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4-02-26 08:32:02
原標題:跨越山海,尋找團圓的答案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跨越山海,尋找團圓的答案
來源:解放軍報
視頻問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編者的話
立春已過,農歷正月十一,祖國各地普遍降溫,多地迎來新春第一場雪。
大自然就是這樣千姿百態。春來未必暖,凜冬仍未散。春天,并非立春一過,就草長鶯飛、繁花似錦,而是要經過春寒料峭,才能迎來花紅柳綠、生機盎然。這個等待的過程,是為了新的出發;這個等待的過程,也是為了內心厚積薄發的希望——等待又一次天暖、寒散,等待又一次踏入春的懷抱,走進團圓的故事中。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祖國東海之濱,星羅棋布的小島上,縱橫交錯的群山上,座座觀通站、雷達站營區中,團圓的故事一幕幕上演。
就在元宵節前幾天,幾名探親軍嫂,登上了期盼已久的輪渡。這遲來的客船,讓她們足足等了10多天。原來,她們特意從老家趕來,希望上島與愛人團圓,卻遇上了海上大浪。也許是好事多磨,又或許是團圓心切,天公終于作美,那天,駐地海域風平浪靜,軍嫂們登上輪渡,向著大海深處的海島駛去。
團圓在前方,希望在前方,春天在前方……除了這些登島的軍嫂,邊關海島上還有各種各樣的團圓:有“現在時”“進行時”,更有“將來時”;有親人相聚、愛人相擁,亦有戰友情深。今天,讓我們走進東海艦隊某旅,品味這些團圓故事。
島是你的牽掛,島上的你是我們的牽掛
這天,駐守在小島上的某觀通站楊指導員起了個大早,對著軍容鏡反復整理軍容,有路過的官兵看到后笑著說:“嫂子今天要上島了?!?/p>
盡管已經費心“打扮”,妻子劉翔宇下船看到楊指導員,開口第一句話還是:“黑了,瘦了?!?/p>
走進家電一應俱全、窗明幾凈的家屬房,聞了聞丈夫精心準備的鮮花,第一次上島的劉翔宇高興地說:“我太喜歡這兒了?!?/p>
“你來的正是好時候?!睏钪笇T笑著告訴妻子,早年島上條件艱苦,家屬房在海風的侵蝕下,潮濕陰冷;如今部隊對營房進行重新整修,新裝了防潮板,再配上烘干機和智能家居電器,這才有了如今的“海景房”。
劉翔宇打開行李箱,只見里面塞滿了禮物?!斑@個臘肉你拿去給大伙兒分一下;這個護膝是我自己織的,你晚上睡覺戴上;這個藥是爸媽專門給你買的……”
望著沉甸甸的行李箱,里面塞滿家人的關愛,想著妻子拖著這么重的行李從山東來到遙遠的東海小島,楊指導員的眼眶紅了。夜晚,家屬房透著溫暖的燈光,新年的窗花昭示著小家團圓的喜悅——天涯海角的團聚,在明月的注視下如此動人。
清晨,島上官兵還在睡夢中,一級軍士長張建明就從睡夢中醒來。按照約定,他叫醒了妻子和兩個孩子,帶他們去山頂上看日出,迎接海島上的第一縷陽光。
6歲軍娃張溢岑一直吵著要來島上看爸爸,不同于已經在念中學的姐姐張紫馨,年幼的溢岑還不能完全理解,為什么自己的父親每年只有那么一點時間陪伴自己。
跟在父親的身后環島而行,張紫馨想到父親曾無數次用雙腳丈量這座小島,禁不住悄悄淚濕了雙眼。
一家人來到山頂,張建明說,這里是海島上看日出的最佳觀景點。站立在山巔,望著眼前噴薄欲出的紅日,還有近在咫尺的雷達球,兩個孩子忍不住驚嘆:“這就是爸爸守護的大海?!?/p>
迎著瑰麗的朝陽,張建明心中充滿豪情。守島20余年,這是屬于他們一家難得的團圓時光,是那樣的平常,又是那樣的珍貴。
近年來,該旅黨委大力推進暖心惠兵工程,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好活動室、理療室、兒童樂園,座座特色活動場所在高山海島拔地而起。
牽著丈夫和孩子的手,張建明的妻子羅雪梅心中思緒翻滾。這些年每次上島探親,她都有新的驚喜和發現:“你守在這個島上,島是你的牽掛,島上的你是我們的牽掛?!?/p>
把站當家,奮斗為了站,也為了家
凌晨2點,老兵鄭凱摸黑起床,在黑暗中熟練地穿好衣服,朝戰位走去。某雷達站值班室內熒屏閃爍,數據信號不斷更新,值班員目不轉睛地盯著電子屏幕處理信息。見一切如常,鄭凱這才放下心來。
