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4-03-01 08:45:03
原標題:促公正、提效率 加快推進審判管理現代化
來源:人民法院報
原標題:促公正、提效率 加快推進審判管理現代化
來源:人民法院報
?上接第一版
基層法院,處在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肩負著維護基層社會穩定、保障民生權益的重要使命。
代表們積極把脈基層,針對法院工作如何提質增效提出了不少富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通過調研、座談、走訪,全國人大代表沈昌健提出了關于減輕基層法院辦案壓力的建議,認為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法院工作量實際,適當增加政法專項編制,同時增加審判輔助人員配置,切實減少員額法官事務性工作負擔,提升辦案水平和工作效率。
全國人大代表閻建國則在建議中提出,“要提高基層法官和基層司法工作人員的待遇,關心法官的身心健康,穩定基層司法隊伍,加強職業保障”。
近年來,人民法院不斷加強基層法院人才隊伍建設,為推動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管理工作的意見》,為法官隊伍夯實后備人才基礎。認真落實《省級以下人民法院法官員額動態調整指導意見(試行)》,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推動法院人員力量進一步向基層和辦案一線傾斜。
“一些基層法院的訴訟服務大廳和基層人民法庭的軟硬件建設滯后,存在房屋老舊,空間設置不合理,設備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龐國明建議,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加快推進法院現代化建設。
人民法院高度重視對基層法院的經費保障和物質裝備建設工作,特別是對于革命老區、邊遠地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基層法院,通過協調中央財政調整結構、確保重點、保障開支等方式給予重點保障。
近年來,人民法院持續開設信息化應用培訓相關課程內容,著力提升法院干警科技應用能力,加快了基層法院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使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延伸到訴訟服務最前沿、司法審判最末端。
統一裁判標準,提高審判質量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制定司法解釋、制定規范性文件、編纂指導性案例、建設法答網、啟動建設人民法院案例庫……規范高效的法律適用統一問題解決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統一法律適用標準、規范裁量權行使,事關當事人合法權益保障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全國人大代表程開敏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充分發揮在統一法律適用工作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案例指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扎實推進統一法律適用工作的重要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切實加強案例指導工作,扎實推進統一法律適用,促進法律正確實施,以案例指導的“小切口”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難題。截至2023年底,共發布指導性案例39批224個。
案例是法治的試金石。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今天,案例獲得了大放異彩的機會。隨著案例對社會生活和法治建設的影響不斷增加,大家對案例的關注度也日漸投入和深入,其中就包括全國人大代表齊秀敏。
“案例指導制度作為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項具體措施,對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體系具有推動作用。”齊秀敏在建議中提出,要制定指導性案例匯編,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案例匯編與發布結合,方便檢索和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并吸納了該建議,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對指導性案例的應用,根據統一法律適用平臺建設的要求,在案件承辦法官進行類案檢索時,應首先檢索現行有效的指導性案例,檢索到的類案若為指導性案例,應當參照作出裁判。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案例推薦、審查、檢索、應用、評估等工作信息化水平,積極發揮中國司法案例網、中國裁判文書網、人民法院案例庫、法信等信息化平臺的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將結合主題教育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指導性案例工作,通過辦理代表建議,推動破解難題,實現指導性案例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保證法律統一實施,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完善指標設置,建立科學的審判質量管理指標體系
實現審判工作現代化,審判管理是保障。
法院隊伍該怎樣管?如何讓審判管理舉措系統推進、落地生根?
全國人大代表胡旭晟建議,要完善科學合理、協調統一的執法司法考核指標體系,關注個案質量和社會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案件質量監督管理。2023年6月,經廣泛調研論證,最高人民法院圍繞質量、效率、效果三個維度正式建立了人民法院審判質量管理指標體系,并于2023年7月組織在11個省(直轄市)試點,于2023年10月在全國法院試行,2024年1月正式施行。
指標體系試行以來,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質量、效率、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將加強對各地法院開展績效考評工作的指導,通過不斷完善更加科學合理的審判質量管理指標體系,引導各級人民法院尊重客觀規律、理性運用指標、科學制定政策,促進審判執行工作健康、規范、有序發展。
月末、季末、年底“不立案”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在視察山東法院工作時,全國人大代表李君就提出,希望法院能優化考核機制,避免催生此類“不立案”現象。
立案是審判的前提,依法立案是公正司法的開始。
最高人民法院采取有力舉措,堅決消除月末、季末、年底“不立案”現象。深入推進審判質量管理指標體系改革,明確不再用年度收結比、結案率指標,而是綜合運用審限內結案率、審限變更率、平均結案時間等指標督促提升辦案效率,從制度上解決各類變相“不立案”問題。通過立案偏離度預警系統、12368訴訟服務熱線、滿意度評價系統加強立案監督,建立“不立案”典型案例通報制度,糾正一批“不立案”問題。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下發《關于堅決做好2023年底立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法院以“如我在訴”的意識嚴格貫徹立案登記制要求,明確對于年底違規不收案的,依法依紀嚴肅追究責任,切實保障當事人依法行使訴權。
目前,針對立案工作不規范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起草《人民法院立案窗口工作規范》,對群眾反映較多的不規范情形作出明確規定,全面提升立案工作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