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4-03-06 10:09:03
原標題:繪就鄉村振興健康底色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繪就鄉村振興健康底色
來源:健康報
□首席記者 姚常房 本報記者 張磊
今年全國兩會,鄉村振興依然是眾多代表委員的牽掛。在大家看來,健全完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是筑牢億萬農民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要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健康底色。
注重服務全覆蓋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居民對健康服務的期待也從簡單的“病有所醫”向“病有良醫”升級,且以老幼婦殘為主的農村居民多為疾病易感者,這些都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比過去更加注重服務能力提升和內涵建設。
“鄉村醫療衛生體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與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神經內科盧林主任醫師表示,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應以保證農民群眾得到基本的、安全的、便捷的、經濟的、體現社會公平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然而,“以治病為中心”的治理思維慣性、科層組織架構、資源配置機制、管理服務模式等,制約了鄉村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鄉、村兩級醫療衛生資源,宜鄉則鄉、宜村則村,從注重機構全覆蓋轉向更加注重服務全覆蓋。”盧林建議,破除城鄉二元衛生健康事業結構,建立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縣域衛生健康資源統籌,創新發展、協同發展、共享發展的新型衛生健康城鄉關系。強化拓展服務功能,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為基礎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鄉鎮衛生院重點是全面提升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鼓勵拓展服務功能。村衛生室重點是加強能力建設,強化其基本醫療服務功能。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醫院院長王雅麗表示,基層醫療服務供給目前相對不足,基礎設施還存在明顯的薄弱和不足,名醫下基層也無法發揮正常的醫療水平和作用。若不能及時改變這一格局,優質醫療資源會繼續向大城市聚集,其結果必然是基層醫療資源配置的非均衡程度加劇。
基層醫療設施的硬件條件是基層醫療環境改善、落實服務保障的關鍵因素,是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也是鄉村振興的助力之一。“良好的醫療設施硬件條件可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供更準確、更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也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前往基層醫院工作。”王雅麗建議,國家大力落實財政投入保障政策,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確保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擁有能用得上、用得好的醫療設備,改善醫療機構環境。
留住健康“守護人”
鄉村醫療衛生人員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人,也是鄉村振興的健康“守護人”。但是,人員配置不足、素質參差不齊、養老得不到保障等問題依然困擾著不少地方。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表示,東坡區全區405名村醫中,60歲及以上的有86人,年齡最大的83歲,具有本科學歷的僅3人,有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證的僅127人,呈現年齡偏大、結構不優、職稱層次不高的現狀,已無法完全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對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需求。
李雪平建議,推進農村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機制。吸引高等醫學院校的畢業生特別是農村生源地的畢業生回村補充專業衛生技術人員空缺。同時,探索設立鄉村醫衛人才基金,采取適宜安家補助、學費補償、科研資助等方式,引進急需緊缺專業和骨干人才。另外,增加財政向基層醫療體系的傾斜力度,完善符合鄉村衛生人員特點的績效薪酬激勵制度,逐步提升薪資和福利待遇水平。他表示,可以考慮縣鄉兩級編制內人員優先從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中選拔,不斷提升內生動力,讓優秀人才“留得下”。
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唐旭東針對基層中醫藥人才數量短缺、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呼吁,建立適應基層醫療服務需求、符合中醫藥發展特點的基層中醫藥骨干人才在職培養新機制。比如,建立中醫藥基層骨干人才師承教育培養新機制,為醫聯體培養和輸送一批高層次和骨干中醫藥人才,示范帶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打造一支專業化、規范化鄉村醫生隊伍。”盧林建議,在既有政策基礎上,通過編制保障進一步提升鄉村醫生崗位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落實“兩個允許”,合理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工資水平。特別是要關注年滿60周歲的鄉村醫生,進一步提高其養老待遇。“要建立鄉村醫療衛生人員榮譽表彰制度,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鄉村醫療衛生人員、關心鄉村醫療衛生工作的良好氛圍。”盧林說。
能力提升是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表示,無論是國家還是省級層面,近年來一直在推動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以浙江省為例,從“雙下沉、兩提升”到“山海”提升工程,再到今年開始的“萬名基層醫生進修三年行動”,一項項舉措在持續提升著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如果說大醫院醫師下沉是‘輸血’,那么基層醫師進修學習則是典型的‘造血’。”葛明華表示,“萬名基層醫生進修三年行動”將對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近年來,浙江省人民醫院派了一大批專家在省內、省外進行幫扶,通過系統性幫扶地區級醫院,進一步輻射帶動了縣級醫院及其醫共體成員單位的發展,提升了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水平近幾年提升很大,但總體來說,診療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葛明華發現,在大醫院門診中,一部分患者不需要跑到城市大醫院,在衛生院就能解決問題。但是,要讓老百姓愿意留在基層,要靠技術提升。他希望,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的醫務人員積極參與醫師進修行動,主動報名,主動參與。同時,建議借助互聯網﹢醫療、人工智能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擴大服務半徑。
北京市門頭溝區“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等都啟示,在面對復合型自然災害時,農村地區應急救護資源匱乏等問題進一步凸顯。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建議,完善鄉村“救在身邊”政策體系。比如,做好農村地區應急救護建設頂層設計,成立群眾性應急救護專項工作領導協調小組,形成黨委政府齊抓共管、各部門協調聯動、村委會扎實推進的工作局面;將應急救護建設納入鄉村年度民生實事和綜合考評內容,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設施設備配置,強化培訓及宣傳倡導,提升基層應急救護管理水平;將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納入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職責。切實筑牢基層公共衛生治理網底,確保鄉村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壓實鄉村醫生承擔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和宣教職責。
吳浩還建議,將應急救護知識普及培訓作為社工、網格員、鄉村振興駐村干部、民宿服務人員崗前培訓內容。提升村民自救互救能力,夯實安全生產基礎。營造鄉村“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探索應急救護“示范村”建設等。可以通過項目支持、專業培訓、資金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孵化、培育、服務各級各類應急救護志愿組織,探索多元參與的有效路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