這是鄭凱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越是節日越不能有半點松懈。走出值班室,站在高山之巔,鄭凱放眼遠眺,仿佛看到了大陸上的萬家燈火,看到了家中正在酣眠的親人。這一刻,他更加明白:對于軍人來說,有一種團圓,叫作“近在心底遠在天邊”。
鄭凱所在單位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集體,曾被海軍授予“艱苦創業模范雷達站”榮譽稱號。幾年前,站里的偵察分隊骨干人才青黃不接,考核成績不太理想。
鄭凱臨危受命,承擔起分隊的訓管任務。他發現班長郭藝達個人能力較強,但與大家交流較少,經常一個人訓練。
“我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好班長的作用……”一次談心,郭藝達誠懇地說。
“分隊底子薄沒關系,咱慢慢積累?!编崉P拍了拍他肩膀說,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干工作,這個家才會越來越好。
鄭凱將自己多年總結的組訓方法傾囊相授,并根據性格特長、技術水平挑選出一批訓練尖子,由郭藝達帶領這些尖子去輔導基礎較弱的同志。那段時間,在整個分隊眼中,鄭凱總是“最后一名”:一日三餐最后吃、晚上就寢最后睡、訓練結束最后走……
在鄭凱的帶領下,分隊訓練成績突飛猛進。在去年年終考核中,分隊士氣高昂,一舉拿下全旅第一名的好成績。郭藝達也因為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拿到三等功獎章的那天,郭藝達緊緊抱著鄭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這個春節,戰友們以為,去年舉辦婚禮的鄭凱肯定要休假回家陪伴家人。沒想到,他卻選擇堅守戰位。
原來今年山上下暴雪,路被冰雪覆蓋。每逢節日,也是站里戰備任務最重的時候,雷達值班、維修維護壓力大,鄭凱是分隊骨干,總覺得這時候回家心里不踏實。
鄭凱的妻子張文丹是一名高中老師,春節前他撥通妻子的電話:“今年島上連續降雪,我有點放心不下,這個春節恐怕……”話音未落,妻子爽朗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家里有我你放心?!?/p>
分隊的點滴進步都被其他分隊看在眼里,鄭凱和妻子的故事漸漸被更多戰友所熟知,影響激勵著每一個人,他時常和身邊戰友說:“把站當家,奮斗為了站,也為了家。”
晨光透著金黃灑遍林野,營區內火紅的燈籠迎風輕揚。妻子寒假期間雖然沒有登島探親,但是寄給連隊的禮物早已擺上了戰士們的餐桌。“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申請休假回家與你團圓。”發完這條短信,鄭凱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和家人團聚用餐的情景。
萬家團圓是軍人所許,亦是軍嫂心中所盼
春節期間,海島上有不少來隊探親的軍嫂。
晚飯時,一級軍士長張建明帶著在島上探親的家人,來到某觀通站食堂。一進門,炊事員就給兩個小朋友一人遞了一根火腿腸。
軍嫂們發現,這次上島,島上又有了新變化:不僅有冰淇淋機、烤腸機,日常六菜一湯、葷素搭配,還有為大家健身需要專門打造的“減脂餐”。
炊事班長李洋滿臉自豪地跟每位家屬介紹,觀通部隊常年擔負24小時戰備值班任務,如今他們結合因公誤餐實際,開設全天候自助制作的“暖心食堂”。
李洋拍著胸脯跟軍嫂們保證:“班長們以后下夜班,再也不用餓肚子了。”
家在北方的軍嫂擅長做面食,包餃子皮薄餡大,一口下去,滿嘴生香;南方的軍嫂擺盤精細,烹飪的菜肴賞心悅目;川渝的軍嫂做得一手好川菜,麻辣的熱油一澆,香味襲人……這次來隊,她們紛紛走進炊事班,給戰友們露一手。
炊事班還特地為來隊小朋友準備了“龍”形面點,憨態可掬的造型,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
飯桌上,除了炊事班精心烹調的節日大餐,還有來自天南海北的家鄉菜整齊擺放。吉林軍嫂王汐渟做的酸菜大骨、山東軍嫂陳瑞雪做的德州扒雞、遼寧軍嫂李嘉美做的鍋包肉、四川軍嫂羅雪梅做的麻辣兔頭……
一道道美味,傳遞著愛的味道。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為祖國送上節日祝福。
