春運”的歷史不長,但過年歸鄉的傳統源遠流長,它是與千百年來進祠堂、做祭祀等活動結合在一起的。不是說過年歸鄉就是旅游,但現在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探親+旅游”模式,讓旅游成了返鄉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以來過年歸鄉的文化模型,訓練了一代又一代人,也陶鑄了如今的春節旅游范式。當前旅游業轉型升級,一個突出方向是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鄉村游、城市游、夜經濟等,表現出來的意識、理念和方法,都可以從中找到邏輯。過年歸鄉與春節旅游,反映出這片土地上共同的“行走”特征。
其實不只是春節,清明、中秋、重陽等節日都會觸動中國人的歸鄉心思。而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歸鄉的最強動員令。發出過年歸鄉邀約的,是“先民的來信”。我國是農耕文明的代表性大國,在漫長的歷史中,血緣宗親奠定了深厚的社會基礎,我們在文化上尤其關注倫理、重視親情,即便遠行萬里甚至漂洋過海,也總想著回家過年。
吸引過年返鄉的是“三味”:一是鄉土味,漢代《古詩十九首》里說“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實際上是從生物性與人類行為的角度闡釋對家鄉的眷戀;二是文化味,無論為官為民,在都市在鄉村,識字不識字,每個人都經過了家鄉文化的熏陶,歸家就是重溫啟蒙的課堂;三是人情味,“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返鄉要返回自然更是要“回家”,這種家庭情懷和家鄉情結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仍是如今人們的自覺遵從,這些念想顯示了中華文化持久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今天的旅游正是在追尋這“三味”——這是過年歸鄉的接力。從前在節日帶著情感和儀式感的行走,已成為如今旅游的姿態。“三味”,對于歸鄉游子當然是春風拂面,來自別處的游客也會心有戚戚。中國文化主張推己及人、由近及遠,在游客眼中,鄉村和村民都是吾土吾民、吾鄉吾國,都是中華文化的根系所在。而且也不只是鄉村,城市也是我們的家園,有父輩勞作和生活的印跡,有祖上的榮光,更有撫育一代代人的煙火氣。
故鄉的土地、故鄉的文化、故鄉的人,日益成為旅游的基本架構,尤其是特色旅游的“靈魂三件套”。因此,無論面對過年返鄉游子還是外來游客,都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保護好自然環境,只有青山綠水才能載得起鄉愁;二是要保護好城鄉的歷史肌理和文化記憶,特別是要珍惜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游子和游客能認識這里的路;三是要用“三味”把當地居民凝聚起來,修復當地文化生態,要知道,城鄉居民由內而外表現出的“氣色”、他們待客的“臉色”,才是當地最重要的“景色”。
過年返鄉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發展旅游尤其特色旅游的規律。首先是變與不變結合。游子回到家鄉,既想看到從前印跡也想看到新的變化,同樣,游客希望所見符合審美預期但又希望有意外驚喜。傳統與時代結合、與時尚結合、與市場結合,最受歡迎。比如,最近哈爾濱成為“頂流”,不僅讓游客耳目一新,也讓當地居民直呼“不認識了”。
其次是主人與客人互動。歸鄉的人就是客人,家人、親戚,同學、發小是主人,吃團圓飯、圍爐夜話等都是主客互動。無論是在城市旅游還是在鄉村旅游,如今都顯示出主客共享的趨勢,參與的市民、村民不一定都是旅游經營者或利益關聯方,他們純粹是出于主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這一點在淄博燒烤、榕江村超、哈爾濱冰雪旅游熱等現象中表現最搶眼。
再就是現實與理想結合。過年歸鄉,帶回家的是祝福,是對幸福生活的期盼。游客進入各個景區、景點,實際上也是進入“先定”的場景,接受經營者對特色資源經過創意轉化和科技提升創造的“故事性”產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自《詩經》以來,關于離鄉與返鄉的作品源源不斷。今天圍繞這個主題,除了文學藝術作品,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是又一種新的表達。
(孫若風,作者為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