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4-02-21 09:31:02
原標題:【現場·我在我思】年的味道是親情的味道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現場·我在我思】年的味道是親情的味道
來源:工人日報
一家20口人在一起過春節是一種什么體驗?
據上游新聞報道,春節期間,彭女士和一眾親戚到吉林長春的舅舅家聚會,原本準備下午就開車回去,可經不住舅舅一家極力挽留,當晚,近20口人就住在了一起,甚至有人干脆睡在廚房的拼凳上。彭女士感慨:“大家嘮嗑嘮到半夜,這種家人過年在一起的感覺很溫暖,和小時候一樣。”
另據潮新聞報道,在浙江紹興,時隔近半個世紀后,姐弟6人照著45年前的位置,一起坐在老家的石階上,再次同框。
“羨慕這樣熱鬧的氣氛”“年年歲歲,一家人就是要在一起”“這才是過年的味道”……網友的評論里,滿溢著感動。
家人圍坐,燈火可親。看罷新聞,我好似突然理解了父親口中的“過年過年,過的其實是人”。
不同于往年,今年,父母從東北老家來到北京與我一起過年,不用一進臘月就開始準備年貨,也不必再為十幾口人的年夜飯操勞,三口人的年夜飯輕松了許多,但似乎總感覺少了些什么。
穿上新衣走親訪友,響亮地喊聲“過年好”,長輩們早就準備了紅包等著給小孩“壓歲”;兄弟姐妹們圍爐而坐,拉拉這一年的家常;大孩子帶著小孩子穿梭在巷子里放鞭炮、點花燈……這是我記憶里的年味兒。而今年,親戚們有的在山東過年,有的在深圳過年,可謂天南海北。雖然動動手指發發視頻,也能將節日祝福和紅包送到,卻少了一大家子守在電視機前,圍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點評,一邊還包著餃子的熱鬧。
原來,年的味道,是親情的味道。
近年來,每逢春節,網上總不乏“年味兒越來越淡”“年輕人不再熱衷過年、越來越不愛走親戚”等討論。諸如“給不起的壓歲錢”“答不完的靈魂拷問”“比不起的別人家的孩子”等,也確實讓不少年輕人近鄉情怯,甚至產生了“過年回家焦慮”。可細究起來,這其實還是兩輩人沒能嘮到一起去,一些人沒能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代際間觀念的碰撞和摩擦。
如果多一些換位思考呢?事情會不會起變化?長輩的噓寒問暖何嘗不是出于一份關心,親戚們對年輕人的現實壓力、生活觀念是不是可以多些理解和共情?
多一分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冒犯;多一分祝福,少一些攀比……只要心貼得更近了,就有了團圓的味道和意義。
還有網友說,不是年味變淡了,是曾經享受年味的主角變成了年味的制造者。從質疑××理解××到成為××,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整活兒”,逐漸接替父輩成為春節的主理人。有數據顯示,目前在平臺購買年貨的下單用戶中,95后占比已超過一半。在年輕人的參與下,網絡平臺上諸如“年夜飯家宴”“預制菜”“半成品年夜飯”等關鍵詞的搜索量環比最高增長20余倍,關于年夜飯菜譜的點贊、收藏量也都遙遙領先。
或許,方式變了,觀念變了,習俗變了,但刻在年輕人骨子里的對親情的傳承、對團圓的看重并沒有變。
95后回村幫每個留守老人拍新年照;00后跨越1600公里接外地打工的母親回家;爆改老媽、爺爺奶奶,拍創意全家福發出來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只要情意濃,年味便不會淡。
“明年咱們還是回東北老家過年吧,人多,熱鬧。”
“好。”
父親試探性地問出這一句后,我的回答沒有任何猶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