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4-03-20 16:14:03
原標題:讓志愿服務的“藥”味兒更濃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讓志愿服務的“藥”味兒更濃
來源:健康報
□北京大學醫學部 韓朵
志愿科普服務團成員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開展入戶調研。北京大學醫學部提供
“藥什么時候服用最合適?”“用藥為啥不能‘隨大流’?”“用藥后出現哪些不適癥狀要警惕?”北京大學藥學院“健康中國安全用藥”志愿科普服務團(以下簡稱“志愿團”)成員,近期在北京市海淀區海淀街道倒座廟社區開展公益科普活動,向社區居民普及用藥知識,針對大家關心的用藥問題答疑解惑。
如今,許多北京大學藥學院學子早已將“參加志愿團活動”列入了自己的日程表中。志愿團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北京大學藥學院的學子組隊到一些偏遠鄉村開展用藥問題調研。志愿團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8年多來,團隊成員秉持“奉獻青春,造福人民,錘煉本領,扎實實干”的宗旨,面向公眾開展健康科普工作,扎根鄉村田野進行專業調研。志愿團逐漸發展成為一支集思政育人、專業拓展、科普宣傳、志愿服務、實踐調研于一體的服務團隊。如何讓志愿服務的“藥”味兒更濃?北大藥學青年們在實踐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深入基層,扎根鄉野
發青年先聲
“您吃水果、蔬菜的頻率如何?”這是志愿團成員2022年8月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大黃灣村對居民進行健康調研時的一個問題。面對這個問題,很多老人回答:蔬菜經常吃,水果基本不吃,太貴了。“這讓我有一種從自己口中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荒誕感。”藥學院2021級本科生史錦仕說。他在村里還曾遇到了一名年逾八旬的獨居老奶奶。她身患多種慢性病,買藥需要到幾十公里外的鎮上,很不方便。“這些事讓我們體會到,距離全民健康、安全用藥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史錦仕說。
志愿團成員分組對大黃灣村居民進行走訪調查,與村民密切交流,了解當地中老年人患慢性病種類、使用藥物、生活習慣,以及他們對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認知等情況。志愿團成員還為老人們講解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診斷標準、典型癥狀、用藥指南,以及具體的防治措施等。
近年來,志愿團以老人、孕婦、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入校園、下鄉村、進社區”為抓手,通過撰寫科普文章、制作科普視頻、舉辦科普講座、組織科普擺攤、進行科普調研等多種形式開展志愿活動。活動同時結合社區勞動、兒童助學、健康義診、學科論壇等多種形式,豐富了服務項目,提升當地民眾安全用藥、健康生活的意識。2023年,志愿團共前往3個省份的10個社區、村鎮開展志愿服務,入戶走訪、一對一訪談300人次,累計服務約760人次。活動相關報道被多個新媒體平臺轉載,總閱讀量超10萬次。
夏天入戶調研時,有老婆婆邊回答問題邊用蒲扇為大家扇風;在社區進行科普宣講時,有居民冒著大雨來參加活動。這些點滴讓藥學院2021級本科生歐穎珊很感動。“我們感到志愿服務是有意義的,也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歐穎珊說。志愿團成員真正領悟了實踐的意義,也理解了“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才有真情”的內涵。
向內深耕,向外拓展
修專業學問
如何不讓志愿服務流于形式?志愿團分別依托藥事管理與臨床藥學系、院團委的“雙梁”,以及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學術組、活動組、宣傳組、事務組這“四柱”,使藥學青年志愿服務更專業化、規范化、體系化。
志愿團的活動向內深耕,堅持“學研志愿”一體化。藥事管理與臨床藥學系黨支部書記、副教授謝曉慧表示:“低年級本科生專業知識缺口較大,為了保證活動質量,活動前的培訓非常必要。此外,還應有足夠比例的臨床藥學專業研究生參與。”藥學院2019級長學制學生朱澤航記得,志愿團的每名成員都需要系統學習藥物治療學課程,每月會有專業教師為大家培訓督導并完善宣講內容。此外,學院還會以碩士、博士研究生為科普指導主力,本科生為群力,充分發揮“傳幫帶”的志愿精神,切實做到嚴把志愿入口關、夯實科普質量關。“通過全程參與志愿服務,我們對自己的專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朱澤航說。
