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4-03-08 08:37:03
原標題: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代表委員為何聚焦“他們”?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代表委員為何聚焦“他們”?
來源:中國環境報
◆本報記者王琳琳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國家之魂。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如何深入推進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更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念茲在茲的所在,每年都有不少相關提案建議。記者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不少民主黨派和代表委員在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言獻策時,“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到了同一個群體——青少年。
例如,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提出,在各級各類學校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項目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提出,將“非遺”充分融入學校美育課程體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民進中央也提出加強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
為何他們的目光會聚焦青少年?如何加強青少年傳承教育,他們提出了哪些建議舉措?
認識有了,推進仍不足
民進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向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文化遺產教育,有助于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能夠幫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擔起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楊朝明也指出,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是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和推動民族文化復興的百年大計。因此,必須立足長遠,繼續加大力度,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把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實、更有成效。
近年來,我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本、進課堂,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還存在許多不足。
民進中央指出,當前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文化遺產教育資源不均衡;文化遺產教育對青少年正確認識“文化碰撞”的引導不足。楊朝明在深入調研實踐中也發現,傳統文化進校園明顯存在許多地方重視不夠、落實不力甚至表面化、形式化等諸多問題,存在與應試教育不相協調,價值教育、道德教育和心性教育內涵不足的情況。
納入課程體系,深化學習方式
為更好地做好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兩會代表委員紛紛支招,提出了許多“金點子”。
綜合來看,這些舉措表述或有不同,但最終都落腳到明確教學任務、完善課程設置、加強活動開展、形成教學合力等方面。
在明確教學任務上,楊朝明建議,國家層面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委員會”,具體領導、指導傳統文化教育落地,通過正式文件明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為必修課,制定各種有利于推動、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配套政策、措施,統籌傳統文化向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滲透,優化各種傳統文化教育與研究機構以通學理、育師資,在學校設置教師專職編制、專項經費投入等。教育部門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的執行機構,負責課程設置規劃、教學綱要制定、指導教材編制、教師遴選培訓,以及促進落實、監督檢查等,將責任具體化、明確化。
在完善課程設置上,田靜建議,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加強研究,做好相關課程設計、設置。如在中小學固定設置“非遺”專門課程,并以“非遺”保護傳承和相關“非遺”項目為重點統一編寫教材。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文聯副主席、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宗庸卓瑪建議,編寫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文化遺產傳承教材,確保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趣味性。
在這個過程中,代表委員們提出,要重視納入地方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民進中央提出,推動形成更多以當地傳統手工藝和習俗為主題的腳本教材,將博物館納入文化遺產教育體系,與學校聯合開發適用于青少年的教育課程、教育活動。田靜也表示,各地應結合本土代表性“非遺”項目,充分挖掘本土教學陣地,吸納社會資源,開設校地課程或特色課程,豐富美育教育資源。
加強有機融合,動員多方參與
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傳統文化教育更強調實踐教學和活動開展,如何優化資源配置,采取切實舉措,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與參與度,代表委員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宗庸卓瑪提出,開展文化遺產傳承主題實踐活動,如舉辦文化節、文化展覽,開展文化體驗等,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感與參與度。田靜建議,通過大力開展“非遺”通識教育、手工體驗、文化鑒賞等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不斷強化學生的人文底蘊、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
在“建”上下功夫,在“用”上見成效,則是連玉明提出的觀點看法。在他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依托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紀念館、影劇院、考古遺址、文化書院等載體,建設一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以戲劇、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擴大思政育人空間。同時,還要引導青年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實踐教學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高端研學結合起來,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
不過,傳統文化的教學不能脫離于整體教學之外。為了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楊朝明提醒,“堅持系統完整、持續深入、回歸經典、弘揚精華、知行合一、學思并重原則”。
楊朝明建議,將傳統文化必修課教學與整個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以文化經典、思想精粹、精神內涵、傳統美德、文化常識為主要內容,以理解中華文明、培育核心價值、弘揚中國精神、筑牢民族根基為教育中心。
“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下,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才能做得更深、更實、更有成效。”楊朝明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