按照慣例,除夕夜的年夜飯,楊指導員要上戰位給值班員送水餃。他的妻子劉翔宇主動請纓,讓炊事班的小伙子們好好休息,由她為值班官兵煮水餃。
伴著食堂電視機中傳來的樂曲,劉翔宇熟練攪動著漏勺。這份送給“最可愛的人”的水餃,對這位軍嫂而言有著更加特殊的意義。隔著朦朧的水蒸氣,楊指導員望著妻子,一種幸福的感覺在他心間蕩漾。
水餃出鍋,看著愛人端著一盆熱滾滾的水餃離開炊事班,走向值班戰位,劉翔宇心里同樣也是甜甜的。
心中真情,點點溫暖,此刻在高山海島匯聚,璀璨燈光在島的對岸閃爍。萬家團圓是軍人所許,亦是軍嫂心中所盼。
這里,是我愿意守衛的地方
臨近元宵節的清晨,列兵郭一男與戰友一同在海防線上巡邏。突然,不知是誰哼起站歌,緊接著從一人低吟轉變為高亢合唱。
“云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說咱島兒荒,從來不長一棵樹……”悠揚的旋律回蕩山間,讓人思緒萬千。
郭一男仍記得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去年新兵下連,得知即將被分配到某海島,他在上島的船上用手機搜索信息時,無意中發現了這首歌。
穿山越海,新兵們來到營區,高聳挺立的樓房映入眼簾,筆直的馬路,整潔的環境,山上還開辟一塊空地當作操場。已過晚飯時分,炊事班專門為新兵們準備了熱乎乎的餃子。
“手機網絡推送給我的都是什么年代的老歌,早就過時了?!惫荒写罂诔灾溩樱谛睦锇底脏止?。沒想到第二天,他再次聽到了這個旋律。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站里的‘傳家寶’——歌曲《戰士第二故鄉》,站里每一名新兵都要學會唱?!敝笇T的話,一字一句砸在郭一男心上。
和煦的陽光斜照在臉上,海風也溫柔地輕拍面頰,望著眼前的云霧,眼前的景象就像歌里唱的一樣,“陡峭的懸崖,洶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寬闊的海洋……”
學唱結束,一級上士劉釗瑞帶新兵參觀了站里的榮譽室。電視里播放著站里的宣傳片,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這一刻,小島承載的歷史穿越時空浮現在眼前——
1958年,年僅19歲的張煥成應征入伍來到東海。這里是一座孤島,常年云遮霧罩,島上渺無人煙。官兵們爬高山、攀陡坡,劈山開路,把幾百噸重的水泥和工具運上山頂,硬是在這里扎下了根。只有小學文化的張煥成深受感動,寫了整整3年,最終完成了這首《戰士第二故鄉》歌詞的創作……
劉釗瑞說:“老一輩觀通兵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堅守‘天上不放過一只鳥,海上不放過一根草’的誓言。我們現在條件改善,更應該以島為家,愛島建島?!?/p>
如果說老一輩的故事,讓郭一男觸碰到這段跨越時空的紅色歷史,班長接下來帶他去的地方,則讓他心靈震撼。
在這座小島上,有一座獨特的紀念石刻——一塊鐫刻著“向老兵致敬”5個大字并刻有海軍船錨標志的石碑,上面刻寫著歷年退伍軍士的名字。
劉釗瑞介紹,每名軍士離開這里時便會刻上他們的名字,這是榮耀的勛章,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曾經守衛的地方。
相逢與告別之間,官兵與山海的守望故事在傳承中延續?!跋氲揭院笞约旱拿忠矔霈F在這塊石碑上,就瞬間充滿了動力?!惫荒姓f。
春節期間,站里要重新給這座石刻描紅,這是一年一度與老兵們“團圓”的時刻。官兵綁好安全繩、爬上山坡、調好顏料,劉釗瑞把筆遞給郭一男,笑著說:“交給你了。”
那一刻,曾在海島上堅守過的老兵好像都站在自己面前,郭一男感到了肩上責任的重大,本來還因不能過年回家有些傷感的情緒,瞬間蕩然無存;那一刻,《戰士第二故鄉》仿佛也在耳畔響起,他終于明白,歌詞中蘊含的精神永不褪色。
“這里,是我愿意守衛的地方……”郭一男一筆一畫,認真描摹著面前“向老兵致敬”5個大字,熟悉而悠長的歌聲穿越山海,縈繞在心間。
圖①:新春佳節,一對在海島團圓的夫妻貼窗花;圖②:老兵張建明懷抱著上島探親的兒子;圖③:老兵鄭凱眺望遠方的海面;圖④:在海島營區散步的一家人;圖⑤:探親軍嫂即將入住來隊家屬房;圖⑥:一位上島軍嫂(右)走下客船。
樊 罡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