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6日訊 今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第10版刊文《山東沾化:多元共治激活“一池春水”》。報道稱,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圍繞打造“多元共治”特色品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堅持整合各種微力量、微資源,統籌解決群眾所需所急,推動形成多元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以下是報道全文↓
山東沾化:多元共治激活“一池春水”
仲春時節,渤海灣畔,乍暖還寒。近日,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海防辦事處綜治會議室里,十幾名對蝦養殖戶和辦事處工作人員圍桌而坐,一場“百姓夜話”正在舉行。
“上一季對蝦豐收,大家都很高興。今兒咱們打開天窗拉呱,在這里生產生活,還有什么困難和問題,都來說兩句。”海防黨工委有關負責人開門見山。
“現在雖然對蝦養殖收益不錯,但就怕病害、養殖技術跟不上,一旦出現問題,損失可就大了。”養殖戶王順信擔憂地說。
話音剛落,養殖戶方彩華提出建議:“今年蝦苗的價格上漲,造成養殖成本增加,這讓我們有些壓力,能否成立協會來統一采購蝦苗以降低成本呢?”
養殖戶們暢所欲言,網格員李光宇一一記錄,仔細收集整理群眾訴求和意見建議。“能當場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及時上傳全科大網格信息管理系統,由平臺協調辦事處綜治中心、區直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提出解決方案,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妥善處理。”李光宇說。
據統計,自2023年開展“百姓夜話”活動以來,沾化區累計開展活動20863場次,覆蓋群眾15.88萬人次,參加活動50.65萬人次,收集問題訴求1422條,意見建議727件,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57件。
前不久,沾化區對蝦養殖戶王某、邵某因蝦池承包合同權責不清產生糾紛,雙方爭執不下,來到所在辦事處的“紅柳調解室”,調解員運用“面對面勸解”“背靠背說和”等方式耐心勸導,最終使雙方達成共識,重新簽訂了承包合同,順利化解了矛盾。“有了糾紛,來到調解室,既能解開疙瘩,又不傷和氣。”王某一邊說一邊豎起大拇指點贊。
沾化區圍繞打造“多元共治”特色品牌,探索建立“紅柳調解室”“家事調解室”等多個品牌調解室,實現村級“說事拉理室”全覆蓋。去年以來,全區各類調解室累計調解矛盾糾紛173件。
“基層治理重在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我們堅持整合各種微力量、微資源,統籌解決群眾所需所急,推動形成多元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沾化區委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