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03-02 14:02:03
原標題:棗花飄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棗花飄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山西稷山,棗花香!
在稷山國家板棗公園,樹齡一千年以上的棗樹居然有17500余棵。這樣的板棗古樹群,天下少有。想想看,穿梭棗園中,隨處都是唐、宋、元、明、清以來遺留下的棗樹,花開千年,果掛千年,豈不叫人贊嘆。
小火車穿越棗林,一路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清新的棗花香隨風飄散,時而清淡時而馥郁,宛如穿越時空的信使,將那古老的清香帶給進入這片土地的旅人。
然后,我們就聽到了一陣熱烈的鼓聲,伴之以激昂的勞動號子:“石頭旋順井中間,棗木腿兒站四邊;四把月子木軸掛,八只柳罐分上下;井臺四邊四壯漢,羊肚手巾好打扮;烏黑褲子白褂褂,圓口布鞋白襪襪……”
這是古井澆園的勞動號子。當夏季來臨,旱情加重時,棗園里的一口古井便成為澆灌棗樹的主要水源。人們借助轱轆和水罐,將深井下的清泉提上來,澆灌滋潤干燥的大地。與這種繁重的體力勞動相伴的,便是澆園的勞動號子。
園中古井,名“甘棠井”,至今出水清洌。當水罐提上清泉時,我們不禁掬一捧水俯身就飲,其味甘洌,不愧叫“甘棠”之井。甘棠,就是棠梨。這個名字的由來,據村民說,是為頌揚離去的地方官愛民德政。明代萬歷年間,稷山知縣劉三錫,在此破皇禁,鑿水井,解除棗園的旱情。崇禎年間,為紀念此事,知縣薛一印為甘棠井建亭立碑,寫詩贊板棗:“江南桔綠日,塞北棗紅天。色豈經霜老,味從戴露鮮。既嗟馳荔苦,還得賜櫻偏。處處赤珠滿,催租了半年。”
我們在稷山大地行走,聽到很多農業的故事。最早,據說是在四千多年前,后稷姬棄在稷山汾河岸畔、稷王山麓,樹藝五谷、教民稼穡。
我們在稷山,還知道稷山有“四寶”,麻花、餅子、雞蛋、板棗。板棗是稷山的寶,這種棗子與別的棗子不同,長得特別大,肉厚核小,味道甜香,久貯不涸,被列為中國十大名棗之首。
稷山板棗的主產區在呂梁山麓老龍川和青龍川一帶,有厚厚的沙礫層,澇時利于排水,旱時利于蒸騰,符合植株高大的棗樹生長。再加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里出產的板棗就特別甜。怪不得,稷山人稱“六谷”,除稷、麥、麻、黍、菽之外,稷山人是把板棗也作為一“谷”。
自古以來,稷山棗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板棗生產系統,涵蓋了板棗的整個生命周期。一年到頭,四時流轉,大地上生活的農人早就與自然磨合出了默契的節律。從板棗的培育、種植、采摘到晾曬、儲藏,從人的出生、成長、婚嫁到生育、老去,每一個環節中,人與土地呼應著彼此的節奏。板棗的生產,最有特色的莫過于“棗麥兼作”的復合經營模式。既種棗,又種麥,這種模式讓板棗樹下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種植麥類或其他作物,既提高了土地的產值,又形成了生態的互補,為板棗創造了更好的生長環境。在南方,農人們也慣于精耕細作,在林下養雞,在稻田養魚,冬小麥春油菜,還有兩季水稻,冬閑也種紫云英,彎彎曲曲的一條細土埂上,還見縫插針地種下幾行田埂豆。這就是農民的智慧,也是農人的生存法則。敬畏天地,沒有人膽敢魯莽輕率地對待土地上的任何事情。
澆園的勞動號子,在棗園上空飄蕩,簡短有力,高亢又齊整,這勞動的歌聲是對生命本身的贊許。人們千百年來在棗園里摸索出來的生產方式和理念,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更成為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2017年7月,板棗的這一生產系統,因其獨特的價值而被列入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9年,稷山板棗生產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詩曰: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站在稷山棗園里,我想起我的南方水稻了。
關于棗,我知道它是好東西。在我的家鄉有一座山,相傳有個樵夫上山砍柴,看到兩個童子在下棋,他駐足看了一會兒。后來童子給了樵夫一粒棗,樵夫吃了,不覺得肚子餓。后來天快黑了,童子說,咦,你怎么還不回家。樵夫才想起要回家,一摸斧頭,發現斧頭柄都已經朽壞了。那座山,我們就叫它爛柯山,柯就是斧頭柄的意思。
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仙人給的一粒棗,讓人一千年忘記了饑餓。
我們還是在棗林中行走,漫無目的,古樹與花,一老一新,老的持續老,新的年年新。這奇異的感受,也是生命不息的秘密。
不知行多久,眼前忽然一亮,不知道什么時候,這林中冒出一片白色的帳篷。這不是時下最流行的星空帳篷嗎?我當下即感嘆,稷山人還是有思路,文旅做出了新意。這樣的古棗林中做一間非永久性建筑的“輕”酒店,真是讓人贊嘆。要知道,這可是在北方,在山西的農村稷山,一個小小的縣城,而不是高消費的旅游人群集聚地。
再前行不久,就見到了一座頗有野趣的裝滿落地玻璃的現代建筑。莫非有咖啡?我頓時興奮起來。推門進去一問,果然有咖啡。我們便坐下來喝了一杯咖啡,也就此認識了咖啡師燕子。她是本地村民,原來有一手做花饃的好手藝。后來因為板棗公園有了星空庭院野奢民宿,她就應聘來當主管。燕子做事情可麻利了,在給我們調制咖啡的同時,還接著電話,安排民宿的房間。掛了電話,又指派服務員去做一件什么事。
此時此刻,我恍惚覺得身在都市中,鄉野與城市,時尚與古老,在這里完美融合。燕子在此上班,為許多遠道而來的游客服務,還能照看家里的事,一舉多得。燕子說,現在鄉村越來越好,那么多游客慕名而來,與古棗林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難得的悠閑時光,她也深覺自豪。鄉村在今日,已從千年的時光里醒來,正煥發出蓬勃又全新的生機,簡直是和這千年棗樹的新花一樣。
“紅棗棗,甜棗棗,甜甜的棗兒哄寶寶,寶寶吃了甜棗棗,香香甜甜睡覺覺。”耳邊響起了《棗兒謠》。這是稷山本地的一首童謠。黃昏時步出棗園,在村莊的露天餐廳吃晚飯,看天色漸晚,棗園與村莊一并沉入幽藍的暮色中。《棗兒謠》還在耳畔縈繞,身心悠然如夢,如花香,飄飄蕩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