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3-12 08:04:03
原標題:廬山是首詩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廬山是首詩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朱 虹
廬山是“世界文化景觀”“世界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不僅歷史悠久、人文厚重,而且生態優美,是舉世公認的生物多樣性寶庫,與江河湖海襟連,中心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超過90%。歷史上,眾多名人雅士登臨廬山、研究廬山,其成果主要表現形式是詩歌。據統計,共有3500多位文人寫下了1.6萬多首詩歌詠唱廬山。現選取其中五首經典作品與讀者一起品賞。
第一首是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宗,家住廬山之麓,這里的南山即是廬山。芬芳的菊花隱著一道籬笆,陶淵明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首望,美麗廬山入眼簾。日落時分,云霧繚繞,飛鳥成群結隊飛回。此詩既寫了廬山自然的優美風景,又寫了廬山愜意的生存狀態、生活的放松心態,尤其是一個“悠”字,充分展現廬山的最大特點和優勢。
第二首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被贊為“詩仙”,詩人的心與山相連。他贊美廬山說:“予行天下,所游覽山川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李白先后五上廬山,寫下了40余首詩,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這首《望廬山瀑布》。首句告訴人們,陽光照耀香爐,朦朧的紫色籠罩在山峰之上,而云霧就是這香爐散出的輕煙。以“遙看”領出的第二句,仿佛是一聲驚嘆,壯觀的瀑布突然映入李白的眼簾。“遙看”不僅將瀑布的空間感描寫出來,也顯示了大自然的偉岸與人的渺小。在這兩句的鋪墊下,李白在最后兩句詩里完全飛了起來,將廬山瀑布的壯麗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詩贊美廬山生態風景的萬千變化,用夸張的手法將瀑布、九天、銀河等相連接,體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第三首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本在京中做官,因直言不諱,冒犯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謫居九江四年,并營建了一座自己的廬山草堂。大林寺在廬山的大林峰,為中國佛教圣地之一。白居易以桃花代春天,用淺顯的語言描述了高山與平地的溫度之異導致花開花落的時差。聯系作者創作的背景分析,詩人正在潦倒失意之時,不知去哪里尋找自己的春天,現在卻從現實世界的平地,來到仿佛仙境的高山,找到了新的春天,覓到了自己實現理想的仙境。這里是神奇的廬山,也是陶淵明“桃花源”后又一處新的桃源,使他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
第四首是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熱愛廬山,曾四過廬山,留下50首詩歌。這首詩中的西林壁在廬山西麓,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開頭兩句描繪了廬山的溝壑縱橫、峰巒起伏,確是移步換景、千姿百態。后兩句是借景說理——人們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為廬山的峰巒所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只能看到不同的內容。蘇軾告訴人們,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觀察范圍,即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最難看清的也正是自己。雄奇險秀的廬山,由此留下了永久的哲思。
第五首是毛澤東的《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澤東甚愛廬山,他在廬山共住了126天。此詩是他1959年第一次登廬山所作。首聯兩句寫廬山的地貌特色和優良生態環境,廬山奇秀甲天下,恰是天外飛來。廬山不僅是“飛峙大江邊”,可以說,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座名山像廬山這樣四面環水、美不勝收。它北瀕中國第一大江長江,東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面是國家風景名勝區廬山西海,而南面有三疊泉瀑布。接下來兩句一冷一熱,為什么要冷眼“向洋”?什么叫熱風吹雨?冷是冷靜觀察世界形勢,冷眼看待國際上反動勢力的叫囂;熱是對中國人民熱情奮斗的肯定。毛澤東縱橫看萬里,思緒接千載。九派是指贛、鄂、湘的九條大河,黃鶴是指武漢三鎮,歷史上因有美麗的傳說被稱為白云黃鶴之地。而三吳泛指江南吳地,重點是東吳蘇州、中吳常州、西吳湖州。作者繼續看到長江下游,浪濤滾滾、水霧茫茫。最后兩句,毛澤東看到了自己的住地廬山美廬的腳下,并用疑問句方式說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古代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系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廣協會會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