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2-21 09:32:02
原標題:博物館里迎新春 文化年味別樣濃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博物館里迎新春 文化年味別樣濃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集體采寫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2024年新春,國家文物局指導全國各地文博單位,立足館藏優勢,整合多方資源,推動文物展覽展示與生肖文化、傳統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策劃推出特色主題展覽和系列文化活動8500余個,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據國家文物局初步統計,2月10日至17日,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其中,陜西、四川、江蘇、廣東、山東、河南、浙江、江西8省的博物館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
“幡鼓齊動十三檔”亮相北京民俗博物館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觀眾在南海館里過大年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供圖
河南博物院推出紅領巾講解員“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
河南博物院供圖
大年初一,中共一大紀念館特邀藝術家現場揮毫潑墨,為觀眾送福。
中共一大紀念館供圖
北京恭王府博物館書法體驗活動現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現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春節期間,中國電影博物館在館內一層圓廳舉辦新春民俗音樂會。
中國電影博物館供圖
在博物館中尋龍納福
甲辰龍年,各地博物館展出大量“龍”元素文物,并舉辦以“龍”為主題的民俗活動,以龍騰樂舞的千般姿態營造歡慶新春的祥和氛圍,為廣大參觀者獻上新春祝福。
2月4日起,故宮博物院官網開啟“祥龍賀歲”線上展覽。展覽分為“龍與生肖”“龍生九子”“龍紋圖案”“龍在故宮”“祥龍獻瑞”五大模塊,涵蓋龍文物主題圖文和視頻展示、建筑中的龍元素全景展示,以及新春文創等內容,包含中文版和英、法、俄、西、日5個外文版本。展覽向公眾展現了故宮建筑中的龍文化,為公眾呈現故宮博物院中與龍有關的特色珍藏,并邀請觀眾欣賞以龍為形象創作的名畫佳品。
春節期間,故宮博物院內的40家文創空間、9家餐飲區、2家故宮書店,攜全新龍年文創、特色餐飲、文化讀物迎客。角樓咖啡龍年主題特飲系列上新,除應景的“龍須酥拿鐵”“龍點睛奶茶”外,還推出了龍頭馬卡龍餅干、以院藏“清乾隆緙金彩云藍龍青白狐皮龍袍”紋樣為主題的咖啡杯;坤寧東院下午茶則推出了“龍音雅韻”系列新品,將古琴、編鐘、琵琶、鼓等傳統樂器以甜品形式展現。
龍年自然不能缺少以龍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春節假期,在位于文華殿和御花園摛藻堂的故宮書店聚滿了購買龍年《故宮日歷》的游客。此外,2024《甲辰太和》生肖賀歲個性化郵票、龍元素衍生的小神龍手機座、柿柿如意小擺件同樣受到“故宮迷”的青睞。
2月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精心擷選200余件(套)館藏文物推出的“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開展。展覽從節俗禮制、歷史文化、藝術生活等方面系統闡釋“龍”這一中華民族的圖騰,生動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深厚底蘊。
“通過展覽,觀眾可以欣賞到自新石器時代至20世紀初的珍貴文物,展品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金銀器、漆器和繪畫等。”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副研究館員、策展人諸葛英良表示,紅山玉龍古樸稚拙,是研究龍原始形態的重要物質資料;戰國龍虎紋雙耳盤,紋飾錯落有致,輝煌渾厚;唐代雙龍耳瓶設計巧妙,造型精美;清代海水云龍紋硬木屏風大氣穩重,是清代宮廷家具的代表作;歷代龍形玉飾精雕細琢,生動傳神;各朝龍紋瓷器釉彩艷麗,各臻其妙。
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龍行中華——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在春節期間吸引了許多少年兒童。展覽分為龍形象的誕生與演變、歷史文化中的龍、民俗文化中的龍3個部分,展示了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時期龍形象的不斷豐富完善以及龍文化在民俗中的生動體現。“這個展覽一方面讓孩子們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孩子們通過展示創意創作,增強了文化自信,也增進了和家長之間的感情。”一位家長說。
春節期間,以八龍金帶扣等館藏文物為創作靈感的“金鱗開運 繪龍少年”主題畫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公共空間亮相,主題畫展集結了天山南北近3000名各族青少年描繪的“龍”的作品,并選取了304幅畫作展出;在我國香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了8組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與龍有關的珍貴文物,展品涵蓋陶瓷、書畫等,跨越明清兩個朝代。這些與龍有關的文物吸引大量香港市民及來港游客前來尋“龍”。
中國園林博物館展出的戰國雙龍雙螭紋瓦當,讓觀眾深刻了解了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建筑的歷史變遷與中國龍紋的藝術審美。春節期間,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龍文化》主題講座,為觀眾開啟了春節尋“龍”之旅。不少游客手持知識手冊,參與“龍的傳人——園林尋‘龍’記”主題導賞,按圖尋找園林中的“龍”,通過曬圖打卡參與集章活動,尋找龍在園林中的吉祥符號和作用,并在拓印中感受園林文化的深厚底蘊。
“紅色+研學”,汲取新年奮進力量
今年春節長假,紅色景點是不少游客的出游目的地。各地紅色博物館、紀念館充分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將革命傳統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革命紅+春節紅”文化互動活動。
