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03-23 14:16:03
原標題:建水巧媳婦 仗“剪”走天下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建水巧媳婦 仗“剪”走天下
來源:農民日報
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跟當地的干部群眾聊起“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大家都會不自覺地冒出一句話:剪刀一響,黃金萬兩。這支5000余人的龐大團隊,每年創收都以億元計算。一雙巧手,一把剪刀,一路勞苦,成就了今天響當當的勞務品牌。
這不禁讓人思考,在整個葡萄產業巨大的勞務用工群體中,為何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能獨樹一幟?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進勞務品牌建設,以期借品牌效應廣開就業門路,提升務工人員就業質量。然而,這關乎的是一系列問題:如何找準產業特性打造勞務品牌?如何調動務工人員的積極性?如何有效地釋放勞務品牌效應?
一段時間以來,記者追尋著建水巧媳婦們忙碌的身影,與她們暢聊過去和現在,從中尋找解題答案,以期對那些正在起步或成長中的勞務品牌有所啟示。
普通剪刀變成了生產工具
建水素有“天然溫室”之稱,獨特的氣候條件使這里的葡萄具有成熟早、品質優良的特點。早在十余年前,建水縣就開始引進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種植戶和企業到縣里投資發展葡萄產業。
隨著建水葡萄產業的發展與壯大,當地種植戶為美化葡萄串形、提升葡萄質量,開始對其進行修枝、疏果等工作,于是,大量女性務工人員進入葡萄種植基地。在懵懂與勤奮中,她們把一把普通的剪刀變成了生產工具。
建水縣南莊鎮南莊鋪村村民吳國萍是最早一批掌握疏果技術的巧媳婦之一。
吳國萍掰著指頭算了一下,然后微笑著對記者說:“從2014年開始干,到今年整整十年了。只記得當時老板娘教大家如何疏果,我就照著樣子修剪了兩串。老板娘看了就夸我,‘你修得很好呀,悟性不錯’。”
從那以后,吳國萍便開始拼命“煉”技,有不懂的地方就向別人請教,縣里農業部門的葡萄疏果技術培訓班更是一次都舍不得落下。“當時大家都拼了命地學習疏果技術,是因為疏果工比其他工人一天能多掙好幾十塊錢。”吳國萍加重了語氣。
在記者的采訪中,像吳國萍一樣和建水的葡萄產業一起成長起來的疏果工比比皆是。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建水葡萄產業,就沒有“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更不會形成今天的勞務品牌效應。
比吳國萍早三年學習葡萄疏果技術的南莊鎮余官沖村村民舒美玲,對此感受更是深刻。她告訴記者,當時就靠著路邊攤上10塊錢一把的剪刀,自學疏果技術,與葡萄種植戶不斷地磨合,才有了今天的自信與從容。
南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包明,見證了建水葡萄產業的發展與疏果隊的成長。他說:“2012年到2015年,是疏果隊的形成期。人數少、技術還不穩定,主要服務建水的葡萄種植戶,這是疏果隊在形成期的主要特點。”
這一時期,建水縣也開始探索與嘗試,希望借助政策優勢,比如加大對葡萄產業發展的支持,開展簡單實用的葡萄種植管理技能培訓,為疏果工提供勞務用工信息等,以更好地“呵護”疏果工的成長。
一門心思磨礪疏果技術
在云南很多地方,人們都將掙錢、賺錢說成“苦錢”。一個字的變化,透露了太多不為人知的難。吳國萍說:“那些錢都是苦回來,甚至是拿命拼回來的。在疏果季,大家每天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而且一直站著,很熬人。”
和吳國萍一樣,舒美玲每每回想起那些年吃過的苦,至今仍記憶猶新。尤其是在2015年到2017年,逐漸壯大起來的疏果隊處于技術的提升期,大家都在一門心思地磨礪技術。“不吃苦,哪能練出真本領來。”舒美玲說。
吃苦對于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的工人而言,那是“家常便飯”,是一把把用壞的剪刀,是手指上堅硬的老繭,是一次次長途跋涉與輾轉,是因長時間站立而浮腫的小腿……