志愿團還向外拓展,通過積極調研、學習來“查缺補漏”。在江蘇省南京市,團隊向兄弟院系請教特色做法;在甘肅省皋蘭縣,大家細致調研了當地醫院用藥現狀;在“全國安全用藥月”活動啟動儀式上,志愿團作為全國唯一的科普志愿者代表單位,其團隊成員與衛生健康管理部門相關人員交流科普心得,學習國內最新的用藥提示。
常研才能常新。志愿團根據目標人群或疾病特征,以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藥師協會等發布的用藥指南為指導,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本著“專業化視角、通俗化表達、精細化呈現”的目標,將科普內容進行整理,形成了用藥科普方案。
在志愿團的活動中,教師的全程引領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為深度參與志愿團項目的專業教師,謝曉慧精心籌備了“合理用藥概念解析”專題講座,在活動前對志愿團成員開展培訓。作為隨隊指導老師,謝曉慧不僅面向當地基層醫務人員以及公眾開展合理用藥科普講座,還為同學們準備的科普講座內容、為公眾發放的科普宣傳材料等逐一把關指導。“這樣不僅可以帶領同學們了解基層藥物使用及合理用藥現狀,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還能夠鍛煉同學們的組織溝通能力、查閱文獻能力,以及匯總分析數據能力,幫助他們學以致用。”謝曉慧說。
對于參加志愿團的學生來說,“俯下身來”“扎根泥土”從來都不是空話。“通過志愿團活動,我感到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并不是空洞的,而與大眾密切相關。這是我們離開象牙塔、走進社會學習的好機會。”藥學院2023級研究生吳子楠說。
初心不改,溫情不變
引志愿風尚
8年多的時間,600多名北大藥學青年先后投身安全用藥科普志愿服務,足跡遍布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湖北省武漢市、北京市門頭溝區、山東省滕州市、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河北省石家莊市、云南省玉溪市等20多個地區,為當地居民普及安全用藥知識,幫助老人、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選對藥、買對藥、用對藥,服務數萬余人次。
一路走來,志愿團曾獲評為首都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北京市海淀區優秀志愿服務項目,斬獲2023年“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還獲得了“北京大學十佳志愿者團隊”的榮譽稱號。用腳步丈量祖國錦繡山河,用言語傳播安全用藥知識,用雙耳傾聽人民群眾的需求,用雙手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志愿團成員用自己的行動,助力構建安全用藥“防護墻”。
“把書讀厚,把話講白”是藥學院2021級本科生陸梓儀堅持的原則,她認為,只有深耕專業,再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專業知識傳遞出去,才能實現“醫藥啟民”。
藥學院2020級本科生袁濤有著自己的思考。“志愿團的活動是為了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這需要我們大膽地走出去,通過宣講、交流、提問,在不斷的溝通和反饋中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幫助。”袁濤建議,可以通過和當地建立長期合作,更好地了解志愿團的宣講是否發揮了切實作用,從而靈活調整宣講的內容和形式。
史錦仕也有類似的體會,在入戶調研時,他發現很多公眾,特別是農村地區居民用藥不規范的根本原因并不僅是用藥知識的匱乏,他們的經濟條件也帶來了限制。因此,他建議學校可以與當地政府和鄉村建立三方合作機制,通過開展“舊藥換新藥”等活動,切實引導居民安全用藥。
北京大學藥學院黨委副書記趙姍介紹,未來,志愿團將走向更廣闊的平臺,探索更多服務形式,從即時的線下訪談到長期的線上追蹤,從教室里的科普講座到網絡平臺上的健康專題系列小課堂,從主要面向中老年人群體到面向更廣泛的受眾,為推進“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貢獻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