為了讓大家過一個不一樣的文化年,位于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春節期間推出“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主題展、“臺灣同胞抗日史實展”和“偉大工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專題展,受到廣泛關注。
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于2月10日邀請上海青少年活動中心學員全天定時定點表演江南絲竹曲藝舞蹈,讓觀眾感受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蘊,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迎接新春的到來。春節期間,一大會址石庫門前連續開展了“黨的誕生地”志愿者宣講“中共一大會址”的故事,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中共一大紀念館為觀眾發放“尋龍體驗券”,觀眾在參觀紀念館的過程中憑券參與“尋龍”游戲,領取“福”字斗方,體驗非遺拓印。
在陜西延安,延安革命紀念館于大年初四舉辦了“陜北秧歌鬧新春 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一場別開生面的陜北秧歌表演點燃了新春的熱情與喜慶。此外,該館還推出了春節系列活動之龍年拓印“福”字活動,讓游客在參觀游覽之后,可以將親手制作的富含龍元素的拓印“福”字帶回家。延安革命紀念館宣教部主任馮東梅表示,通過參與這場活動,觀眾能親身體驗陜北秧歌的獨特魅力,同時深入感受紅色文化內涵。
在天津,帶著孩子重溫英雄事跡、感受革命精神成為今年春節假期旅游新亮點。“春節期間,平津戰役紀念館接待觀眾1.5萬人,創出開館以來的歷史新高。”平津戰役紀念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姚劍波表示,平津戰役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將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動人故事,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在遼寧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舉辦了“遼沈紅”遇上“中國年”、尋龍記等“遼沈館里過大年”主題活動,讓傳統節日“活”起來,讓紅色文化“熱”起來。“2月9日至2月12日,有2000余名觀眾參加活動,講解員為游客提供免費講解30多場。”遼沈戰役紀念館社會教育部主任王竹介紹,“遼沈館里過大年”系列主題社教研學活動已連續舉辦3年,參加人次過萬,深受觀眾喜愛。
為進一步發揮“大思政”、愛國主義、科普教育功能,向青少年提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闊舞臺,河南博物院策劃推出“博學龍漫游錦繡中原”紅領巾講述公益活動,在品味厚重歷史、體驗特色文化的過程中,帶領青少年一起迎新春、長知識。
河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林曉平告訴記者,從今年1月開始,河南博物院280多名紅領巾講解員經過學校考評、展廳考核、主題講解、情景展演等多個環節的選拔,近40名優秀的紅領巾講解員脫穎而出,化身春節期間穿梭于博物院的“博學龍”。在“尋跡中國龍”“中國漢字探源”“中原古代建筑”“古代科技知多少”多個主題的文物講述活動中,“博學龍”講解員隊伍結合河南博物院特色文物,采取“龍年舞+主題講解+知識競答”的方式,讓觀眾在喜慶祥和的氣氛中暢享新年俗。
“非遺+國潮”,博物館跨界慶新春
年夜飯、寫春聯、貼年畫、放鞭炮、掛燈籠、逛廟會……這些傳統年俗文化活動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情感與家庭觀念,也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習俗和價值觀。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是傳承文明、啟迪智慧、滋養心靈的重要場所。在現代化城市生活中,通過博物館可以讓思緒追根溯源,看見純粹的年節鄉土回憶。
春節舉辦民俗文化活動一直是恭王府博物館的傳統,和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迎春送福活動中,恭王府博物館全新IP“蝠逗兒”首次與觀眾見面。自大年初一起,恭王府博物館在佛樓、龍王廟、韻花簃等地,設置了多個“蝠逗兒”立牌打卡點,方便觀眾拍照打卡。據恭王府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蝠逗兒”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恭王府古建園林內星羅棋布的蝙蝠元素。“恭王府花園近300年間也有著‘萬福之園’的美譽。我們希望借‘蝠逗兒’這一IP,將恭王府蘊含的滿滿福氣傳遞給每一個人。”該負責人說。
今年北京的博物館年味十足。大年初一早上,北京民俗博物館(東岳廟)南廣場已圍滿了游客。北京市級非遺項目“幡鼓齊動十三檔”中的五虎棍、舞獅等隊伍集體亮相北京民俗博物館,演員扮相精致,舞獅靈動,一招一式引得觀眾不時喝彩;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地下一層開放的非遺藝術市集成為北京最火的網紅打卡地之一,通州骨雕、運河禮物、京繡等特色攤位種類繁多,掐絲琺瑯彩手作體驗、馬尾繡技藝體驗等特色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
民間傳統藝術和非遺文化展示互動是中國電影博物館“光影遇新春 龍騰舞華章”新春民俗活動的重頭戲。春節期間,在中國電影博物館一層北大廳的非遺民俗展位,眾多游客參觀欣賞了帶著濃濃年味的剪紙、兔兒爺等民俗工藝品,并跟隨民間藝人或非遺傳承人體驗非遺制作技藝,感受非遺魅力。
在甘肅蘭州,由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共同發起的甲辰龍年三館聯動大型博物館文化跨界活動于大年初一正式啟動,喜慶的太平鼓、典雅的民族舞、華美的漢服、熱鬧的文化市集等,讓眾多蘭州市民共同欣賞一場充滿年味的文化盛宴。
在海南瓊海,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熱鬧非凡。2月10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準備了10份別出心裁的新年禮物——向10個入館家庭贈送其書寫的福字掛件,并帶領參觀者在館內參與體驗紅包拓印、龍紋剪紙、龍紋帆布包拓印等,濃濃年味在展館內洋溢。
在我國澳門,澳門博物館舉辦了“海絲起點 清新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以“絲海揚帆 行穩致遠”“格物致知 繼往開來”“福見澳門 福來福往”3個主題,展示福建傳統信俗文化、工藝、戲曲及服飾等近百件/(套)非遺展品,受到澳門市民、游客的歡迎。
(統稿:劉源隆 參與采寫:盧旭 李榮坤 劉源隆 彭澳麗 于帆 劉霄 王添藝 張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