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4-03-07 09:59:03
原標題:提升癌癥綜合防治效能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提升癌癥綜合防治效能
來源:健康報
癌癥防治是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群眾非常關心的健康問題,癌癥防治行動是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確定的十五項重大行動之一。在癌癥防治工作中,如何加強診療規范化及質量控制,優化診療模式?怎樣加快重大科技攻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在加強醫防融合的過程中,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3月5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兩會精英匯”以“癌癥防治:整合與共享”為主題,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公立醫院管理者,共聚一堂,建言獻策。
葛明華
于金明
張偉
陳椿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 于金明
建立“防治管”新模式
癌癥已成為導致我國居民預期壽命受損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疾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預防、治療和管理的有機結合是確保癌癥防治效果的關鍵,必須加快建立完善的癌癥“防治管”新模式。具體實施路徑有:
一、重視癌癥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要實現精準篩查,一要做到模式精準,各地應因地制宜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和多元籌資機制,形成人群篩查、機會性篩查和防癌體檢各有側重、協同推進的工作模式;二要做到技術精準,要完善癌癥篩查技術支撐體系,制定篩查技術規范,促進篩查標準化,強化新型篩查技術開發,提升篩查的便捷性、可及性;三要做到人群精準,要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有效識別高危人群和風險項目,針對不同人群開展針對性篩查,提升篩查效率。
二、大力推廣和普及腫瘤規范診療。腫瘤是一類極其復雜的疾病,患者的個體差異明顯,有很強的異質性。因此,腫瘤治療必須要做到精準和規范,特別是隨著新技術、新藥物的不斷涌現,如何在合適的時機行恰當的治療成為臨床醫生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此過程中,在專業細分基礎上進行高水平多學科診療團隊的密切配合必不可少。
三、開展腫瘤患者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目前,腫瘤疾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慢性病,其診療全程需要較長的康復期。對于癌癥的管理,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個體化分類管理,如對癌前疾病、癌前病變患者和癌癥患者進行分類管理。在患者癌前階段以實施危險因素干預為主,必要時進行臨床處置,阻斷癌癥進展;在患者癌癥治療及康復階段定期隨訪、主動關懷,密切關注患者身心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二是多形式綜合管理,全面關注癌癥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在幫助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更加注重心理關懷,幫助患者盡快回歸社會。
全國人大代表
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 葛明華
高度重視腫瘤學科建設
對我國來說,腫瘤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研究顯示,2022年,我國癌癥新發病例約482.47萬,新增癌癥死亡病例約257.42萬,癌癥結構呈現發達國家癌譜與發展中國家癌譜共存的局面。
在腫瘤防治工作中,綜合性醫院是不可忽視的龐大陣地。浙江省數據顯示,全省三甲醫院2023年手術人次中,各大綜合性醫院的腫瘤手術占比為30%~50%。全省發病率最高的十大惡性腫瘤患者中,綜合性醫院的收治量占比達90%。全省共有放療設備52臺,其中43臺分布在綜合性醫院(83%)。全省腫瘤化療人次80%以上在綜合性醫院。
相較于腫瘤專科醫院,綜合性醫院的腫瘤學科建設尚存不足,這主要表現在醫院整體重視度不足,專職腫瘤外科醫師相對較少,放療科和腫瘤內科多無亞專科等。但綜合性醫院內外科、兒科、老年醫學科等學科分布齊全,對患者的全程、全面管理能力更強。比如,醫院對腫瘤患者的并發癥、伴隨病、基礎疾病等情況有較為成熟的綜合診治體系,對高齡、低齡的腫瘤患者綜合保障經驗更足,腫瘤的早篩早查機會也更多。
無論從患者診療需要出發,還是從醫院發展需要出發,綜合性醫院都應大力發展腫瘤學科,強化腫瘤診治專業化、規范化全員培育,同時積極發揮學科齊全的優勢,實現品牌錯位發展。
