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3-07 08:41:03
原標題:喜看春山多盛事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喜看春山多盛事
來源:中國文化報
雍文昴
2024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簡稱“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以及河南衛視《2024元宵奇妙游》中的歌舞節目《上春山》可謂是近期文藝領域的熱點,無論是節目現場所呈現出的效果、節目播出后所引發的話題,還是節目如今在網絡空間所激發出的大量衍生式創作,都已成為時下值得關注的文藝現象。而在這一系列熱點現象的背后,則既存在明星效應的影響,同時又離不開歌舞節目本身的品質與口碑。
《上春山》是為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所創作的一首新歌,在看似信手拈來的歌詞與曲調中,創作者細數了春三月里人們對于美景與美好情感的記憶和憧憬,那是對春天的喜悅,是文人墨客曾經記錄過的春意與詩意,更是當下每一個人對于未來生機勃發的期許與信念。
游春、踏青活動從古到今一直都有,而且還可以一邊游玩一邊歌唱,如《論語》中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此情景。在民歌以及舞蹈、戲曲等藝術形式中,以游春、踏青為題材的歌曲、唱段和舞段也有很多,如河南民歌《游春》、山東民歌《大踏青》、古典舞《踏歌》等。
下面主要談一下《上春山》的喜悅傳達與中式審美,從中可以看到此類歌曲的一些創作特點。
一是喜悅傳達,展現春山多盛事。形式上,詞與曲的配合渾然一體,樂曲聲歡快且朗朗上口;內容上,楊柳春煙、青草漫漫,一江春水綠如藍,是春意盎然,更是萬物生長。雖然貫穿整首歌曲的大多是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但通過這些詩詞創造性地疊加,成功營造出一種輕松與愉悅的春的氣息,就像是熟識的親友又在新春里相聚,熟悉的感覺讓人倍感親切。
不同于有些喜慶歌曲的鑼鼓喧天,這首歌曲更多是娓娓道來,可以說,從詞曲創作到現場歌舞,都十分符合新春佳節的喜慶傳統,由節目所營造出的清新與喜悅的氛圍,也為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
現今,在網絡空間,通過各地方言、各種形式,配合多種場景所演繹的《上春山》異彩紛呈,而節目中所蘊含的喜悅情緒也在這一過程中持續傳達。人們無論是從哪一次表演、哪一次改編,或者僅僅是從熱搜話題開始了解這首歌,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中那歡快的曲調,也會情不自禁地被其中的喜悅所感染。
二是中式審美,展現山水絲竹遇知音。這是一個歌舞節目,但又不止于歌舞。無論是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還是河南衛視《元宵奇妙游》中,都在歌舞背景中出現了山水場景的切換。所不同的是,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是通過動畫效果來展現的綠水青山,而河南衛視元宵奇妙游則直接采用了貴州實地拍攝的山水與人文景觀。所相同的是,兩者都展現了共通共融的中式審美。
山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審美意象,其中不僅蘊含了深邃的宇宙與自然觀,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山水可以比德,可以臥游,可以是仁者、智者或者隱者的象征,也可以是知音說與知音聽的媒介。節目編排將歌舞、山水以及絲竹之聲相融合,無論是舞美背景中動態展示的山水畫卷、國畫筆墨還是實地拍攝,都具有和諧統一的審美。在《上春山》中,創作者不僅描繪了春天里的美景,更描繪了人們相遇時的美好情感,正如歌中所唱:“我上春山約你來見,我攢了一年萬千思念,今天原是平常一天,因為遇見你而不平凡。”曾經,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相遇,使得《高山》《流水》流傳至今,平常的一天之所以不平凡,正是因為在山水之間得遇知音。知音,是聲氣相求,更是文化與審美認同基礎上的并肩前行。
作為為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而特別創作的喜慶類歌舞節目,《上春山》雖未必具有深厚的哲思底蘊,在熱度退卻之后,也未必構得成藝術經典,但這首歌在節目中所展現出的中式審美,卻也并不是傳統文化或者民族民間文化元素的簡單羅列。這首歌通過歌舞、山水以及絲竹的配合,將中式審美巧妙呈現,成功傳達了新春佳節中的喜悅情感,也展現出了統一、和諧的審美意象,從這一點來看,這首歌無疑已是成功的作品,而其之所以能在播出之后受到大家廣泛的關注與喜愛,并保有持續的熱度,相信也正是因為如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