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3-03 09:49:03
原標題:聆聽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響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聆聽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響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李百靈
▲ 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作為古代東西方文明的橋梁,絲綢之路開啟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時代,它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1月12日至7月13日,文明的融合“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展覽由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策劃,聯合海內外60余家博物館、文化藝術機構、學術團體等共同推出。
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表示,“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向“絲綢之路”這一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物質精神紐帶致以崇高敬意。希望通過“文明系列”藝術大展,使每一位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更深的理解和熱愛,共同為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貢獻自身力量。
作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文明系列”大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展覽聚焦于文明的融合。大展以“序”“大地”“人間”“天空”“藝術恒久”五個篇章來講述絲綢之路豐沛的藝術樣貌。序篇闡述北京民生美術館如何從藝術的視角來展現絲綢之路上的人類文明。第一章“大地”以“先民之土”“絲”“行路難”3個部分來講述張騫通西域前絲綢之路帶給東西方人們不同的想象。第二章“人間”以“胡容漢貌”“百態人生”“萬里同文”“古樂新聲”等5個部分來多角度呈現絲路藝術的多彩多樣。第三章“天空”聚焦于精神力量,分為“多元信仰”“佛藝東漸”“化梵為夏”“行者圣人”4個板塊。第四部分“藝術恒久”為結語篇,千年絲路上的“瑰寶”有其絢爛,有其消失的遺憾,留下的藝術因人而恒久存在,綻放美好的藝術感染力與精神能量。
“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主要呈現陸上絲綢之路東段,從洛陽、長安到新疆這一區域的藝術。該展以6000平方米超大臨時展覽來呈現絲綢之路東段從洛陽、長安到喀什、和田地區的500余組件作品。展品既包括來自新疆、青海、甘肅、陜西、山西、山東、河南、北京、天津等10余省區市、35座城市的400余組(件)一二三級文物,許多作品屬于首次公開展出。大展還特別聯合哈佛大學推出《永寧絕響》多媒體特別項目;聯合青海四大古寺之首、有著700年歷史的夏瓊寺共同推出《壇城沙畫》特別項目;聯合日本龍谷大學共同推出柏孜克里克第15窟特別項目。同時,龜茲研究院首次復刻克孜爾石窟第8窟、全新呈現第38窟,以及得到了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慕尼黑大學、挪威國家圖書館等重要學術機構支持。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副主任呂晨晨介紹,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為本次展覽專門帶來了數字藝術作品《數字洛陽》,同時這次展覽也是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第一次和中國的博物館合作,希望數字藝術與歷史文物在展覽中交相輝映。
“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從藝術的視角,通過繪畫、雕塑、造像、器物等實物,并輔以聲音、影像、多媒體等,多角度立體呈現絲路藝術的活力。展覽大膽創新融入當代視角,使得現當代藝術與古代文物瑰寶同場相鄰,讓觀眾置身于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絲路時空”,感受文明交融與歷史演進的震撼之美,透過文物與當下的藝術創造,讓人感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意義所在。展覽也呈現了藝術機構視角的“何以絲綢之路”的時代答案,全新開啟絲路敘事方式和觀看方式。
展覽名作薈萃,距今約4000年的新疆小河墓地氈帽質樸神秘;戰國至南北朝時期的黃金面具鑲嵌著奢華的紅寶石;龍門石窟擂鼓臺南洞初唐“寶冠佛”重達7噸,宏雄壯麗;龍門看經寺浮雕羅漢像不僅被收入美術史教科書,被盜海外終回歸的經歷更是充滿傳奇;趕路的干飯人胡人吃餅騎駝俑描述著千年前生意人的生活艱辛;唐代的小學生一邊抄寫《論語》,一邊請求先生早放學,回家是孩子最真切的期盼……諸多展品為公眾營造出跨越時空的藝術場域。
“絲綢之路”是貿易之路,更是藝術之路,文明之路。馬蹄陣陣,駝鈴聲響,東來西往中多種文化、文明在絲綢之路碰撞,“藝術”以多種方式在絲路沿途傳播,生長演變。造像、壁畫、書法等這些我們今天視為藝術的載體,最初有著信仰傳播、寺院或喪葬裝飾、法律文書等功用,歷經千年雨打風吹,它們的現實功能如今不復存在,留下形式之美,以文物與藝術之名供后人嘆賞。
據了解,本次展覽的策劃由“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原創制作團隊升級制作。為策劃本次大展,策展團隊西赴邊陲、東臨大海,足跡跨越15省區市,行程10萬里,洽談百余家文博機構,考察萬件文物,最終得以呈現的作品,多件屬于首次赴京展出,如和田博物館《木雕柱》、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石刻線畫山水畫石槨及拓片》、青海省博物館《鎏金西方神祇人物連珠飾銀腰帶》、龍門石窟《寶冠如來佛坐像》等。有些作品出于保護文物的角度只能展出3個月。大展還特別展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7件力作,以及中國研究克孜爾石窟藝術第一人韓樂然難得一見的現當代作品。
展覽期間,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還聯合各合作伙伴舉辦了各種類型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包括主題論壇、學術講座、青少年研學活動以及多門類的藝術工坊等。據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媒體公教部副主任丁書哲介紹,自展覽開幕以來,美術館共舉行展覽講解1450場,惠及公眾超過5萬人,舉行非講解類的公共教育活動40場,線上線下惠及公眾近5萬人?!懊佬g館將以展品在展覽中的占比為基礎,開展諸如‘新疆月’‘甘肅月’‘河南月’‘青海周’‘山西博物院日’等一系列公共活動,活動類型包括論壇、講座、工作坊、特別導覽等,一方面重點推介絲路展覽中各區域及機構的文物藝術,一方面更好地弘揚推廣各區域的絲路文化,合力推動絲路藝術的社會公共影響力。”丁書哲說。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北本V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總編輯馬宏表示,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絲綢之路,在交流、融合、創造中產生了多元璀璨的絲路藝術。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此次展覽生動展現了絲綢之路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僅給我們帶來精神熏陶與文化啟迪,而且有助于促進絲路文化在新時代不斷發揚光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