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4-03-28 09:28:03
原標題:喬有山下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喬有山下
來源:解放軍報
初春時節,新綠萌芽,萬物競生。站在喬有山上北望,蔚藍天空下,濰河兩岸春意盎然。山下的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北看平原南靠群山,濰河潺潺繞過。這里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的締造者和早期領導者王盡美的故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片土地“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的深厚文化底蘊,連同喬有山堅韌挺立的傲氣風骨、濰河達濟天下的寬廣胸懷,給王盡美打下深深烙印。
迎著春風,我又一次走進大北杏村,緬懷革命先驅,追思他的崇高風范,感悟日新月異的變化。
石基、土墻、草頂……走過一處古典院落,3間低矮的茅草屋映入我的眼簾。聽村里一位老人說,當年這里原是地主家的倉庫,也是一家佃農的住所。1898年6月,王盡美就出生在這里。看著這處故居,我腦海里不由得浮現出一幅畫面:少年抬眼望去,一邊是地主家的高大院墻,一邊是貧窮人家的破落居所,高墻內的人不勞而獲,勤勞的人卻一生荷鋤耘壟、只求溫飽……年少時的艱苦生活,培養了王盡美樸素的階級感情,促使他立下救國救民的志向。
故居旁邊,王盡美烈士紀念館被蒼松翠柏環繞,莊嚴肅穆。在“少年立志、救國拯民”陳列室,王盡美創作的一首詩題在墻壁上:“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
1918年,20歲的王盡美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臨行前,他登上喬有山,遠眺村后迤邐東去的濰河水,脫口吟出了這激情澎湃的詩句,從中可見其遠大志向。
“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是王盡美革命生涯中濃墨重彩的篇章。”在一艘仿南湖游船前,伴隨紀念館講解員的宣講,那個身著布衫、為黨的事業四處奔波的青年,仿佛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
到濟南后,王盡美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極大開闊了眼界。1920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人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研究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春,王盡美牽頭創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點燃了齊魯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同年7月,王盡美作為山東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參與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為了表達對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理想的堅定信念,他又滿懷豪情地寫下詩句,并把原名王瑞俊改為王盡美:“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濰水泥沙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
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領導京奉鐵路工人大罷工、參與起草制定《勞動法案大綱》……紀念館展出的一張地圖上,留下了王盡美一段段革命足跡。在辛勤工作與艱苦生活中,王盡美不幸積勞成疾。即使后來病情加重,他也沒有停下腳步,依然忘我地投入革命運動,實踐著自己“盡善盡美”的追求。
北杏廣場上,王盡美的塑像靜靜矗立,故鄉溫暖地將他擁入懷抱,一如當年熱情迎接他回村那樣。1925年6月,王盡美回到家鄉養病。家鄉人民的純樸善良、喬有山鳥鳴和濰河水聲,陪伴王盡美度過了一段平靜時光。這一年的8月19日,王盡美病逝,時年27歲。在生命的盡頭,王盡美躺在病床上,讓黨內同志記錄下遺囑:“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
王盡美是家鄉人民的驕傲,他的事跡和精神是家鄉人民的寶貴財富。2009年,王盡美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據濰坊市委有關同志介紹,當地已建起濰坊市王盡美革命事跡教學基地,還通過加強與濟南、上海、嘉興等王盡美工作生活過地方的溝通聯系,聯合開展紅色教育,弘揚王盡美革命精神。
100多年前,王盡美登臨喬有山,壯志滿懷,告別家鄉投身革命。100多年后,先烈的家鄉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喬有山腳下,數十公頃的櫻桃大棚種植基地里躍動著豐收的音符,一顆顆紅櫻桃綴滿枝頭。村民們說,找對了發展路子,春天也可以是收獲的季節。如今,這里已是遠近聞名的優質果蔬種植基地。現代化農業園區、喬有山農業公園等一批項目,帶動群眾走上致富道路,為建設“盡美紅色小鎮”賦予新的內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