每當葡萄進入疏果期,“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就要切換到與時間賽跑的模式。同時,開啟這一模式的還有縣里、鄉鎮上默默為疏果隊“護航”的人,包括不間斷運轉的“鄉土人才超市”“勞務用工之家”等平臺,以及往返于田間地頭,每天運送千余人次的公交專線。
每年3月初,建水葡萄的疏果進入尾聲。她們便從南到北開始長途跋涉,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東-遼寧,兩個月后再陸續返回建水。
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時間,是疏果隊工人們最難熬的時候。由于長時間站立,疏果隊工人們的小腿基本處于腫脹狀態。起初工人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不知道穿什么樣的褲子合適,不知道腿腫脹了之后吃什么藥可以緩解,只要還能忍,那就接著干。
在南莊鎮小營村村民林麗萍的腦海中,一直有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她幾年前帶著姐妹們出去疏果,第一天下來,一位大姐的小腿腫得厲害,晚上回到住地連褲子都脫不下來。大姐難受得咬緊了牙,心一橫抓起剪刀就把褲腿剪開了。看著腫脹的腿,大家很心疼,一起勸她,“明天別干了,休息一天”。可第二天一早,她還是忍著疼走進了大棚。
世上從沒有白吃的苦,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她們一起用苦干為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這張“金名片”烙下了最深的印記。
匠心成就專業服務品牌
在今年的云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王寧對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給予高度贊揚: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干。分工越精細、越專業,效益也就越好。建水縣組建了一個叫“巧媳婦金剪刀”的疏果隊,不僅服務本地市場,還“剪”到了全國,業務拓展到新疆、浙江等多個省區。隊員月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整個團隊年創收上億元,成了一個響當當的專業化服務品牌。
這一來之不易的成就,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整整磨礪了十年。
從種到管,從藥到肥,從修枝到疏果,一串高品質葡萄背后需要十足的科技要素支撐。而這一系列工序中,疏果最考驗技術。留果數量、間隙把控、葡萄串形,十年的磨礪,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工人們個個身懷絕技。
不論是在跟吳國萍、舒美玲還是在跟林麗萍握手的時候,記者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們粗糙的手掌和指間的老繭。林麗萍點了點自己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對記者說:“這兩根指頭都有腱鞘炎,疼得不能干活的時候,就擦點藥緩解一下,不疼了繼續干。”
粗糙、老繭、疼痛卻難掩靈巧。吳國萍說:“以前不熟練的時候,每剪完一下都要把剪刀抽出來,很費時間。熟練之后,剪刀可以不離開葡萄串。”
在疏果隊技術不斷積累和提升過程中,建水縣也積極主動邀請省州各級專家到村開展葡萄種植、修枝、打杈、疏果等技能培訓,并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院校的教授設置專家工作站,建立鄉土人才驛站。
像吳國萍一樣,林麗萍也總結了不少自己疏果的心得。她告訴記者,這么多年的疏果工作已經讓她形成了條件反射,下剪的那一刻,她腦海里自然便會浮現那一串葡萄長大后的樣子,果粒的去留一目了然,要讓每顆葡萄在膨大成熟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果面能受到直射光照。
建水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張云松自信地說:“這么多年來,我們已經培養出了數千名技藝精湛的本地‘疏果師’,而且不少疏果隊在內部還形成了師傅帶徒弟的傳幫帶機制。今后要更好地傳承‘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的匠心精神。”
抱團才能走得更遠
