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03-13 10:03:03
原標題:培根鑄魂 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培根鑄魂 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孩子和花朵一樣,只有在幼小階段扎牢根須,才能綻放出絢爛的光彩。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實驗小學多年來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主線,以校園文化與德育活動為載體,不斷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全環境育人網絡,逐步構建起培根鑄魂的“好習慣+”德育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其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基。
細化德育內容,確保培養有章可循
為引領學校德育工作有序推進,博興縣實驗小學根據時代發展特點和學生發展需要,從常規習慣培養和精神層面培育兩方面入手,構建系統的“好習慣+”德育課程體系,讓良好的做人、學習、生活習慣融入學生心靈,印在他們成長的足跡里。
堅定常規教育,促進學生習慣養成。為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學校明確規定了常規習慣的內容,涵蓋路隊、禮儀、衛生、兩操、紀律等多個方面,并針對每一種習慣制定了詳細的養成細則,讓好習慣養成教育有據可循、有標可查,切實做到可感知、可操作、可評價。
拓寬精神內涵,促使學生素養提升。為豐富習慣養成教育的內涵,學校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名師資源等校內外資源,用整體視野規劃每一個好習慣養成教育主題,如理想信念教育、時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并細化好其內容和目標,達到低、中、高學段同一主題的系列化螺旋上升態勢,促進好習慣養成教育校本化、整體化、系列化。
開展實踐活動,搭建多元成長平臺
活動即載體,潤物亦有聲。主題實踐活動是博興縣實驗小學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喜愛且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
創新常規活動,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角”。為踐行“以師生為中心、學生扮演主角”的辦學理念,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監督崗等常規活動,通過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強化主人翁意識,在校園中真正動起來、活起來。
豐富主題活動,渲染校園生活色彩。為增強習慣養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以主題專項活動為載體,積極推進“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創建活動,如圍繞“源、詩、測、食、風、影、農、韻、躍、繪”10個核心字開展“二十四節氣”研學活動,采用“課前三分鐘演講”的形式開展黨史主題教育,評選“小小代言人”進行以愛學校愛家鄉為主題的“在知愛建”宣講等,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紅色文化教育。
強化藝體活動,搭建自我展示舞臺。為搭建學生展示個性特長的舞臺,學校構建自主選擇、全員參與、自我展示的社團活動課程體系,組建“夢之韻”、“夢之舞”、布老虎、乒乓球、花樣跳繩等68個社團,開展葉畫展、布老虎制作、社團展示等藝體活動,不僅讓學生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培養了他們的興趣特長和多維能力。
開展勞動教育,樹立終身勞動觀念。為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學校創造條件和機會,要求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如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走進社區開展垃圾分類、文明出行、低碳環保等文明實踐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到博華農業校外勞動實踐基地開展施肥、澆水、除草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
創新評價機制,激發向上向好動力
為推動德育目標的有效落地和德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博興縣實驗小學創新德育評價機制,對學生習慣培養的過程和效果進行多元化評價,讓每一名學生的臉上都綻放出自信和成就的光芒。
養成習慣“儲蓄”,實現全員全程育人。博興縣實驗小學的學生人手一本“好習慣銀行星章護照”,在學校和家庭的活動中,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通過“乒乓星章”獎勵學生,每一個“乒乓星章”都記錄著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每周班主任根據“乒乓星章”數量選出當周“班級之星”,每個月選拔月度“校園標兵”,學期末根據星級評價方案評選“最美班級”和“實小好少年”,為他們頒發獎牌和“乒乓玩偶”。同時,每個月根據各班常規成績評選出“創優班級”和學校最高獎——“校長獎”。這些獎項激發了學生的榮譽感,激勵學生朝著更加優秀的目標邁進。
巧借問題清單,提升班級管理水平。學校制定各項常規檢查細則和評價標準,采取定時檢查和不定時抽查相結合的形式,用問題清單的形式及時反饋檢查結果,既讓班主任看得明白,又讓整改更有針對性。
拓寬共育渠道,護航健康快樂成長
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在豐富的德育活動中,在多元的評價機制下,構建校家社“三位一體”的全環境育人網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
創新家庭作業,系牢家校共育紐帶。布置“集五福,探尋年味”寒假系列特色實踐性作業,讓學生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居家健身和每日一項家務勞動是學生必做的家庭作業;鼓勵學生每晚觀看《新聞聯播》等電視節目了解國家大事……一系列的家庭實踐性作業,不僅實現了作業的多元化、多樣化,也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認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家長漂流日記”,傳遞家校合育真情。學校開拓家校共育新思路,讓父母加入同寫隨筆的行列,通過“家長漂流日記”記錄孩子的成長。或是一次餐桌旁的對話,或是一次不良習慣的矯正過程,或是一次教育契機的捕捉……一本本精美的日記,漂流的不僅僅是文字,更傳遞出關愛、信任、共享和智慧。
固化溝通形式,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家長會是家校溝通的基本形式之一,無論是云端相約還是線下齊聚,學校始終以問題為導向,讓家長認識問題、現身說法,配合學校解決問題,凝聚家校合力。“家長開放日”則是深受家長喜愛的家校溝通方式。在妙語連珠的語文課、趣味嚴謹的數學課、美妙歡快的音樂課上,在精彩紛呈的運動會、會操比賽、兒童節慶典等活動中,家長們看到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進一步增強了家校間的互通共融。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良好的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是立身處世之基,能助力學生走得更穩、更實、更高、更遠。當然,德育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未來,博興縣實驗小學必將堅持以生為本,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合作,繼續深耕“好習慣+”德育課程體系,夯筑德育基石,錘煉德育特色,用心用情做高質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值得回味的幸福童年,讓每個生命都綻放不一樣的精彩,打造獨具特色的博興教育新品牌,為博興教育和體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實小力量。
(王鳳強 王立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