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03-11 11:42:03
原標題:面向產業需求 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型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面向產業需求 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型
來源:中國教育報
煙臺南山學院秉承“黨建引領,立德樹人,校企一體,協同育人”的辦學理念,立足地方性應用型大學建設,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深入實施教研產“六個一體化”融合路徑,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中持續優化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提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精度,完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過程,注重創新創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形成了“335”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型。
建構“三型”知識體系
培養應用型人才
專業型:培養學生在特定學科或領域中了解與掌握專業理論和技術、行業規則、工作流程、研究方法等,并形成能夠在實際中靈活運用的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在某種行業、環境、工作、活動等特定條件下履行崗位職責所必需的知識積累。
復合型:培養學生圍繞自身專業知識主動進行跨學科知識融合,積極與其他專業相近的、有較大相互作用的知識進行交叉連接,形成一種跨學科專業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解決復雜的應用問題。這是學生成為復合型知識人才的重要知識積累。
創新型:培養學生在專業知識基礎上進行改進或擴展而得到新知識,形成獨立思考、探索和實踐所具備的創新思維、創新實踐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發明新技術、提出新方案、發現新應用等。
著力“三種”能力提升
培養應用能力
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和挑戰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觀察與動手能力、研究與學習能力、思考與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學校通過開展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科研項目、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式促進學生能力提升。
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創造新的產品或服務并將其推向市場轉化的能力。包括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創業技能、團隊合作能力等。學校通過頭腦風暴、逆向思維等方法,組織學生參加創新競賽、創新實踐等,學習創業知識、解析創業案例等,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
持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我驅動和自我激勵,主動地、有計劃地獲取知識、提高技能、適應新環境、拓展職業范疇和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學校引導學生形成對新知識、新技能和新經驗強烈的興趣與渴望,使其善于對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過程進行反思與評估等,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使其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等。
注重“五類”素質養成
培養立身素養
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習得良好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使得學生對歷史、文化、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責任意識、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塑造心理健康、情趣高雅、豁達自信、談吐文明、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立德為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品質、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引導學生對道德判斷、道德原則的理解和認識,以及對道德價值的重視和認同,確立正確的道德情感,實踐積極向上的道德行為,形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道德修養。
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理解與掌握,以及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研究中問題的提出、假設的建立、實驗的設計、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的方法。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發展觀,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積極參與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數字素養:培養學生具備數字獲取、制作、使用、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素質與能力,促進學生樹立數字意識,擁有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數字社會責任感等。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數字意識,鍛煉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數字化能力,積極運用泛在的數字化平臺與資源進行探索和創新。
綠色素養:培養學生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知識、綠色意識和綠色行為,引導學生樹立綠色發展觀。學校通過綠色素養課程建設與文化建設,推動綠色生態文明觀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提倡良好的綠色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綠色素養。
(楊萬利 劉敏 唐立波 宋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