近年來,浙江省人民醫院通過科、教、人三方面協同推進腫瘤學科建設。在技術管理方面,醫院以疾病為中心進行聯合診治、學術整合、系統研究,細分亞專業并按病種分區收治,全面重組多學科聯合診治(MDT),搭建腫瘤規范化診療數智質控平臺,推出系列績效措施,助力腫瘤診治規范化。在科技創新方面,醫院參照國際標準重建高質量腫瘤生物樣本庫,搭建了完整的臨床研究體系等。在人才培養方面,醫院通過建設國內一流的醫學模擬教學中心,重點提升醫務人員腫瘤微創外科技術。5年來,全院惡性腫瘤手術人次增長118%,腫瘤手術總量增長130%,腫瘤相關藥物臨床試驗(GCP)業務量增長470%,多個國家級、省部級腫瘤領域高能級科創平臺落戶醫院。
全國人大代表
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張偉
完善腫瘤防治網絡
我國幅員遼闊,當前,各地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其是某些地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缺乏設備,醫療服務能力較弱,在腫瘤篩查、診斷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難。如何打通腫瘤防治“最后一公里”,還需各地結合實際進行探索。
加快推廣腫瘤診療指南。一要制定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腫瘤診療指南,推動腫瘤診療的規范化和同質化。目前,國家層面和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等已制定一系列具體癌種的診療指南,可供參考。二要推廣腫瘤診療適宜技術,讓更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更便捷地掌握腫瘤篩查、診斷等技術。三要真正發揮培訓作用,提升醫務人員診療水平,加強腫瘤診療質量控制。
建立完善腫瘤防治網絡。2023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實施方案》提出進一步加強癌癥防治機構能力建設,完善國家—省—地市—縣四級癌癥防治網絡。在腫瘤防治網絡的建設完善中,省級醫療機構要發揮引領作用,積極創建以腫瘤專科為重點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地市級和縣級層面要設立腫瘤專病防治機構。縣級醫療機構尤其要加強腫瘤專科建設,提高腫瘤防治同質化水平。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要落實醫防融合功能,建立縣—鎮—村三級腫瘤綜合防治體系,一體化保障居民健康。
推廣全方位健康管理模式。醫學要從六個方面即“健康促進、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全方位照護健康,簡稱為“促防診控治康”六位一體健康管理。腫瘤防治尤其要注重全方位健康管理,促進防治關口前移,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腫瘤預防、篩查、早診早治,有效減少腫瘤危害,為增進群眾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國奠定良好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院長 陳椿
發揮全程管理優勢
作為綜合性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在加強癌癥診療規范化及質量控制方面,將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優化診療模式兩方面工作融會貫通,加強專科化建設。只有加強專科化建設,醫院才有生命力、競爭力。
綜合性醫院腫瘤患者多,專科門診量大,醫院需要從人員、設備配置等方面努力推進專科化建設。綜合性醫院腫瘤專科要統一制定指南和規范,從診斷標準、治療方案、隨訪流程等方面,提升臨床路徑規范化水平,為各類型、各階段的癌癥患者提供規范化治療。
近年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持續推進亞專科建設,如醫院普外科細分形成了由甲狀腺外科、血管外科、創傷外科等組成的專科矩陣。未來,醫院還將加強人員培訓,遴選學科帶頭人,推進三、四級手術進一步專業化、專科化。專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醫院需要長時間持續推進相關工作。其中,推進信息化建設和多學科診療(MDT)尤為重要,醫院要鼓勵多學科溝通,建立MDT團隊。
此外,綜合性醫院還需建立質控體系。在這方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針對胃癌手術設計并形成了成熟的臨床路徑、管理流程、質控體系。目前,我國大部分腫瘤治療質控標準由腫瘤專科醫院參與制定,未來,期待綜合性醫院腫瘤專業醫生能在其中貢獻力量。
綜合性醫院在癌癥的早診早篩,患者的全程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備優勢,也因此需承擔更大的責任,發揮在日間病房、無陪護病房等方面的管理優勢,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務。
聲音
遼寧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 樸浩哲:
預防和治療的有機結合是確保癌癥防治效果的關鍵,需要加快建立完善“醫防融合”的腫瘤防治服務體系。
