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02-22 08:54:02
原標題:用文化之光照亮鄉村共富之路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文化之光照亮鄉村共富之路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土文化飽含著農耕文化基因和民俗記憶,是中國鄉村的靈魂和血脈。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鄉村經濟快速發展,村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建設一個根植于廣袤田間、承載鄉愁記憶、展示地方特色、傳承鄉土文化的公共空間和載體顯得尤為重要。
2021年,浙江、山東和吉林成為全國鄉村博物館的試點省份,截至2023年底,浙江建成數量最多,有692家。鄉村博物館建設初期主要用來展示民俗風情,傳承當地歷史文化,守護鄉村根脈,后來慢慢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也有一些鄉村博物館由于基礎薄弱、發展時間較短等原因,運營狀況不佳,與鄉村居民生產生活聯動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升。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鄉村博物館是匯聚鄉村特色,塑造鄉村品牌,推動鄉村共富的有效抓手。那么,如何進一步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滋養鄉村發展,讓農民既能富腦袋、又能富口袋呢?
首先,要講好鄉愁故事。鄉村博物館要扎根當地,通過深入挖掘特色元素,打造區域特色文化主題,讓農耕文化可見、可感、可傳承,讓群眾看得懂、有觸動、有體驗,人文體驗效果不斷提升,形成地域品牌,建成當地農民的精神文化家園。要鼓勵當地百姓參加博物館建設,成為志愿者和講解員,講好鄉村故事,增強地域凝聚力。
其次,要打通鄉村“經絡”。通過建設鄉村博物館來激活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打通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經絡”,提高鄉村活力。把同一地域內鄉村博物館串點成線,讓鄉村在地文化體驗形成優質聯動,開發周邊產業,與教育、旅游、文創等產業跨界融合,促進鄉土文化與鄉村產業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提高地域品牌價值。
最后,要厚植共富沃土。鄉村博物館要將鄉村的歷史文脈喚醒、打通,厚植共富沃土,助力鄉村產業興旺,圍繞農業文化遺產、非遺技藝、鄉村民俗、地域風情等特定的主題,用特色化、精細化的內容來吸引公眾、傳承文化。鄉村博物館在保留歷史風貌底色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引進一大批時尚的會展、節慶和文創產業等新型業態,推出一些春耕、豐收等特色農業節慶活動,打開以優秀農耕文化引領農民共富的通道。
逐步推動鄉村博物館從“活起來”到“火起來”,讓燦爛的農耕文化站在新的起點上,賦予鄉村發展新的力量,讓老人找回記憶里的鄉愁,年輕人感受鄉村的時尚潮流,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打造出“鄉村博物館+”的新型發展模式,有助于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助力鄉村走出一條以文潤富、以文促富的新路子。
(作者:李駿,系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