抱團,是成就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勞務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建水縣臨安鎮馬軍村,當記者和帶領疏果隊的鈕國亮聊起他第一次跨省外出務工的故事時,他的話語間多了些激動:“那個記憶太深刻了。當時組織了40人的隊伍去四川西昌,村里不了解情況的人背地里說是不是被傳銷組織給騙走了。后來,當每個人都帶著2萬多元的收入回來時,村里人才明白過來。”
和鈕國亮類似,林麗萍第一次組團外出的經歷也是坎坷。她說:“那會兒丈夫不同意,我就先斬后奏買好了火車票。”
雖然有第一次的不被信任、第一次的忐忑,但他們還是幸運的。之后的一次又一次外出,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團隊的力量。鈕國亮和林麗萍有著共同的感受:抱團才能干大事。
就在疏果工抱團外出零星初試之時,建水縣開始推行“1+7”黨群聯系制度,即全縣共組織100多名黨員,在葡萄主產區劃分“包片聯戶”責任區,每名黨員負責聯系本片區內7戶葡萄種植戶,并擔任疏果工人的勞務輸出聯絡員,在葡萄種植戶與群眾之間形成聯結點,為抱團務工、抱團外出找機會“加了一把勁”。
如今,建水縣“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已經發展到370多支團隊5000余人。
多年外出闖蕩,建水的“巧媳婦”們有幸運的,但有的也吃了不少虧,栽了不少跟頭。從三五成群到幾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隊伍,她們深刻認識到,只有你拉我一下,我幫你一把,彼此團結一心,才能走得更遠。
經常組織帶領疏果隊務工的余官沖村村民李永湘拿出手機,打開微信一邊給記者看一邊說道:“我這里面存了2000多人的聯系方式,很快就能拉起隊伍來。要是在外遇到活兒多、時間又緊的時候,也是一個電話或一個微信,就能招呼來幫忙的姐妹。”
不管是在建水還是到省外,十余年來,疏果隊團結一心這一點,從未改變。
掃清未來路上的痛點
讓“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成為“金名片”,難;守好它、擦亮它,更難。
李永湘告訴記者:“組隊伍容易帶隊伍難。老工人技術好、速度快,但要是過于快了,疏果的品質就難以保證。遇上這樣的事情,我就耐心地溝通。讓大家明白,要是砸了‘金剪刀’的牌子,以后還咋賺錢?”
比起疏果質量的問題,讓李永湘更頭疼的是葡萄種植戶的欠賬。接活兒時他們都承諾疏果完成后就結清工資,但有的卻不能及時給付。去年李永湘自己墊資給姐妹們支付了工資,她無奈地說:“廣東一家種植戶前年的工資都還沒有給我結清,欠著20多萬元呢。”
在記者的走訪中,有過與李永湘一樣經歷的疏果隊組織者還有不少。“不行就走法律程序。”面對記者的提議,李永湘說:“很多疏果隊出去與種植戶都是口頭協議,走法律程序行不通。”“為什么不簽合同呢?”記者追問。李永湘接著說:“簽合同總感覺抹不下面子,而且疏果的要求、工錢都要現場定,簽合同不好操作。”
對此,鈕國亮卻有不同的認識。這十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跟種植戶簽訂合同的做法。他告訴記者:“合同的內容不復雜,包括進地時間、限期完成時間、雙方一致認可的疏果標準,以及限定時間內完不成疏果工作的賠付條款等。丑話說在前,互相有約束。”
在維護“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權益上,建水縣也在一直努力想辦法。建水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楊國文說:“除了已有的維權渠道,南莊鎮正在組建勞務用工合作社,今后疏果隊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可以由合作社出面維權。”
未來的路還很長,把建水“巧媳婦金剪刀”疏果隊這張“金名片”守好、擦亮,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如何更好地傳承疏果技術?如何進一步提升疏果隊的組織化程度?如何解決“巧媳婦”家中“一老一小”的后顧之憂,如何帶動更多的“巧媳婦”進入疏果隊?如何優化疏果工人的技能認定?這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思考、創新,更要有切實的、落地見效的舉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