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3-28 09:29:03
原標題:梁漱溟的一本贈書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梁漱溟的一本贈書
來源:人民政協報
《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1932年9月由北平村治月刊社出版,1933年4月改由中華書局印行。這部書系梁漱溟先生論文集,包括正集10篇文章和附集6篇文章。
中國通山本實彥
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一書中,梁漱溟先生對當時民族自救之路進行了全面反思,對解決中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必須從民族自覺出發,來一個民族“自救運動再發動”,即所謂“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雖然梁漱溟先生的答案并不符合當時中國實際,但其為國為民的拳拳之心卻清晰可見。
筆者收藏的是中華書局1935年10月再版本,封面有梁漱溟先生親筆題記:“山本實彥先生教,梁漱溟贈”。遺憾的是,山本實彥四字名款被涂抹,須仔細辨認,方隱約可見。
山本實彥是日本改造社社長,曾創辦《改造》雜志,有《中國》《新歐洲人生》《蘇聯瞥見》《世界文化人巡禮》等著作行世。他多次訪問中國,與魯迅、周作人、茅盾、郁達夫等很多中國文化界人士均有交往。
其中,和魯迅先生的交往最為人所熟知。在魯迅日記中,山本實彥出現過三次:1934年1月8日,“得山本實彥明信片”。1936年2月11日,“午內山君邀往新月亭食鵪鶉,同席為山本實彥君”。1936年2月24日,“午山本實彥君贈煙卷十二合,并邀至新亞午餐,同席九人”。
山本實彥曾策劃在日出版魯迅著作。最初,擬在日出版《魯迅雜感選集》。魯迅答應了,交胡風選編,請鹿地亙翻譯。不久魯迅逝世,山本實彥更改計劃,策劃出版了七卷本《大魯迅全集》,1937年2月開始出版面世,8月全部刊印結束。這部改造社版《大魯迅全集》,規模宏大、裝幀精美,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在山本實彥日文著作《中國》中,留下了一些資料。《中國》記述了山本實彥在杭州、南京、蘇州、上海等地的訪問情況,介紹了當地風景名勝、社會現狀等,也談論了新疆、西藏、云南、廣西、青海、陜西、四川等地區的問題,還談論了魯迅、瞿秋白、梁漱溟、蔡元培、張學良等當時有重要影響的政治文化界人物。其中《梁漱溟》一文,保存了梁漱溟與山本實彥交流資料。
梁漱溟與山本實彥的交往
梁漱溟與山本實彥有過接觸,未見梁漱溟提及,也未見梁漱溟相關傳記提及,似不為人所知。
據山本實彥記述,1936年4月27日早晨,突然接到梁漱溟打來的電話,表示要與山本實彥在東京會面。據1936年5月20日梁漱溟在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大禮堂作的《東游觀感記略》演講:“我是上月19日離開鄒平,昨天——5月19日——回到鄒平,很整齊的一個月。在日本住了三星期,其余的時間都在來回的路上。”“最先是到長崎,下船去看了一下,又接著上船到神戶。在神戶登岸,休息一夜;坐火車,一直奔東京。在東京住了近十天,才又往西京大阪這邊來……在這三個地方住了四天。又去福岡耽擱了三天。末了到門司上船就回國了……當中曾經到幾個縣里和町村里去參觀,多半是住在大都市,而白天下鄉,夜晚回來睡。”當時正是梁漱溟赴日考察期間。
之后,梁漱溟率領當地中學校長(應為朱經國)等數人訪問了改造社。此次會見,山本實彥對梁漱溟留下深刻印象,他寫道:“(梁漱溟)個子不高,態度沉穩,目光炯炯,見識不凡。與中國其他政治家相比,是一位看破世俗、努力實現自己理想的成熟男人。”他還介紹了梁漱溟的社會活動,提及他曾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教授,學術觀點與胡適相反,著有《東西文化及哲學》;介紹了梁漱溟在鄒平開展的鄉村建設運動,著有《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鄒平試驗區概況》《中國之地方自治問題》《村學鄉學須知》《鄉村建設論文集》等著作。
山本實彥還詳細介紹了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并認為梁漱溟在鄒平搞鄉村建設實驗,對其發展鄉村建設理論和進行管理非常有利。他對梁漱溟在鄒平的一些做法頗為贊賞,特別是農村金融流通處的設置,山本實彥認為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在這一點上也有不足之處。