遼寧省腫瘤醫院是遼寧省癌癥中心、遼寧省腫瘤防治辦公室和遼寧省抗癌協會依托單位。在區域內發揮好腫瘤專科醫院作用,做好優勢資源擴容下沉,促進提升區域內腫瘤診治能力,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醫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普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強的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指南,并通過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項目,為全省基層醫院培養千余名早癌篩查專業人才。醫院還通過“千縣工程”、腫瘤專科建設、對口支援等形式搭建起高質量腫瘤規范化防治的縣域網絡體系,幫扶具備條件的二級及以上醫院設置腫瘤科,開展癌癥篩查和常見多發癌種的一般性診療。只有各級醫療機構根據自身功能定位通力合作,才能盡快建立完善“醫防融合”的腫瘤防治服務體系,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 林桐榆:
腫瘤規范化治療包含三級預防:一級預防是病因預防,二級預防是早診早治,三級預防是規范治療。多學科、個體化是提高腫瘤診治水平的方向。
國家衛生健康委于2021年印發《腫瘤診療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國家癌癥中心也針對16個癌種建立相應的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及專業委員會。
在這個過程中,全國示范建設單位應起到帶頭作用,國家癌癥區域醫療中心要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覆蓋更多醫院。當然,各省腫瘤醫院或綜合醫院的腫瘤中心也應通過醫聯體帶動地市級和縣級醫院的腫瘤診療規范化發展。
希望國家持續加大在腫瘤診治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促進相關研究,更快推進基層腫瘤診治的同質化。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院長 田輝:
腫瘤診療必須規范標準。國家、山東省均已成立腫瘤質控中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也按照相關要求建立腫瘤質控標準和體系,不斷提升腫瘤診療規范化水平。
腫瘤治療需要多學科合作。憑單一專科力量很難提升腫瘤術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醫院應積極推動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
腫瘤防治需要上下聯動。醫院要通過醫聯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促進醫聯體單位腫瘤篩查、診斷、治療能力的提升以及診療服務規范化、同質化建設。
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 殷詠梅:
為提升腫瘤診療規范化和質控水平,腫瘤專科醫院、綜合性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各司其職,發揮自身優勢。
一方面,需加強對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腫瘤專科人才的培訓力度,定期開展專業考核,促進其樹立規范化診療理念,加深對規范化診療的了解,提升診療能力和水平。可針對年輕醫生常態化開展“三基”培訓與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其職業晉升衡量體系。
另一方面,醫院、學會、媒體等需形成合力,開展有關常見病、多發病的健康科普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針對確診患者,醫院需利用隨診、隨訪等機會做好科普教育,幫助患者樹立信心,與醫務人員合力提升治療效果。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 宋玉琴:
作為臨床醫生的有力武器之一,抗腫瘤藥物的不斷推陳出新讓腫瘤治療模式不斷改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牽頭或直接參與了全國3/4的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見證了我國抗腫瘤新藥研發步伐的加快,也看到了許多腫瘤患者從中獲益。
盡管如此,我國抗腫瘤新藥研發仍存在不足之處。一是原創性藥物不多,因為基礎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的投入。二是我國很多常見瘤種缺乏新藥,如胃癌、食管癌、肝癌等在西方國家發病率低的疾病,國外藥企較少進行相關藥物研發。因此,我國應重點針對這些瘤種研發新藥,讓患者切實受益。
陜西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王國慶:
在腫瘤防治協作網絡的建設中,大型三甲醫院、腫瘤專科醫院應立足自身專科優勢,發揮好技術引領和科技攻關作用。
一要探索開展疑難復雜腫瘤的防治工作,建立完善腫瘤診療質控標準,建立健全腫瘤防治體系,發揮好優質醫療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規范臨床診療行為,引領行業同質化、高質量發展。
二要探索開展腫瘤創新藥物、創新技術的臨床試驗工作,高標準組織、評價、完成臨床試驗,緊跟國際腫瘤診療前沿技術,不斷提升國內腫瘤診療水平。
三要積極開展診療技術、適宜技術、服務模式等的推廣普及工作,積極推動腫瘤診療規范化培訓工作,整體提升區域內腫瘤防治水平,方便患者就近獲得更高質量、更好體驗的診療服務。
本報記者 孫夢 吳剛 寧艷陽 張漠 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