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4-02-28 09:02:02
原標題:用好評價“指揮棒” 激活教育新生態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用好評價“指揮棒” 激活教育新生態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王延斌
近日,山東省委辦公廳、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措施從學校評價改革、教師評價改革、學生評價改革等6個方面提出25條實際舉措。其中,深化招考改革、扭轉“唯學歷”用人導向等措施讓人尤其印象深刻。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因此,教育評價是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關鍵點。
各地教評改革逐漸成勢
教育評價改革不是新鮮話題。
“我國的高等教育評價始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快,目前已建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建軍表示,隨著高等教育評價實踐中出現功利主義、科學主義、管理主義等問題,人們對“五唯”評價進行越來越多的反思。尤其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對其評價的改進和完善任重而道遠。
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并對“破五唯”、實施“四個評價”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從根本上激發了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自此之后,教育評價改革在全國各地逐步展開。
2021年11月,四川省印發《關于公布教育評價改革試驗區和試點高校的通知》;2021年12月,《江蘇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浙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發布;2022年5月,河南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到了2023年底,《若干措施》的出臺成為各地教評改革浪潮中的最新舉措。
3年來,中央和地方打出“組合拳”,持續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從學生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一場破“五唯”的教育評價改革“硬仗”全面打響。
數字技術賦能教育評價
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難點在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孟照海列舉五大難題:對學生評價方面,怎樣的評價可以促進創新素養發展;對教師評價方面,怎樣的評價可以促進教師潛心育人;對學校評價方面,怎樣的評價可以提升學習體驗和社會貢獻;對政府評價方面,怎樣的評價可以提升政府的“元治理”能力;對用人評價方面,怎樣的評價可以促進人崗相適?
“教育評價改革涉及學生、教師、學校三個教育系統內部主體,以及政府和社會兩個外部主體。相對而言,推動系統內部改革比較容易,而推動系統外部改革難度較大。”孟照海認為,教育評價具有高度社會敏感性、高度依賴社會環境等特點,因而每項改革都可能會引起相關利益主體的極大關注。
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并成為撬動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支點,為破解長期存在的評價難題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們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過程性學習數據,全面展現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內在潛能,為每個學生提供精細的“數字畫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設模擬仿真測驗、虛擬任務場景、協作學習環境等,在真實任務情境中考查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破除唯分數的頑瘴痼疾;利用大規模的課堂觀察技術,對教師提問類型、學生回答方式等課堂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實現新技術下教師角色的轉型和教學能力的提升……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認為:“數字技術正在觸發一場教育評價的深刻變革,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的現狀,使評價重點從‘容易測量的技能’擴展到‘難以測量的素養’,更加關注‘軟素養’、高級認知技能和非認知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多元評價成為改革方向
在每年全國兩會上,教育評價都會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比如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多年來一直在呼吁通過教育評價改革改變人們的教育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的本源,回歸教育理性和教育規律。
在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和平看來,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圍繞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堅持破立結合。他的觀點與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孫曉筠對教育評價改革的概括異曲同工。孫曉筠表示:“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做到政策系統集成、舉措破立并舉、任務協同推進。”
記者梳理發現,從中央總體方案到各省區市方案,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改革學校評價、改革教師評價、改革學生評價、改革用人評價成為教育評價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多元評價成為改革的主要方向。
如何進一步構建多元、科學的評價體系,一直是專家們關注的重點。他們的共識是改進結果評價,破除的是單純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硬性指標”的簡單做法,而非完全摒棄五類硬性指標,應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挖掘硬性指標之外的“軟指標”。
比如《若干措施》提出,完善學校評價體系,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推行“基礎性指標+發展性指標+創新性指標”評價模式,基礎性指標突出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依法治校和規范辦學,發展性指標突出努力程度、進步幅度,創新性指標突出改革創新、特色亮點。
此外,該措施還要求,重點評價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操守、從業行為和科研誠信,突出全環境立德樹人成效評價;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差異發展,不斷健全拔尖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改變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錄取學生的做法。
“總體而言,深入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不僅要聚焦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政府評價和用人評價五大領域,還要構建教育評價的專業化支撐體系,在教育評價理論研究、教育評價專業人才培養、評價工具研發以及新技術賦能教育評價改革等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孟照海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