雖然山本實彥認為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還算成功,但他對梁漱溟聲稱“幾年之內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幾百個模范村”感到憂心忡忡。主要是這個建設事業面臨著當時的各省抗爭及大工業生產等障礙。不過當時可能沒人料到,導致梁漱溟失敗的直接原因竟然不是這些大的障礙,而是不久之后開始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山本實彥特別談到梁漱溟贈送他幾冊著作,并著重介紹了《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此書民國廿二年在上海刊行,共四百廿六頁,是一本論文集。”
鉤沉湮沒歷史的契機
梁漱溟對訪問改造社情況卻從未提及。梁漱溟在日期間作《我在日本參觀后的感想》演講中談到:“我這次與長谷川如是閑,伏室高信,僑本傳左衛門,小出滿二等談話,大致都說日本農村雖有問題,資本主義與農業,都市與農村,雖有矛盾的地方,但仍有辦法。”演講中提到的幾個人都是日本社會名流和專業人士,長谷川如是閑是作家,伏室高信是日本評論社編輯,僑本傳左衛門是京都帝國大學農業部教授,小出滿二是九州帝國大學農業部教授,沒有提到與山本實彥談話。
回國后作《東游觀感記略》演講,提及在長崎“到街市及山上去玩”,到奈良“游覽”,參觀“川崎造船廠”,到“村役場或小學校等公共機關”訪問,也沒有談及訪問改造社情況。梁漱溟1936年夏在山東省立十二校師范女生鄉村服務訓練處作《中國社會構造問題》講話,1936年10月發表《中日農村運動的異同及今后中國鄉村建設之動向》,都曾談到訪日見聞,也未談及此事。梁漱溟的幾次演講和文章,詳細介紹了日本鄉村和城市發展情況,提及日本的教育、社會等,但未談到訪問改造社所見所感,在其他文章、書信、日記中也未見相關內容。
梁漱溟沒有談及訪問改造社可能是因為沒有達到訪問目的。據《我在日本參觀后的感想》記載,梁漱溟訪日的目的是考察日本農村經濟更生計劃和了解日本社會內部問題:“一、我在國內干鄉建工作已有六七年,近來聽說日本有它的農村問題,所以有農村經濟更生的計劃,這與我們的工作很相似,頗可作我們的參考,所以來此到各處去參觀訪問,這是動機之一。二、更有重要的動機,是想了解整個的日本——日本社會內部的問題。這幾年來,關系更惡化、更糾紛、更緊張,前途殊難預料,所以有了解日本的必要。……故為觀察中日的前途,并為深切了解這個問題起見,特來此參觀。此次為時雖短,但比單在書報上看,也許親切一點,多知道一點。這是動機二。”梁漱溟在與山本實彥的會談中也表示要“到靜岡、長野、愛知、福岡等地農村參訪”,之后梁漱溟的行程確實是這樣安排的。為了了解日本社會內部問題,梁漱溟向山本實彥詢問了日本“二二六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前后情況。但對梁漱溟的詢問,山本實彥自承沒有“敞開胸襟,盡情談話”,梁漱溟可能在山本實彥處對此事件了解不多,因此在演講和文章中沒有談及訪問改造社及“二二六事件”。
書簡手跡和簽名照片
在書中,還印有一件梁漱溟書簡手跡和一幀簽名照片。這件書簡很短,只有幾十字,寫在印有“山東鄉村建設研究”的專用信箋上,現將文字釋讀如下:
山本實彥先生大鑒:
頃奉
手書,敬悉種切。承索敝人照像,謹隨函寄上一張,祈
即查收。天氣溽暑,諸望珍攝。草此,不盡以覆,即請
夏安。
梁漱溟敬啟
七月三日
這封信應寫于1936年7月3日。理由如下:第一,《中國》于1936年9月由改造社出版,此信寫寄時間應在此之前。第二,山本實彥在《梁漱溟》文中明確提到梁漱溟給他打電話“讓他感到很驚訝”,因“二人此前并無交往”,其了解梁漱溟及鄉村建設運動是“1936年2月韓復榘介紹的”。結合梁漱溟訪日期間為1936年4月到5月,可以斷定此信寫于1936年7月3日。書簡中提到“頃奉手書……承索鄙人照像”,應是梁漱溟回國后,山本實彥去函索要照片以為紀念。印在書中的簽名照片,即應是梁漱溟“隨函寄上一張”的照片。至于書簡和簽名照片原件在何處已不得而知,因被山本實彥影印在書中,得以留有墨痕。
梁漱溟贈送的幾冊著作,除了筆者所藏一冊,其余估計早已散佚。這冊書當年漂洋過海,由中國到日本,成為梁漱溟與山本實彥交流的見證;如今又從日本漂流回中國,成為鉤沉這段湮沒歷史的契機,也許這就是簽名書的價值。
(作者單位:沈陽市政協研究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