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3-13 08:59:03
原標題:以科技創新促中醫藥新質生產力形成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以科技創新促中醫藥新質生產力形成
來源:人民政協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中醫藥是我國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則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部署的重點任務。如何加快形成中醫藥產業的新質生產力,進而促進中醫藥的高質量傳承創新發展?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高等醫學研究院教授孫蓉有諸多思考。
“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中醫藥,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面前,既是我國參與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之一,也是促進我國醫藥產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抓手之一。”孫蓉坦陳,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選題,但是目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距離形成獨具特色的、以創新為特點、以質優為關鍵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應進一步有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構建中醫藥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孫蓉認為,促進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首先需要進一步堅持“四個面向”,聚焦腫瘤、心腦血管、代謝性疾病等常見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中醫藥優勢病種和預防保健特色,切實做強自主創新鏈,徹底打通成果轉化鏈。
孫蓉說,中醫藥幾千年的臨床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的諸多科技成果有待用現代生命科學的語言講清楚療效和作用機理。因此,可聚焦腫瘤、心腦血管、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用現代科學數據把“中醫藥優勢病種”梳理清楚,并把這些優勢病種的科學原理解釋清楚。
“講清楚‘中醫藥優勢病種’的療效和作用機理,需要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和產業化的創新鏈,在科研源頭就緊密實施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還需要通過有組織的科研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來實現傳統中醫藥創新與現代診療標準和市場的和諧對接。比如,針對符合中醫藥理論、臨床療效確切、市場應用廣泛的中藥大品種,進一步加強有組織、高水平、應用牽引的基礎研究,解決科技成果‘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的問題,能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進程,進而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并推動中醫藥成為中國醫藥創新的‘芯片’之一。”孫蓉表示。
推進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還需要加強國家對各部門政策、科技政策的科學統籌,讓創新產品價格“有優勢”,企業“有利潤”,創新主體“愿創新”。孫蓉介紹,科技創新尤其是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是加快實現中醫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關鍵支撐,也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新動能,其中要著重發揮企業這一創新主體的作用。
“在主體作用發揮過程中,宏觀政策體系若統籌設計不夠、不成體系,就不能形成政策合力。如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技金融、科創板、創新產品應用等政策的統籌不夠,就會阻遏中醫藥創新業態形成,讓企業最終失去創新的能動性。”孫蓉建議,從國家層面建立工作機制,統籌推動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加強各類政策間內容協同、功能互補,進而形成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政策合力。
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是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堅力量,更是“國之利器”。在孫蓉看來,促進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還應加強中醫藥國家重大創新平臺的布局建設。
“具體來說,加強中醫藥國家重大創新平臺的布局建設,一方面,需要科技部、發改委、教育部、中醫藥局等部門,統籌考慮中醫藥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的布局。另一方面,國家層面也要形成以創新價值、能力水平、貢獻大小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持續釋放人才創新發展活力。比如,對確有真才實學的中醫藥人才,適度放開年齡等限制,既要鼓勵年輕人才在基礎研究中挑大梁,又要持續支持長期深耕中醫藥領域埋頭苦干的本土人才。”孫蓉最后建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