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4-03-21 09:51:03
原標題:多一點宣傳創意 增一分安全意識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多一點宣傳創意 增一分安全意識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余嘉欣
金融消保在身邊,保障權益防風險。為保護消費者權益,3月份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圍繞增強消費者風險防范意識、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投資、提升消費者依法維權能力等方面,集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教育活動。
聚焦重點人群“精準”反詐
“這次活動讓我增加了對金融知識的認識和了解,更提升了金融安全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金融觀,防范‘金融陷阱’。”一位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聽完現場授課后,對郵儲銀行的工作人員說。
大學生、老年人等群體是金融反詐宣傳工作的重點人群。聚焦新市民、農村居民、“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各家金融機構舉辦了多樣的特色宣傳活動。
在河南,中信銀行鄭州分行成立了“反詐宣傳隊”,特別針對老年人開展以“守住錢袋子 共建美麗家”為主題的反詐小劇場活動,說唱、相聲、演講……各種演出笑中有料,獲得了現場觀眾陣陣掌聲。在安徽,杭州銀行合肥分行聯合肥西縣公安局來到安徽財貿職業學院,“校銀警”聯動為在校師生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授課。在深圳,浦發銀行深圳分行菜市場攤位張貼反詐標語,提醒老年人在裝滿“菜籃子”的同時也注意守好“錢袋子”。
特色金融宣教活動正觸達更廣泛的群體。聚焦盲人群體,浦發銀行沈陽分行創作了金融知識有聲讀物“童聲消保”,還專程將“聽得見”的金融知識送到盲童學校,幫助孩子們掌握金融知識;交通銀行無錫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金匱學苑”邀請梁溪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走進基地,開展“微笑暖陽”公益課堂金融研學。上海市涉外服務酒店的外賓服務人員還收到了浦發銀行送來的五大常用貨幣的防偽知識指南,提高其外幣反假能力。
形式多樣開展“立體式”宣傳
豐富宣教形式,加大督導力度,銀行業開展“立體式”宣傳以加強消費者風險防范意識。
官方微信、微博、網站、短視頻等線上平臺已經成為各家銀行新的宣傳陣地。農業銀行推出“農情消保”數字化展廳,打造了“青綠消保講堂”,全方位、多角度普及金融知識,聯動主流媒體,讓金融知識飛入千家萬戶,融入消費者日常生產生活。建設銀行推出一系列“以案說險”及風險提示案例,做好金融知識普及,幫助消費者提升防范風險能力。
線上宣傳覆蓋面廣,線下活動的講述則讓金融知識宣教更加深入人心。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成立“海島宣傳隊”,走進大澳碼頭,面對面、零距離為漁民講解金融消保知識;在遼寧,交通銀行走進全省11個地區近20所學校,開展“開學金融課 消保伴成長”活動,打造優質校外“一堂課”;浦發銀行發出37趟“金融知識專列”開往全國各地,將金融知識送往千家萬戶,融入消費者的衣食住行……
營業網點成了各家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知識宣教活動的“大本營”。工商銀行各級機構通過廳堂微沙龍、“一對一”講解等方式,在營業網點普及重點產品注意事項、自助服務使用技巧等知識。在廣州,中信銀行在多個網點開展反詐趣味活動,開展微課堂,將防范電信詐騙知識融入迎春主題活動,使得宣教活動更加有趣、生動。
科技賦能筑牢“防火墻”
“現在金融詐騙、電信詐騙成為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為了維護客戶金融財產的安全,中國銀行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了我們自己的‘網域風控系統’,構建起了覆蓋全面、監測智能、運營高效的反欺詐平臺,有力地保障了用戶資金和賬戶的安全。”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在《消保行長說》訪談中表示。
“提前識別,科學反詐”,技術手段被視為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重點抓手,在實踐中,商業銀行及金融科技集團正不斷加強風控技術手段的創新與應用。建設銀行深圳分行依托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先進數字化手段,搭建風險事件攔截成功率達95.82%的智能“風控大腦”模型,有效保護客戶賬戶資金安全。桂林銀行搭建了反電詐預警監測風控體系,著力提升事中風控技術,助力公安部門有效打擊詐騙分子,創造了良好社會環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