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2-22 08:52:02
原標題:濟南市文化館:到館里品年味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濟南市文化館:到館里品年味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孩子們到濟南市文化館參加春節民俗體驗活動 濟南市文化館供圖
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每逢春節,諸多公共文化場館進入“客流高峰”,但是受制于內容吸引力等問題,一些場館與年輕受眾難以產生“共鳴”。今年,這種情況在山東省濟南市文化館有了很大改觀。從1月開始,伴隨高校、中小學陸續放假,濟南市文化館將前期調研成果逐一落地,主打具有青春氣息的文化活動,讓泉城人民的“歡歡喜喜過大年”,有了更多歡快躍動的音符,提升了服務均等化水平。
“村晚”舞臺迎來年輕人
2月3日,濟南氣溫下降至零下八攝氏度。黃河以北的濟南市濟陽區仁風鎮仁和家園社區文體廣場上,近千人的“村晚”大聯歡正在熱鬧上演。包餃子比賽、仁風鼓子秧歌、曲堤黃瓜線上直播賣貨……一派喜慶繁忙景象,昭示仁和家園社區的發展新貌。
這場“村晚”由濟南市文化館等單位具體策劃組織,很多上臺的年輕演員是來自濟陽區的業余文藝愛好者。“既然叫‘村晚’,土味兒肯定免不了。同時,土味兒正是這場活動吸引人的地方。”濟南市文化館副館長張琳說,近幾年,濟南市文化館與濟陽區文化和旅游局聯動,注重培養當地的年輕文藝骨干,青年人和孩子的加入讓群眾文藝事業彰顯蓬勃生機。
“這是我們區里種植的仁風西瓜,皮有多薄?可以用‘吹彈可破’形容。”“村晚”現場的直播鏡頭前,“00后”直播員張惠湉正在向網友賣力推介家鄉特產。她是濟陽區在外讀書的大學生,也是濟南市文化館培養出來的“文藝蒲公英”。
張惠湉告訴記者,從中學開始,她就經常到濟南市文化館參加系列輔導課程,還曾經上過戲劇表演、舞臺禮儀的培訓班。這些公益課程,讓她打開了眼界、樹立了自信。利用寒假時間直播,也是回饋家鄉的一種方式。
非遺與下一代零距離
2月2日,2024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濟南市系列活動在濟南市文化館啟動。現場,就讀于山東省實驗小學的賈鳴濤小朋友特意體驗了一把剪紙技藝,感覺剪紙“非常好玩”。
“以前總認為剪紙很簡單,有剪刀就可以,現在發現還有這么多奧秘。”賈鳴濤說,剪紙傳承人不僅讓他學會了基本的剪紙技巧,還讓他明白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的道理。
作為祖輩留下的寶貴財富,非遺是民俗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做好闡釋文章,以更加可親近的姿態與年輕一代“面對面”。
近年來,濟南市文化館致力于唱響非遺傳承的青春之歌。不僅幫助青年一代傳承人打響知名度,還探索開發新型文創,開設趣味十足的培訓班和展覽,增強年輕人的體驗感。
以春節為契機,濟南市文化館今年專門舉辦非遺集市。便宜實惠的貢天府阿膠糕、楊氏麻糖、魯味齋扒蹄等傳統美食,引得年輕消費者紛紛品嘗購買;琳瑯滿目的濟南面塑、濟南剪紙、濟南結藝等文創產品,則讓孩子們流連忘返、愛不釋手,紛紛與自己喜愛的作品同框“打卡”留念。
繽紛活動占據熱搜榜
“今年過年濟南哪里最熱鬧?”近期,相關話題占據濟南市的同城熱搜榜,濟南市文化館連續幾次入圍前三名。
元旦起,濟南市文化館在場館負一層大廳,每天下午推出泥塑、剪紙、面塑等非遺體驗活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市青少年學習、傳承非遺的興趣和熱情。
濟南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場家長紛紛表示節假日帶孩子來文化館打卡,已經成為假期的必修課,在學習非遺知識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技藝。
同時,寒假期間,濟南市文化館“新市民·新課堂”書畫高級研修班和少兒藝術表演隊輔導培訓持續開課。“百姓影院”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在館內多功能廳連續播放熱門影片。“藝術青享 非遺同行”皮影藝術作品專題展、“和合之美 非遺與共”濟淄一體化非遺交流展、“毫厘之間 氣象萬千”濟南微雕藝術作品展也吸引大批年輕人前來“打卡”。
“文化館提升服務效能,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是應當首先突破的地方。”張琳表示,春節前后,濟南市文化館還將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沉浸體驗活動,目的就是讓年輕人記住文化館,了解文化館的作用,在業余時間多到文化館“充電續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