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3-07 08:41:03
原標題:讓舞臺藝術創作更好契合時代需求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讓舞臺藝術創作更好契合時代需求
來源:中國文化報
蘇 銳
黨的十八大以來,舞臺藝術創作呈現繁榮發展的態勢,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涌現出來,得到各界觀眾的認可。同時不能忽略,與當前舞臺藝術創作的巨大體量相比,精品的數量還不算多,創作的理念還不夠豐富,探索的呈現形式還有待進一步創新。歸結起來就是,理念需要進一步更新。
山東某市級文藝院團,已有60多年歷史,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創作多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戲。最近幾年,院團進入又一個發展黃金階段,不僅招聘人員的問題得到解決,還屢次獲得創作扶持資助,排了兩部大戲。院團負責人沒有驕傲自滿,他告訴筆者:“盡管院團良性發展的軌道已經鋪好,但是開車的人,也就是創作鏈條上的人員,思想還比較固化保守,不能與時代需求很好地契合。”
上述院團負責人的話,具有一定普遍性。對于舞臺藝術創作而言,翻閱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以及上溯幾百年的文藝創作歷程,每一個篇章都在清楚表明:不能在時代找到一席之地,不能緊緊把握人民的所思所想,制作再精良的戲也是“鏡花水月”,無法長久傳承。
舞臺藝術創作領域的理念不更新,也存在情有可原的因素。比如,講究師道傳承的傳統,讓年輕一代跟隨老師學藝的同時,不能夠跳出既有的窠臼,總是用“程式”來束縛自己的理念。
其實,每一個劇種的“程式”都不可能百年不變。舞臺藝術創作的表現內容變化了,“程式”也需要微調,或者叫漸進性地創新,以達到“名實相副”“形神兼備”。
舞臺藝術創作的理念需要更新,這是新時代推動文藝事業延續繁榮勢頭的必然要求,也是回應人民期待、發揮文藝引領時代風尚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推動舞臺藝術創作理念的解放,離不開幾個環節。
一是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評價體系。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包括最近幾年,一些地方的舞臺藝術創作,總是按部就班,看到劇本標題就能想象舞臺畫面。這一方面因為創新的意識不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很多地方將“立上舞臺”作為舞臺藝術創作的最終結果,這是不正確的。前期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應當最終用演出效果來呈現,而不是演完即可。演出效果好,要倒推排演過程,總結創作經驗;演出效果不好,更要分析問題,避免以后再入誤區。
二是為年輕人創造成長成才的機會。舞臺藝術是“角的藝術”,觀眾走進劇場更愿意看到名家的表演。但是,這不代表年輕人不受歡迎,因為任何名家都是從年輕階段成長起來的。如今,各地普遍缺少舞臺藝術年輕后備力量,應當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多鍛煉一部戲的“B組”,形成老帶新、同臺競技的環境。
三是營造各界關心關注文藝的氛圍。一些地方舞臺藝術創作甘于“坐井觀天”,也與戲曲受眾減少有關。有的院團長認為,反正演好演壞看的人都不多,沒必要很努力。這種“掛空擋”“躺平”的心態,助長了思想保守的風氣。因此,要大力營造各界關心關注舞臺藝術的氛圍,重新煥發其生機活力。比如多舉辦戲曲進校園活動,增強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主動性;探索戲曲重回社區和鄉村的長效機制,讓看戲、聽戲成為文化傳承的固定載體;增強現實題材創作力量,密切作品與人們關心話題的連接度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