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3-29 08:43:03
原標題:“飛去你任何想去的地方!”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飛去你任何想去的地方!”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孩子們拉著線、笑著向他奔來……此時,濰坊市寒亭區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笑著張開懷抱。“咔嚓”,快門一響,這溫馨的瞬間由此定格。
這是郭洪利向青少年傳播非遺文化時的日常剪影。而這一簡單的動作,似乎也是郭洪利30余年來傳承之旅的生動注腳:擁抱青少年,讓“國潮”年輕態,讓風箏“火”出圈;擁抱傳統文化,讓深耕的中國元素登上國際舞臺;擁抱一切未知,并將看似“不可能”變為“可能”……或許,笑著擁抱,正是郭洪利的傳承姿態。
“玩”出的名堂
看著身邊的孩子們,郭洪利的眼前仿佛浮現出自己年少時的模樣:放學后,他總是第一個沖出教室,手里也永遠舉著一只風箏。
傍晚微風輕拂,他在田間找處空地,便肆意地奔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到最后,他已然放掉了手中數百米長的絲線,自己的心也跟著飄向了空中。
“風箏是我兒時最好的玩具。”郭洪利笑著說,當年為了維持生計,爸媽常會在農閑時做風箏補貼家用。年幼的郭洪利也跟著坐上小板凳,有模有樣地扎起風箏來。
“喜歡孫悟空,我就學著自己選材、測量,一邊摸索一邊制作;喜歡豬八戒,我就構思好造型,又是削竹子又是畫圖。就這樣邊思考邊創新,常常都有新花樣。”郭洪利說,看著自己做的風箏,在空中飛得那么好,別提多快樂,多有成就感了!“我每天都要放到天都黑了,才舍得回家。”
就這樣,日復一日,這個興趣竟成了他的立身之本。通過看書、學習,他才逐漸了解到這門技藝的背后,有著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蘊。
“風箏制作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墨子和魯班用木材制成了一種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其為‘木鳶’。漢代,人們開始以竹篾扎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后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郭洪利介紹,濰坊的風箏作為中國風箏界的翹楚,以種類豐富、工藝精湛而聞名。
“像我們常見的老鷹、蜻蜓、飛禽等,這種是軟翅風箏;嫦娥奔月這種人物類型的,屬于硬翅風箏;還有如平板一樣的板式風箏、可以串起來飛的串式風箏,宮燈、燈籠似的立體風箏等。這些風箏類別還可以混搭,像龍頭風箏、蜈蚣風箏,就是立體串式風箏的組合。風箏是可以‘玩’的技藝,不拘泥于形式,你可以大膽地發揮想象力。”郭洪利說。
“手”上的功夫
那么,一個風箏到底是如何“煉”成的?郭洪利笑答:“扎制、繪畫、裱糊、放飛,四大技藝缺一不可。”
如今,他的風箏御風而行,可以做到風弱時,依然能借風起勢,風強時,又可以卸力前行。“核心就在于骨架的扎制。我的標準是,搭建骨架的竹條要如線條一般,剛柔并濟、自然流暢,只有這樣才能扎出風箏的精氣神,彰顯出風箏的神韻來。”
在郭洪利看來,萬物皆可飛,能飛的都是風箏。這不,2024濰坊風箏嘉年華暨第41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舉辦在即,郭洪利要制作一個巨型立體風箏的消息不脛而走。
“聽說,有一只巨型‘峱(náo,古書中的一種犬)寶寶’要上天了!”這只造型憨態可掬的“峱寶寶”,高約20米,寬約15米,厚約15米,總體積約4500立方米,顯然是期待著在風箏會上“稱霸”全場。
郭洪利笑著說:“做巨型風箏有難度,但并不是最難的。相反,微觀風箏更考驗手上功夫。”
十幾年前,他就曾應朋友之邀發起了一個挑戰:挑戰制作世界上最小的風箏——瓜子大的風箏。朋友問:“那么大,還能飛起來嗎?”
“怎么不能?”郭洪利笑著應戰,竟真的做了出來——只見,這“條”栩栩如生的金魚風箏,只有近兩厘米長,它的每根竹條粗細只有0.2毫米,比人的一根頭發絲還細。郭洪利就是這樣拉起放線,小金魚“游”上了天空。
“我現在還要扎制更小的風箏,打算再破個紀錄!”郭洪利笑著說,制作風箏于他而言,更像是帶著興趣去“玩”,越“玩”越有名堂。
如今,運動品牌、餐飲品牌、電競品牌等紛紛主動伸出橄欖枝,邀請郭洪利跨界合作,將風箏的非遺文化融入產品中。
“我參與制作的‘輕風戲紙鳶’風箏互動游戲,游客參與量超8000萬次、在線觀看量超650萬人次,李元芳‘飛鳶探春’濰坊風箏主題皮膚銷售量破百萬,讓濰坊風箏飛進更多人的視野,也更受到年輕人的青睞。”郭洪利說,“做風箏不能孤芳自賞,融入時代的不同特色,才能讓它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翅膀”的力量
端詳風箏的工藝、開心地合影留念、愛不釋手地捧回家中……3月上旬,郭洪利帶著他的風箏作品,參加美國舊金山“美美與共 好客山東”文旅推介會,再度感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情。
“這些年,我已經飛去了五六十個國家,在海外傳播風箏文化,特別受到外國友人的歡迎。”郭洪利說,記得有一次,他在現場放起了中國龍風箏,立時引來一片歡呼,大家紛紛為它的美感所震撼。
“原本,龍在他們眼中是兇獸,但這只傳統技藝制作的中國龍威武祥瑞,周身配著祥云和浪花,讓人覺得既可親又可愛,改變了他們對中國龍的認識,也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郭洪利坦言,“外事無小事,每只帶出國門的風箏,我都會精挑細選。此時的它,不只是一件產品、一件工藝品,更是國與國文化交流的使者,是友善溝通的橋梁。”
談及在海外宣介的經歷,勾起了郭洪利首次國外行的記憶。“你或許很難想象,原來的我很自卑,平時不愛講話。我第一次出遠門,就是出國。當時是到歐洲去,待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被尊稱為老師。”
那種對中國“手藝人”、傳承人發自心底的尊重,讓這個自小在村里長大的年輕人,心里有了底氣、有了信心,“我是代表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更不能看不起自己!”
30余年相伴,風箏改變了郭洪利,郭洪利何嘗沒有改變風箏?“小風箏大文化,這翅膀把我帶出了村,飛向了全世界,我也要把它的美帶給更多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